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景区开发中的挖掘与融入
——基于枣庄市3A级以上景区的调查

2023-12-14 05:08:14梁秀平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景区融合旅游

梁秀平

(枣庄学院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枣庄 277160 )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不再满足于观景休闲,而是更加追求精神需求。游客在欣赏景区自然景观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当地文化的体验。近几年,文化体验已成为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内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研究也随之增多。将检索条件设置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期刊来源类别设置为“北大核心+CSSCI”,文献检索年限为2001~2022年,得到文献487篇,构成本研究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库,图1和图2为检索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图。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在21世纪前10年较少,后12年有明显增长,特别是2018 年以后相关研究增长更快。从图2可以看出,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文献占比较大,接近20%;关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融合发展”等的研究也比较多。其中,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围绕文旅融合的动因、文旅融合的路径及个案分析进行。本文对前人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总结,在对枣庄市重点景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索如何挖掘地方文化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景区,以促进旅游景区的转型升级和文化教育的深度体验。

图1 2001~2022年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分布图

图2 2001~2022年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文献主要主题分布图

一、地方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综述

什么是文化?由于其具有不同的属性,所以不能简单地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人类学家泰勒(Taylor)曾经这样界定文化: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含社会一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和风俗等,以及社会成员的能力和习惯。[1](P1~5)文化,作为一个抽象概念,被雷蒙斯(Raymond Williams)用来指涉我们的全部日常生活,它包括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等。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重要的传播和教育作用,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一)地方文化元素的挖掘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理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形色各异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地方物质和精神成果的一种展现,是经过长期沉淀、发展和升华的产物,充分显示地方文明和魅力。地方文化元素较多,可分为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物质文化元素主要有自然景观、建筑设计、地方饮食、基础设施等,非物质文化元素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2](P998~1002)在设计景区规划时,需要对当地文化元素进行充分挖掘,以发现可供游客欣赏和体验的价值所在,将旅游区域论、景观生态学、旅游美学、旅游地学理论与与景区旅游开发相结合。[3](P31~47)

1.物质文化元素挖掘

第一,区域旅游的布局会受到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植被和水文等的影响。[3](P31~47)中国地大物博,富有美丽神奇的地形地貌,不同的地形地貌又富含不同的文化基因。古代无数文人骚客的足迹遍布祖国山川河谷,留下了许多被后人传颂的诗篇,赋予了冰冷的山水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如泰山景区中,泰山自身就是一种文化,“会当凌绝顶”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和“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早已成为泰山固有的文化基因。[4](P208)人们游览泰山,不仅仅是欣赏泰山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意在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受泰山带给人们的文化体验,以求达到人、情与景三者合一的境界,实现心情和品格的升华。第二,建筑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建筑设计特别是古代建筑蕴含了当地的文化风格。建筑设计的美感,不但是建筑本身的物质美,还有一定历史背景条件下的艺术美。北京故宫、孔府孔庙、西安大雁塔、周庄水乡和乔家大院等等,都不是简单的物质建筑,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艺术存在。第三,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差别很大。不同地域的居民,在食物的样式、色泽、口味和制作方法上不相同,在饮食的习惯、器皿的使用和餐桌文化等方面也各具特色。总之,各地物质文化千姿百态,地域不同,气候不同,历史文化差异较大。旅游景区应因地制宜,把地方物质环境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向游客进行展示。

