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中红色音乐文化发展脉络与价值研究

2023-04-22 21:04李秋莹窦青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钢琴曲作曲家钢琴

李秋莹 窦青

(1.山东协和学院人文艺术与教育学院,山东济南 250019;2.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钢琴音乐的发展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然而真正进入我国社会并流传开来才仅仅百年。虽然仅有百年,但是中国钢琴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迅速吸收了本土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音乐文化,使得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不同于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创作形式,成为我国人民艰苦革命斗争所孕育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精神产物。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工作的重点部署,针对中国钢琴作品中红色音乐文化的研究也得以逐步展开。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有关红色音乐文化钢琴作品,从作品创作角度系统整理并尝试着将其划分为四大音乐创作阶段,从中提取红色音乐文化共性特征与产生价值,助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音乐作品的形式有效传播。

一、救亡图存阶段(1913~1948年)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1](P13)20世纪初期,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充满爱国热忱的音乐家们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尝试创作具有红色音乐文化底蕴的钢琴作品,希冀掀起救亡图存的音乐热潮。

留学海外的赵元任由战争而感,曾在日记中写道:“欧战迫近,何等荒谬。”[2](P58)不久,他便于1915年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公开发表的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此曲虽然结构简短,但是却表现出浓郁的红色革命文化,表达了作曲家在战争中向往和平的迫切心愿。

学生时期的刘雪庵深受爱国主义音乐家萧友梅、黄自两位老师的影响,于1936年创作其第一部红色钢琴组曲《中国组曲》,该组曲包含四首钢琴小品,均取材于民间,融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其中第四首《少年中国进行曲》,呼吁少年奋起反抗,在当时社会引起了青少年人群的强烈共鸣。

1938年,作曲家江文也自日本学成归国,定居北平后便创作了归国后的第一首红色钢琴作品《北京万华集》。该曲包含十首小品,如《紫禁城下》《天安门》《龙碑》等,均为作曲家初回祖国故土时有感而作,标志着其创作风格在归国后由追寻新式创作手法向探求中国传统音乐创作发展转变。

萧友梅、黄自、贺绿汀等音乐家也在不同体裁的歌曲、管弦乐曲、电影配乐中相继创作了红色音乐作品。从这一时期红色钢琴作品诞生的数量来看,较其他时期曲目产量不高,创作风格较为单一,曲目结构简单,篇幅短小。虽然如此,但是爱国作曲家们并未抛弃原有的红色革命精神,而是不断找寻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技法,从而为日后的红色音乐作品创作做出了有益的奠基。

二、探索创新阶段(1949~1965年)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在这个阶段迎来了艺术成长的上升期,其早期通过将不同体裁的民歌改编成钢琴曲来呈现民族性红色曲目的创作,中后期升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奋斗精神,这一时期的红色钢琴作品创作逐步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在民族性方面的创作探索。

(一)民歌体裁改编成红色钢琴曲

作曲家汪立三《蓝花花》(1953年)、刘庄《变奏曲》(1956年)、杨立青《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1961年)均为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民歌素材改编而来,这类作品均凸显了探索创新时期红色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特征。

原作《蓝花花》为土生土长的陕北红色民歌,曲调凄美动人。作曲家运用耳熟能详的民歌旋律,结合钢琴叙事曲的创作手法,通过创设主人公历尽艰辛的生活情境,告诫年轻人要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具有一定的红色教育意义。《变奏曲》与《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均改编自地方小调,将革命精神与主题变奏相结合,分段演绎了不同情景的红色音乐文化创作风格。

(二)群众歌曲、管弦乐曲、流行歌曲改编成红色钢琴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大生产超前涌动,作曲家们将音乐创作视角逐渐转向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现状。作曲家储望华的红色钢琴作品《解放区的天》(1963年)便是根据群众歌曲改编而来,节奏动感,曲风明快,反映了人民群众奋勇向上、勇于前进的创业精神。

随后,储望华又于第二年创作了红色钢琴曲《翻身的日子》,改编自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中朱践耳所创作的纪录片插曲。本曲具有浓浓的陕北风格,曲调诙谐欢快,描述了土地改革后农民喜气洋洋的精神面貌。

1964年,作曲家林尔耀根据流行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王玉西曲)改编而成红色钢琴曲《向阳花》,意在通过阳光下向日葵熠熠生辉的景象,反映我国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后的乐观精神与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

