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视角下建筑学专业育人框架预设与现实意义

2023-12-14 10:32:02邹红娟马黎进
教育观察 2023年31期
关键词:建筑学广西育人

邹红娟,马黎进

(1.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柳州,545006;2.广西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柳州,545006)

一、引言

教育部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2]“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新目标、新要求。教育系统要在认识上找差距,在工作上找短板,在措施上找弱项,在落实上找问题,在安全上找盲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从专业本质出发,坚持时代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聚焦广西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基于整体思维和问题意识,审视当前广西建筑学专业的育人框架,力图在理论层面构建出彰显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质量育人框架,以期提高建筑学专业的育人水平。

二、广西建筑学专业教育现状

广西地处华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历史及民族文化特征,并且是面向东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广西急需大量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德才兼备的建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地方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满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储备需要。因此,基于地域视角考察广西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基本发展情况,能够促发新思考和新建构。

(一)广西建筑学专业办学组织

截至2023年9月,广西开办建筑学本科教学的学校共有8所(表1)。1985年广西大学开设了区内最早的建筑学本科专业,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对区内其他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广西科技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先后开设本科建筑学专业;2005年起,区内一部分民办本科院校,例如柳州工学院、南宁理工学院、南宁学院、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也相继开设本科建筑学专业;2019年,广西民族大学开设建筑学专业并招生。现有的8所高校建筑学专业学制均为五年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从建筑学专业在全区的区位分布来看,这些高校主要集中在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较好的南宁、柳州、桂林和北海,分布均匀,为促进区内城乡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建筑类人才保障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办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和发展瓶颈。

表1 广西高校建筑学专业区内分布

(二)广西建筑学专业办学问题

2017年起,广西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以联合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建造大赛为契机,开展了广泛的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的交流与探讨。各校在专业育人过程中各有特色,具有自身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育人方式方法,也存在一些共性的、有待加强和完善的专业育人现实问题。

问题一:如何正视区内外建筑学专业的发展差异和局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高校数量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存在办学质量区域间、校际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广西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开设数量在西南地区占据一定比重,但在专业综合实力、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和中东部地区高校相比仍具有较大差距。从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情况来看,西南地区尚未参加评估的院校较多,说明中国建筑教育东西部发展不均衡。[3]专业办学中的优质师资、教学条件、外部条件支持等都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先决条件。因此,追求突破壁垒,提升区内专业教育质量,需对标专业教育评估要求,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立足地域、发掘特色,形成合力。

问题二:如何利用建筑学专业的综合性与时代性,创新教学过程,变革教学方法。建筑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4],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兴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应作出适应性改变。因此,如何理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间的关系,如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复杂设计问题”[5]是需要反思的重要命题。学生如何学,涉及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设定和预判;学生如何创新和如何解决复杂问题,涉及教学手段和思路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理论及实践训练。专业育人不存在唯一或不变的路径,审视专业自身的特色,采用灵活的、适宜的、可持续的育人方法,在全过程育人中寻找方向,才能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道路。

问题三:如何立足地域明确方向和发掘特色,理清教学思路,完善培养方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发展应用型学科方向,注重以社会需求为主导来设置相应的培养方案。一个学校的特色与其学科定位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要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高校的定位更应该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密切结合。[6]各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招生层次、生源质量不尽相同,如何审视自身的定位及产出目标,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以建筑学为优势专业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形成了成熟的育人体系,其目标定位清晰,资源条件成熟,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引领性。与此相反的是部分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较短,为加快建设进程,有时会在多层面上竞相效仿甚至照搬优秀高校的教学思路和培养方案。但因各自教育条件、师资状况、学生素质等均不同,地方高校的简单移植很可能成效甚微,难以突破瓶颈。

问题四:如何塑造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重塑教学模式,梳理教学内容。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有着较高且复杂的要求。广西高校设立的培养模式是否适合新形势、新需求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自身需要慎重考察的问题。探索教学模式能够较为清晰地预设学生在不同培养阶段的达成度,并在各阶段中为师生明确具体的教法和学法。探索课程设置是对教学模式架构的呼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必然伴有明确的课程设置和具有层次性的教学内容设置,以突显培养目标的可行性及达成度。广西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应将地域资源和自身条件纳入思考范围,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学生多元化塑造模式,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中做出新的探索和实践。

三、建筑学专业育人框架的预设

梳理广西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现状可知,广西大部分高校建筑学专业在育人过程中具备普适性课程层面的专业核心教育主线。而面对时代的巨变,这一普适性的专业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则需进一步考证。因此,本研究基于地域视角,继续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框架,抓住有限条件和集中优势资源,开展具有特色且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在育人创新、育人导向、育人达成度上有所突破,确保广西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特色显著、可控可教、质量可保。

为理清培养思路和过程性育人框架,本研究结合2016—2021年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育人、教育教学相关政策和文件,深入理解教育新政的内涵,梳理关键词,预设地域视角下专业育人框架(图1),形成集价值、过程、目标于一身的育人框架建构,解读基于地域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

图1 政策引领下专业育人框架预设图

价值是在强调要解读国家针对教育的宏观政策及措施。价值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引领全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教育目标达成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定位。从政策中明确把握教育方向及路线,逐步实现从宏观政策理论到微观教育落实的指引,在教育教学中探索新思想、新理念、新发展、新方法,为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好铺垫。

过程是在强调要解读价值及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是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及执行。在地域环境下,建筑学专业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制定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梳理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理顺教学思路及教学内容,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平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从而形成可以落实于全过程的、可持续的专业育人机制。过程是价值和目标实现的承转阶段,需要专业教育教学积极思考专业育人的方法及途径,有效落实人才培养的宏观理论及人才输出质量。