2.非物质文化元素挖掘

第一,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具有不同风土人情,包括当地戏曲、手艺、古法、灯谜、春联、花灯、剪纸、高跷、舞龙、舞狮、婚丧嫁娶、节日习俗和民间传说等。[5](P10)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发现当地人文环境的价值,这也是我国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挖掘民俗文化时,一方面要多角度展示地方特色,并找出文化背后的精神意义,特别是要发掘隐藏在民间的艺术形式并阐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挖掘非物质文化元素,要真正体现当地的特色,不能为了商业利润以假乱真,更不能把不是本地的文化生搬硬套地引入景区。第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留下了很多值得后人瞻仰的历史遗迹和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文化需要挖掘,挖掘历史故事的形式有很多,各景区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方式:一是通过博物展示,将历史留下的遗迹或出土的文物,以静态室外原址或放在室内展厅的方式向游人展示;二是通过文化演艺、电影、实景演出、歌舞演艺等形式展现历史故事;三是通过游乐体验,将历史文化故事融入现代游乐园之中;四是通过纪念馆、展览馆,将红色文化遗迹、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进行细致挖掘和展示。景区的自然景观本身或许冰冷无情,但是当这些自然景观与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就拥有了生命力。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现状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表面上是“文化促进旅游,旅游彰显文化”,而实质上是“游客参与创造文化旅游体裁的过程”。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文化的建构价值。[6](P89~100)文化与旅游景区的融合,不是简单地直接连接,也不是机械地融为一体,而是要构建游客主体与文化旅游客体(旅游地、吸引物等)之间的互动关系。[7](P162~166)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既要注重宏观的融合,又要注重微观的融合。在宏观上,要注重地方文化与旅游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融合战略,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微观上,要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融合效率,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资源共享。[8](P42)将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业商品开发之中,以文化内涵为依托发展旅游地文化娱乐业,以文化内涵为载体培育品牌旅游文化企业。[9](P118)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网络为“共生—共建—共享”。其中,共生是文化与旅游的理念融合,文化是灵魂,理念是载体;共建是文化与旅游的职能融合,要求政府及旅游相关各方在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工实施等各方面进行统筹;共享是文化与旅游互惠互利,实现合作共赢。为此,文化与旅游就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和交流方面形成了六大融合矩阵。[10](P340~348)从产业链视角来看,在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不但要推动资源和产品的融合,还要注重市场营销和消费的融合,走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和市场驱动等三大融合发展路径。[2](P998~1002)[11](P12~16)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机理

文化与旅游是相互独立的,文化与旅游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轨迹并不相同,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是文化与旅游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并不一定相互矛盾。从近几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普遍认为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实现共同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能很好地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又能为社会增添发展动力、提供发展载体,还能有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开拓新的增长点。[12](P76~83)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9](P118)社会与政府支持、建立产业对接机制、行业组织参与在内的环境引导力,已经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因。[13](P124~126)

第一,旅游景区的内涵需要地方文化进行补充和提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个单纯的地理特征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文化可以为旅游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当赋予景区以文化内涵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文化认同感,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层次。如果说景区的自然环境与硬件设施是景区的外在美,那么文化就是景区的内在美。赋予景区更多的文化内涵,景区才能不断延长生命周期,持续散发青春活力。因此,文化是提升旅游景区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14](P41)

第二,地方文化的发展需要旅游景区的带动和推广。文化相对比较抽象,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文化的呈现需要挖掘,也需要载体,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大众展现,而旅游景区是一个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理应成为当地文化展示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游客在欣赏景区美景的同时,更愿意感受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参与到其文化活动之中,以满足更多的精神需求。旅游景区越来越成为地方文化元素的展示平台,越来越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第三,地方文化与旅游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载体,二者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不同地域的居民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而旅游产业竞争的核心本质上是文化产品的竞争,因此地方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可以使文化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也可以使旅游景区的质量得到提升。

三、枣庄市地方文化与旅游景区的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文化与旅游景区融合的现状

枣庄市地处鲁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灿烂的地方文化。近年来,枣庄市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使当地的文化和景区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第一,突出地形地貌特征,广泛开展知识科普。枣庄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境内地势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相互交错,山川湖泊河流众多,孕育了鲁南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景区以各种形式向游客普及地理知识,让游客领略不同地形地貌的特征。号称“天下第一崮”的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属于典型的、鲁南特有的地貌“崮”型特征,游客既可以直接欣赏到“崮”的雄伟姿态,也可以通过景区广告了解“崮”的形成原因和景区植被特点。在熊耳山景区,游客既可以体验“双龙大裂谷”的宏伟地貌,也可以亲身感受由地震引起的巨大山体破坏和自然界的力量之大,还可以由此了解我国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发生的原因等地质知识。在微山湖红荷湿地景区,游客在欣赏作为京杭大运河北部主要水源之一的微山湖的美景的同时,也可以探察其成因——因黄河决口注水到地壳运动凹陷地域而成;此外,这里还特地建立了国家湿地博物馆,集中展示湿地生态景观,为游客科普湿地知识。