同年,沈阳音乐学院姜子文教授根据崔静渊作词、郑镇玉作曲的延边歌曲《闺女之歌》,改编创作红色钢琴独奏曲《丰收的喜悦》。该曲首刊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一经发刊便掀起了一阵热潮;后由作曲家权吉浩于1990年改编为同名四手联弹红色钢琴作品。两部作品均表现了新时期广大劳动群众在辛勤劳作后获得丰收后的欣喜之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社会大生产的重大背景下,作曲家们备受鼓舞,作品篇幅扩大,织体扩充,从较为常见的单主题曲式创作不断展开,到形成多部不同风格的变奏曲式,如流传至今的红色钢琴名曲——作曲家汪立三《蓝花花》,对其后中国钢琴变奏曲的发展创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作曲家们独具特色的新式民歌改编创作,赋予了红色钢琴作品新的艺术生命,为接下来的钢琴音乐发展奠定了宝贵基础。

三、夹缝求生阶段(1966~1976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文化发展局势紧张,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出现,钢琴被冠以“资产阶级的产物”,西方钢琴作品也在全国各地被禁止演出。作曲家们不得不改变思路,从创作红色革命音乐角度出发,改编符合当下形势的中国红色革命音乐作品。这一创作方式恰恰催生了一批批高质量红色音乐作品,促进了中国红色钢琴音乐的发展。

(一)戏剧红色钢琴曲

1968年,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开了先河,由作曲家兼演奏家殷承宗演奏,使当时上不得台面的钢琴作为伴奏乐器在表演舞台中出现。此场演出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钢琴音乐创作也由此迎来了新的曙光。随后,殷承宗又于1976年、2005年对样板戏《红灯记》再次改编,留下了不同版本的红色钢琴组曲《红灯记》,其中我们熟知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段流传至今,发扬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永不忘的抗日革命精神。

钢琴伴唱作品创作随后成为一种潮流,作曲家们接连创作出一大批由样板戏改编的钢琴独奏曲,钢琴作为独奏乐器又被重新搬回舞台。作曲家崔世光、储望华、刘诗昆各自根据“八大样板戏”之一的《智取威虎山》先后改编成红色钢琴曲《智取威虎山》(1969年)、《甘洒热血写春秋》(1970年)、《迎来春色换人间》(1975年),三部作品的创作均运用了多种京剧板式,音乐曲调酣畅淋漓,完美演绎了主人公斗智斗勇的场景。

作曲家崔世光的红色钢琴曲《杜鹃山》(1973年)和作曲家赵晓生的红色钢琴独奏曲《家住安源》(1974年)、《乱云飞》(1974年)就是根据京剧样板戏《杜鹃山》改编的,用钢琴演绎京剧的婉转音调,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民自卫军英勇抗敌的誓死精神。

1975年,作曲家杜鸣心由“八大样板戏”之一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创作同名红色钢琴组曲,包括《军民一家亲》《快乐的女战士》等耳熟能详的作品。该组曲将国内红色革命音乐创作推向顶峰,使现代群众从钢琴的音调中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敢于斗争的真实现状,与革命先辈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作曲家周广仁也曾改编创作红色钢琴曲《快乐的女战士》,曲目短小精炼。芭蕾舞剧《白毛女》,由作曲家殷承宗、谭露茜于1976年分别改编为两首不同风格的红色钢琴曲《北风吹》。

(二)工农红色钢琴曲

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运动逐步兴起,社会成员劳作积极性开始大幅度提升。作曲家刘诗昆于1966年创作了红色钢琴曲《公社社员喜洋洋》,曲风欢快明朗,表现了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人们欢欣劳作的故事场景,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氛围。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将1934年聂耳创作的电影音乐主题曲改编成红色钢琴曲《大路歌》,此曲主要为工人阶级而作,曲调激昂有力,刻画了中国“工农弟兄齐奋进,团结战斗到明天”的豪情壮志,表现工人群众对未来胜利充满信心的乐观情绪。

1975年,作曲家赵晓生将现代京剧《海港》改编成红色钢琴曲《回港》,也是以工人阶级为描述对象的钢琴作品。该曲情节跌宕起伏,主要描写了人民内部矛盾的斗争与解决,歌颂了共产党人“千难万险也难不倒”的革命精神与“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坚定信念。

(三)革命红色钢琴曲

“文革”时期的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曲家们无法吸收西方较为先进的音乐创作手法,在作品取材方面纷纷回归历史,创作了一大批革命爱国主义红色钢琴曲,见证了中国革命事业在艰难中前进。这些作品极具教育意义,流传至今,为人称颂。

1967年,崔世光受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在松花江上》唱段与抗战歌曲《歌八百壮士》启示,创作了红色钢琴曲《松花江上》,引领听众回到抗日战争时期去感受中国人民誓死抵抗的坚强意志与呼唤和平的内心渴求。