目标是在强调要解读教育教学达成的最终归宿和目的。学生的学习获得感能够反馈多元化培养的成效,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能够彰显多元化培养的实效。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施要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着实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塑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预设育人框架的现实意义

建筑学专业育人框架是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究中预先设定的逻辑框架。一是为专业特色建设、培养体系、教学核心做好理论论证,为教师教育教学和团队建设指引方向,最终实现学生全方位知识和多维度能力的塑造。二是为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而坚持的宏观的主导思想。在培养过程中抓住培养的各关键点,理顺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发掘特色,补齐短板,持续建设,将培养的整个过程连成线,形成特色育人主轴,以此实现专业育人的目标和价值。因此,建筑学专业育人框架对育人过程中的各层面都有着积极意义和多维价值。

(一)专业求特色

广西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及发展潜力。专业办学应以地域为依托,摒弃办学效仿及照搬的模式,在正确解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基础上,着重发挥地域特色,借力行业优势,突出学科特征,明晰办学定位,打造专业特色。[3]以广西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学专业特色建设为例,我校始终坚持筑形善思、融知创行的建筑学专业育人理念,近5年与区内外约12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校外基地,并于2017年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校内基地,开展师生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019年我校获批建设广西区级绿色建筑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形成了建筑学专业“核心主导、绿色同步、平台培养”的教育教学新特色[7]。经过多年积累,2022年,我校建筑学专业获批广西区级一流专业,这是对我校建筑学专业教育教学特色工作的肯定。

(二)培养求归宿

从学生培养的时间跨度上看,建筑学专业对学生的教育不限于学校内,而是贯穿在受教育主体的整个学习和从业生涯中。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建筑学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就理性和感性、艺术还是技术、传统还是现代、博雅教育还是通识教育、独善其身还是开放包容等问题展开了持续讨论。目前,尚不存在一个所有人共同认可的统一的建筑教育模式。[8]因为在一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人们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体系,而是“无体系”。[9]在这个意义上,广西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发展需要思索如何依托地域特色及学校定位,设定一种自由、灵活、开放的教学与学习模式。我校建筑学专业的全体教师对此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建筑学专业在近5年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A类1项、B类3项,研究内容涉及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多个层面,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我校在培养归宿上建构了“求同自主、一核多维”的育人核心价值体系,“夯基础、强融会、重应用”的“2+1+2”教学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建筑学专业“2+1+2”教学模式

(三)教学求核心

建筑学专业教学的本质在于传授建筑设计的工作方法和责任。在一般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只关注建筑设计作品,很少关心设计方法和设计对自然、社会、人的影响,而设计方法和设计产生的影响是符合时代发展和彰显职业素养的核心价值。[10]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每个阶段关注和掌握的内容层次不一,学习是一个良性螺旋渐进的积累过程。因此,从建筑学专业教学的整体脉络中理顺核心价值的教授,改善各阶段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建筑学的本质,为日后的终身学习与社会服务奠定扎实的根基。我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设置上有着清晰的梳理和明确的目标。教师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理解和拓展建筑学专业育人工作,将其视为一种宏观的育人目标构思和微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关注学生在设计中的情感表达,以情感设计的思维和价值去理解设计,使设计更加具有人情味。[11]近年来,我校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获校级思政示范课程3门,建筑设计基础A1课程在2022年获评自治区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

(四)团队求活力

建筑学专业的教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及个性,在教师有限的情况下,我校建筑学专业教师团队注重发挥教师特长,尝试不同专业方向的组合,积极激发教师团队的活力。教师团队在建筑学专业主线教育的过程中,群策群力、互帮互助;在科研、社会服务过程中,协同合作、互促互学;在学生指导、实践过程中,协作高效,互教互导。教师团队有活力、有创新,有利于产学研的有效开展及教育创新落实,能使学生真正忙起来,让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动力、有期盼、有精神。我校建筑学专业在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先后设立了校级地域建筑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及校级建筑设计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以促进教师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上的共进和协同互助。

(五)学生求认同

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素养的全过程中,以及面对社会要求、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对不同事物的认同感,认同的对象涵盖自我、专业、教师、学校、社会等。学生的认同感主要受到专业办学的供给情况及学生自身收获的影响,即受到投入和产出的效果和质量的影响。定位明确、目标清晰、多维度育人、富有精气神的专业办学,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为中心,突出参与式、探究式、互动式课程体系的建构,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塑造,能使学生有信心、有实力面对挑战。2017年,广西科技大学土建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南宁学院土建学院三校的建筑学专业相关院系开展了第一届联合教学实践。至今,共有9所区内高校和2所区外高校参与了联合教学实践。2022年,广西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与宁波大学建筑学专业开展了建筑设计基础慕课西行“空中课堂”教学实践。在校校联合教学实践期间,双方积极探索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联动,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互帮、互助、互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五、结语

建筑学专业教育应该像开源软件那样,具备足够的开放性、成长性、兼容性,让学生有能力、有信心面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12]在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双重激发下,各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应厘清专业办学思路,思考以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及方式培养人;应明确育人模式,思考以什么样的教学框架及层次培养人;应梳理教学内容及方法,思考以什么样的要求及达成度培养人;应不断反思与反馈,思考怎么样开展对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建筑学专业在布置育人格局的过程中,若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结合专业全过程育人中的每一阶段,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设置过程中,摸清学生的层次和能力,找准专业育人的方向和定位,有效制定适宜地域特色、学校定位的专业培养目标,明晰培养逻辑,在教育教学中持续发掘专业的特色、培养的归宿、教学的核心、团队的活力、学生的认同五个层面的内涵和创新方法,使专业全方位育人能实现与时俱进、特色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育人赋予新的活力和动力。

猜你喜欢
建筑学广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现代装饰(2020年8期)2020-08-24 08:22:58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