第二,注重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和爱国主义元素,建设红色旅游观光基地,发展国家级旅游景区。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枣庄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故事。铁道游击队、八路军一一五师等英勇抗战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这些红色文化很好地融入到当地的旅游景点之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选址之处曾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一一五师的重点活动基地,景区里为此建立了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一一五师纪念馆、王麓水纪念馆、影像播放厅、文艺演出园等7个历史展馆和多个功能场馆,集中展示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鲁南的光辉历程和鲁南军民抗日革命历史。[15](P233~234)此外,台儿庄古城景区是国家5A景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国军民与日寇的大会战,曾经繁华的古城毁于战火,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和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多角度、全方位地向游客展示了可歌可泣的全国军民抗战故事。微山湖红荷湿地是国家4A景区,位于微山湖边,闻名于世的铁道游击队当年在微山湖一带抗击日寇,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些红色故事在景区得到了很好地诠释。

第三,围绕增强鲁南文化认同感,抓好民俗文化融入工作。枣庄地处鲁南地区、苏鲁豫皖交界地带,以及典型的淮河流域,具有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习俗。枣庄各景区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使游客可以体验到当地浓浓的地域文化。当地饮食注重鲜美、香辣、醇厚,以“羊肉汤”“辣子鸡”和“菜煎饼”为代表的饮食在景区得到很好的展示。在铁道游击队影视城,游客可以欣赏到草房、石屋以及抗战时期鲁南一带的街市。翼云石头部落景区还向游客集中展示了石板房、石街、石径、石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山村风貌,让游客体会鲁南往日的乡村民风。广受喜爱和传唱的地方戏曲——柳琴戏,以及鲁南剪纸技艺、运河糖画、枣庄泥塑、伏里土陶、山亭皮影、竹木玩具、枣庄方言和婚丧嫁娶等习俗,在各景区都有很好的展现。[16](P76~81)

第四,复活千年京杭运河,再现沿河人民智慧。京杭大运河从枣庄南部穿城而过,为这座小城带来了灵气,也给其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纱。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沿河流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它既是自运河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物质财富,又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积淀的精神财富。不同地域的运河文化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枣庄各景区在挖掘和打造运河文化时,既注重了运河文化的共性,又突出了地方特色。台儿庄古城景区集中展示了明清时期的运河文化,枣庄南部沿河而建的台儿庄小镇,曾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商贾云集之地,一度成为京杭运河重要的港口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船络绎不绝,各地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融,被清朝乾隆皇帝盛赞为“天下第一庄”。当年往来的商人们带来了各自家乡的建筑风貌,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北方的四合院、鲁南的民居,还可以欣赏到南方徽派的马头墙、岭南的耳房等,台儿庄的古建筑群再现了当年南北文化交融的盛景。

第五,讲好历史文化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枣庄市历史文化悠久,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名人数不胜数。枣庄各景区也不同程度地向游客展示了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墨子纪念馆和滕州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发生在枣庄地区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如墨子故事和墨家文化,让游客体验到墨子文化的博大精深;奚仲故事和造车事迹,让游客体验到古代造车故事和古人技术智慧;鲁班故事和工匠文化,让游客体验到我国古代的技术发明和工匠精神。其他景区也向游人展示了如西汉丞相匡衡“凿壁偷光”的历史故事,好客养士的孟尝君故事,能言善辩、勇于自荐的毛遂故事,乾隆沿运河下江南的故事,铁道游击队故事,血战台儿庄故事,等等。

(二)地方文化与景区融合存在的问题

枣庄市旅游景区在地方文化元素挖掘和融入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为景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但是,在文化挖掘深度和融入力度上还很不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挖掘不深。地之脉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文之脉是文化资源开发的命脉。[14](P69~71)当地文化的挖掘离不开大的资源环境和文化环境,而枣庄景区在文化挖掘上系统性不够,文化之间的联系度不够,一些过度的商业化操作使得原有文化失去本色,不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

