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3-12-15 09:44:09张芹王立鹤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意识过程语文

■ 张芹 王立鹤(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基础、强化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结合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手段,但多数情况是由教师提问,每次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比较活跃的几个学生,而多数学生都不会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教师需要重点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并进行问题探究,从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在选择教学模式和设计教学内容时,不再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这就导致多数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很少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要因素,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也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而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语文学科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只有学生愿意主动探索知识的内涵,才能体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其次,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的关键时期,多数小学生还未能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而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解决,随着问题的越积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自信心都会有所下降,如果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将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也更有动力坚持学习。最后,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属于互动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不断交流互动,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并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适当优化和调整,而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听讲,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反馈,也就无法确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此外,如果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由此可见,为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结合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1.强化语文教师知识素养

语文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其专业能力和知识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质量,为实现学生问题素养的发展,就需要强化语文教师的素养,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储备有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可能无法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可以使用发散性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在强化教师知识素养的过程中,学校需要为语文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让教师可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同时可以针对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教研活动,重点分析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对教师现有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中,针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课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重点挖掘教学中的重难点。此外,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为学生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2.准确把握教材文本脉络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可以通过知识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以教学目标作为基础,合理把控问题的难度,避免出现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理解范围和解决范围的情况。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源内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需要重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知识难点,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脉络,并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时,教师不仅需要针对基础的语文知识进行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重点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提前熟读文章内容,并可以利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中描写的内容,当学生熟悉基本的文章结构后,在课堂学习中就可以紧跟教师的思路。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文章中一共描写了几件事情?”并要求学生根据描写内容划分层次,通过分层次阅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首先需要设置问题请进,将学生带入文章探究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点针对文章的第三部分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谈一谈父亲的话具有几层含义,此时学生在阅读时会发现作者描写落花生还有更深层次的目的,而此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针对第三部分的内容提出一到两个问题,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疑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前两部分的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并体会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建设,教师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将学生带入文本的学习状态中,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3.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而提问正是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正常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对语文知识保持较高的求知欲,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和趣味性的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需要重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性元素,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在拓宽学生学习范围的同时,为学生的自主探索预留充足空间。

例如,在学习《昆虫记》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科普类的文章和书籍,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过的科普类的文章,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使用流程图、表格等方式对作者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在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研究过程,从而让学生产生好奇并提出疑问,有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发展,该种思维模式允许大量替换答案的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方法解决学习问题,为此,教师需要重点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成年闰土对少年时的经历印象深刻”,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文章的阅读回答该问题,同时,教师可以指出文章中的部分关键词,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了解文章的核心内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4.合理设置语文作业

语文作业的设计目的是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并应用语文知识,部分教师在选择作业内容时存在过度依赖教材中的问题,作业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使得作业对于学生能力的强化作用十分有限,为此,教师需要针对语文作业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教师可以按照学习基础和语文学习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多个层次,并针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内容,从而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在设置作业内容时,教师需要以拓展性的内容为主,尽量设置开放性较强的题目,并要求学生针对作业内容提出问题。第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该类型的学生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需要在强化知识基础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提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对知识进行梳理,对自己还有疑惑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重点针对不理解的知识进行分析,如果无法自行解决,需要在第一时间向教师提问。而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意识、语文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教师需要适当提升基础性作业的占比,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知识点,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问题,教师需要做到耐心解答。

5.强化学生语文问题意识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从预习、课堂提问等方面入手。

首先,预习是指让学生提前学习课程相关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经历提问、思考的过程,在预习之后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使得教学效率有所提升。由于部分学生可能无法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因此教师可以选择设置预读课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课程的预习,学生需要熟读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同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记录表,要求学生将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标注该问题是否解决,在正式讲解新课内容之前,教师需要将问题记录表进行回收,统计学生的已解决问题和未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学生也可以利用问题记录表在教师讲解时针对性的听讲,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其次,教师需要加强课堂中的提问教学,教师在设置提问问题时,需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需要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矛盾之处,并产生相关的疑问。

例如,在学习《刷子李》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文章中的哪些描可以表现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学生会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在文中找出正确答案,而是需要针对文章中的描写进行分析,并判断哪些描写可以表现出人物特点,当学生阅读到“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时,多数学生都会认为该段落可以描写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而此时学生也会产生疑问,该段落是使用哪种方式进行人物描写的。当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分析文本内容时,才能准确掌握人物侧面描写的方法,相比于教师的讲解教学,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6.积极开展语文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和语文基础能力,但是无法直观地表现出学生的进步情况,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可以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首先,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将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提问情况、交流互动情况、课后练习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作为评价指标,并设置不同的权重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其次,教师需要拓宽评价主体,要求学生在完成一节课的学习后,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学习收获进行自评,也可以对自己还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总结,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最后,要合理应用评价结果,教师需要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改进,根据教学策略实施的具体情况,对接下来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教师要重点把握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以鼓励教学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实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猜你喜欢
意识过程语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圆满的过程
商业评论(2014年11期)2015-02-28 04:35:20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