1972年是作曲家们作品高产的一年。其中,周广仁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由陕北红色民歌《三十里铺》改编而来,多次被选为国内知名钢琴教材的重点弹奏曲目。原作《三十里铺》为典型的陕北“信天游”民歌体裁,旋律凄美动人。该钢琴作品的主题与八个变奏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叙事性,展现了苦难的岁月中人民坚决抵抗的决心。

同年,作曲家王建中改编创作红色钢琴曲《浏阳河》,原作湖南民歌《浏阳河》曲调婉转,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依旧被人们喜爱和传唱。在创作钢琴曲《浏阳河》之时,王建中有意识地借景抒情,将祖国秀美风光与人民的生活、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体会到人民群众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之情,表现了人们真诚、自然的情感。

随后,作曲家王建中根据朝鲜歌剧《血海》主题曲《赤胆忠心》创作了同名红色钢琴曲,具有典型的朝鲜民歌特色,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朝鲜人民抗日战争感同身受。1973年,王建中根据流传于陕甘宁地区的四首民歌创作了《陕北民歌四首》,包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绣金匾》《翻身道情》,生动地勾勒出红军会师、翻身解放、歌颂人民领袖、大生产运动四幅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场面。

1973年,但昭义创作红色钢琴曲《放牛娃儿的故事》,描述了儿童在苦难岁月中逐步成长为坚强战士的场景,从少年儿童的角度点燃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情感。该曲目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被收录于多部中国儿童钢琴曲选。

1974年、1975年,作曲家储望华、赵晓生根据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歌》,先后改编创作了红色钢琴曲《红星闪闪放光彩》《映山红》,讲述了江西革命根据地小英雄潘冬子积极参加红军、打倒土豪劣绅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作曲家周广仁根据同名歌曲改编创作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歌曲一经发出,引发了两岸人民浓浓的思乡情感,极大地带动了两岸人民迫切的团聚之情。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另辟蹊径,结合样板戏、民歌等体裁样式,将钢琴音乐中国化并巧妙地将其延续下来,造就了红色音乐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红色钢琴作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爱国作曲家们持续高产,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百花齐放阶段(1977年至今)

1977年后,红色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主题由歌颂历史革命向展望新时代转变。

(一)钢琴改编曲

作曲家汪立三在1977年创作了红色钢琴曲《叙事曲——游击队歌》,该作品根据贺绿汀创作的同名革命歌曲改编而成,全曲传承了红色革命精神,唤醒了人民在抗日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与顽强信念。1978年,汪立三根据秧歌剧《兄妹开荒》创作同名红色钢琴曲,乐曲中使用的小二度撞击、音簇技法模仿西北民歌特有的音调,诙谐而粗犷,形象地表现了西北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

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红色歌曲《我的祖国》为经典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由著名音乐家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后由三位作曲家改编为三首著名红色钢琴曲,分别是:蒋泓《我的祖国》(1997年)、储望华《一条大河》(2001年)、张朝《我的祖国》(2009年)。三首钢琴作品继承了原声乐作品优美抒情的曲调特点,加入了不同的和声碰撞与交织,传达出较原作更为丰满的音乐效果。

1998年,作曲家崔世光根据刘天华二胡名曲创作红色钢琴组曲《刘天华即兴曲三首》,其中,小曲《光明行》极具时代特色,曲调慷慨激昂,用音乐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激发民众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

2002年,作曲家储望华对南宋岳飞同名古曲加以改编,创作红色钢琴曲《满江红——前奏曲》。此曲曲调刚毅、壮美,丝毫不逊于原作,概括了一代英雄岳飞坚强不屈的一生,极具红色奋斗精神。

2009年,作曲家张朝改编创作红色钢琴曲《春天的故事》,该作品取自作曲家王佑贵的同名歌曲。原作感人至深,描写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对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的爱戴之情,也以此记录了深圳特区以至于整个中国的巨大变化。本首钢琴作品丰满有力,曲调恢弘却又不失柔和亲切。

为纪念李劫夫诞辰一百周年,作曲家张朝于2013年根据革命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改编创作红色钢琴曲《叙事曲》,将原本的单旋律加以扩张,具有“故事性”的乐曲创作风格,深深感染着人民群众,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2020年,作曲家王和声的红色钢琴作品双钢琴版《唱支山歌给党听》问世,基于1963年姚筱舟作词、朱践耳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编而成。作品在保留原作曲调的同时,扩大篇幅,将不同声部、不同乐段在两架钢琴上完美展示,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再次将经典作品以更加丰富的演奏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新式独立创作