第二,展示形式较单一。文化不能独立存在,要置于符号之上。景区内的一些文字、图案、材料、颜色、建筑、路标、街区、活动、演出、广告、饮食、纪念品和交通工具等各类实物和事件,都可以成为文化呈现的载体。枣庄景区在文化融合的形式上还不够丰富,知识科普的普及还仅仅停留在文字介绍上,趣味不足,稍不留神,游客就会与之失之交臂。景区内的文化展示形式、文化活动形式等也呈现出较为单一的特征。

第三,文化体验性不足。游客不仅希望在景区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还希望能够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传统的观光式旅游越来越不为游客所认可,相反,体验式旅游为更多的游客所尊崇。枣庄景区在游客的动态参与上做得还不够,更多的是静态的文化植入,缺少游客的体验项目。

第四,资源整合不足,文化联动较少。枣庄当地文化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与周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枣庄景区在文化打造上与齐鲁文化、淮海文化、运河文化的联系不够紧密,与周围地区的文化项目有较大重合度,缺乏区域型的协调与联动开发。

四、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的创新对策

随着游客的需求发生变化和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被应用,旅游景区在挖掘与融入地方文化方面应该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提高地方文化元素挖掘深度,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

第一,要跨越历史时空,将当地历史长河的灿烂文化在景区集中展示。作为景区,要善于挖掘当地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人物和瑰宝故事,并将历史文化与景区硬件设置有机结合、合理植入。建立“名人墙”“文化巷”“故事栏”“展览厅”“纪念馆”“体验馆”等多种形式,让游客全方位地感知当地历史文化的魅力。可以采用诸如“历史故事一画栏”“毛遂故事一扮演”“中兴公司一展厅”“墨子文化一条”“凿壁偷光一面墙”“革命事迹展览厅”“历史名人塑像站”和“鲁班艺术体验馆”等多种形式,将当地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呈现给游客,让游客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认知和体验。第二,将“地脉”与“文脉”相结合。景区应联合社会各界学术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将更多的地方文化元素挖掘出来,将地方文化加工成影视、歌曲、舞剧、雕像等艺术作品,打造更多适合交流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把地方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好、展示好,以多种形式向景区游客展示当地文化和精神。枣庄青檀寺这个国家4A景区,景区内成千上万棵青檀树扎根于岩石泥土之中,像一群绝不向命运低头的斗士昂首向天、迎风斗霜,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歌曲《青檀颂歌——礼赞共产党人的品德之歌》就是基于景区地貌特征创作的,该歌曲既展示了鲁南人民坚忍不拔、艰苦创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形象,也热情讴歌颂扬了共产党人扎根群众、服务人民、不屈不挠、忠诚担当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青檀文化”。该歌曲的创作就是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刻挖掘的典型。

(二)促进文旅融合渠道多元化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全方位、多渠道的,不管是在资源、职能和功能上,还是在技术、人才和市场上,都要实现有机融合。[17](P10~181)在职能上,地方文化的挖掘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旅游项目开发和景区设计相结合,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的各个职能环节中去。在资源上,要将地方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相整合,在自然景区内融入更多的非物质文化元素。在功能上,将地方文化融入到特定的旅游项目或活动功能中,如地方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融合,地方文化与团建活动的融合,等等。在技术上,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将地方文化与景区旅游有效融合起来,逐步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地方文化资源数字化,让地方文化资源借助现代技术“活起来”。在人才上,应加大投资力度,培养与引进文旅人才,打造一批文化水平较高、专业素养较强的人才队伍,促进地方文化的挖掘、宣传和旅游的融合。在市场上,要关注消费者旅游需求趋势,结合消费者文化旅游的特点,研究文化与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推广,以满足更多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枣庄景区应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元素的多样性,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将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相融合。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全景画馆,一个18边型筒式建筑,高28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抗战场面的大型全景画景。全景画馆利用现代摄影、绘画、场景设置、艺术灯光和声音模拟等技术,再现了当年中国军民“血战台儿庄”的抗战画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之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优化文化项目融入方式

第一,文化融入要合理利用景区的游览主线。从景区入口到景区内部再到景区出口,形成一条主线。在这条主线中,根据游客的游览习惯,合理布局可供游客体验的地方文化元素。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可过于集中,也不可过于分散,过于集中会造成游客的选择困难,过于分散会造成游客的时间浪费。

第二,文化植入要合理利用景区的立体空间。从空中到地面,从地面到地下,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水面,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都可设置文化项目。要根据文化元素的性质合理布局空间位置,有些项目设置在水上较好,如“乾隆运河出行”;有些项目设置在地面较好,如“鲁南剪纸艺术”;有些项目设置在室内较好,如“红色电影展播”;而有些项目设置在室外较好,如“鲁南新婚花轿”;等等。

第三,在景区内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要灵活多样,利用各种形式分别加以呈现,如展馆、路牌、表演、影视、水幕表演等,针对文化项目的特点,充分调动游客的各种感觉器官,使游客可以看得到、听得见、嗅得着。

第四,使游客的文化体验不断升级。体验式旅游更加注重游客的心理感受和文化体验,能够真正帮助游客提高旅游质量,有助于满足游客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在旅游景区中植入地方文化元素,既要考虑静态的植入,抓住游客的视觉、听觉和味觉,使游客可以看到、听到和嗅到,还要重视动态的植入,紧紧抓住游客的触觉。景区应多设置一些简单易行的、免费的或收费较少的项目供游客参与,使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实现游客对文化的体验升级,如:景区内的剪纸艺术,不仅仅供游客欣赏和收藏,还可以让游客参与学习和制作;景区内的的“菜煎饼”,不仅仅供游客品尝和购买,还可以让游客亲手配料和制作;景区内的“柳琴戏”,不仅仅供游客观看和聆听,还可以让戏曲爱好者游客穿上戏服跟师傅学唱一段,过一把戏瘾。诸如“祭河”“渔猎”“拉纤”“出船”“采莲”“皮影戏”“扒飞车”“挖煤窑”,以及“乾隆巡游台儿庄”和“万家小姐抛绣球”等鲁南地区民间活动,都可设置一些游客能够直接参与的节目,使游客在项目参与中真正体验到夫妻同心、母女配合或全家上阵的生活乐趣。

(四)实现文旅项目的联动效应

地方单一景区,特别是规模较小和知名度较低的景区,难以有效吸引游客,所以区域旅游联动为越来越多的景区所重视。枣庄市旅游景区较多,但是大都名气不大,规模较小,难以满足游客多方面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应注重文旅项目的顶层设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不断提高旅游营商环境,合理统筹各景区资源,将台儿庄古城、微山湖、石榴园、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等各景区进行联动,这样才能形成对游客的虹吸效应。各景区在设置文化项目时,既要分工合理,又要相互支撑,形成整体互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除了本地文旅项目的联动,还要实现与周边城市的联动,如与临沂、菏泽等市共同打造“鲁南红色旅游专线”,与济宁、徐州、淮阴、扬州等市共同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专线”。此外,也可以与“好客山东”和“环微山湖旅游带”“大淮海旅游”等旅游项目相融合,实施更广泛的区域文化旅游联动。实施区域文化旅游联动,还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各部门、景区不能各行其是,应该统筹兼顾,优化布局,明确各自的定位与特色,以实现优势互补。

文化体验是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文化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要不断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在文化的挖掘与融入上推陈出新。既要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又要体现景区的历史、地域和资源特色。本次研究总结了地方文化元素挖掘和文旅融合的理论和方法,但只是基于对枣庄市重点景区的调查基础所做出的总结,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他景区或相关方可以作为参考。由于时间、人员和资金等条件限制,本次调查还不够全面和充分,得出的结论与提出的建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今后还会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以弥补本次研究的不足。

猜你喜欢
景区融合旅游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34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摘牌』
杂文月刊(2019年24期)2020-01-01 08:32:10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杂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 05:55:28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