1979年,作曲家黄安伦创作了新式红色钢琴曲《芭蕾舞剧(敦煌梦)选曲三首》,包括《伎乐天》《波斯舞》和《羽人舞》,作品直接取材于其同名舞剧中的三段配乐。作品之间风格迥异,异域风情曲调突出,描写了年轻男女历尽艰难,勇敢追求艺术与爱情崇高境界的故事,颇具有新时代青年奋发向上追求人生真谛的奋斗精神。

80后作曲家罗麦朔创作《十二首钢琴练习曲》时也融入了新式红色音乐元素,该曲集完成于2011年,属于专业的“音乐会练习曲”,延续了杜鸣心、赵晓生等前辈作曲家的中国风格“音乐会练习曲”创作手法,代表了新时期的时代脉动。

2013年,作曲家张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新式红色钢琴曲《中国之梦》,用钢琴音色巧妙地表现编钟、古琴等中国传统器乐元素,展现了怀古、颂古、追求、灾难、复兴、憧憬等六个不同主题的音乐场景,表现了在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憧憬未来光明前景的决心与信心。

21世纪以来,红色音乐以更加新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不只是创作形式推陈出新,音乐作品的传播途径也丰富了起来,诸如大型音乐赛事的转播、互联网课程的深入讲解等,唤醒人民心中的红色音乐情感、激发人民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

五、红色音乐文化在钢琴音乐发展中的价值

回望历史,红色音乐文化从早期钢琴作品向国人传达革命红色精神,到现阶段向世界传播社会主义新文化精神,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具有独一无二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

(一)寓情于教,演奏能力与思想教育融合的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教育将是未来教育之路上的重中之重。红色文化是人才教育的思想源泉之一,其间形成的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克勤克俭的人文精神极大地促进了国人在不同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从红色音乐文化角度指引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寓教于情,由教传情,教师负担起搭建传承红色音乐文化桥梁的重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3](P2)弹奏与学习红色钢琴作品则符合这一要求。加入红色钢琴作品演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核心演奏能力;对钢琴作品背景知识解读、历程演变轨迹发展的深入学习,也丰富了学生的思想理论知识。另外,对于符合当代形势政策要求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红色音乐文化展现了独特的价值。通过教授学生分析乐曲、开展乐曲背景调查研究、作曲家访谈等形式,鼓励学生创作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特色的新式红色钢琴作品,使之将思想教育工作内化于心,真正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红色文化的崇敬与爱戴,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全面发挥红色音乐文化的育人价值。

(二)红音飘荡,共情革命情怀与续写美好篇章的审美价值

红色音乐文化是审美教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中流露的革命精神、民族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大型钢琴赛事的崛起,挑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越来越成为演奏者推陈出新的象征,尤其是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红色钢琴作品,如红色钢琴曲《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储望华1964年改编创作的红色钢琴曲《翻身的日子》、张朝创作的新式红色钢琴曲《中国之梦》,均被当代演奏者倾情传颂。这一系列红色钢琴比赛曲目的传播,极大地唤醒了人们对于革命战争情怀的共情;一次次震慑心灵的钢琴演奏,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与和谐社会的渴望,不断提升对美的感知力、理解力与创造理想生活的决心。同样,大型红色音乐演出也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高校系列展演“键盘上的红色之旅”走进北京多所校园,用优美动听的琴键奏响红色音乐之声,慷慨激昂的旋律展现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红色精神面貌,向更多听众传播了中国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极强的审美教育价值。

(三)与时俱进,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辅相成的艺术价值

不同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发展具有不同的时代特性,一方面,作曲家们在极力地继承传统红色精神,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由此诞生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多部经典之作。“救亡图存”阶段,《和平进行曲》一马当先,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启迪了中国钢琴音乐创新之路。“探索创新”阶段,作曲家储望华的红色钢琴曲《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阶级敢作敢为、大步迈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夹缝求生”阶段,演奏家殷承宗排除万难,将京剧与钢琴两种艺术合二为一,使京剧板式唱腔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融合,成为时代的经典之作。“百花齐放”阶段,爱国主义钢琴曲《我的祖国》以及引领潮流的新式红色钢琴曲《中国之梦》,在继承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顺应了新时代发展,完美呈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辅相成的艺术价值。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P2)红色音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无论是其表达的革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怀,还是对在党的带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倾情演绎,都是广大中国群众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凝结的精神财富,为弘扬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钢琴曲作曲家钢琴
小小作曲家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夜的钢琴曲(六)
纸钢琴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钢琴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