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菡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个无法被忘记的时间。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汶之伤,国之痛,地震发生后,坐标距离汶川2000多公里之外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食堂里,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崔开昌和同学们每天都是一手捧着餐盘,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墙上的电视,滚动播出的关于汶川地震的实时报道紧紧牵着同学们的心,他们的眼中噙满泪水,餐盘里的饭菜都凉了也顾不上吃……
“我能为汶川做点什么?”这是崔开昌和同学们首先想到的。崔开昌说:“我作为一名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还是一名中共党员,我迫切地想冲到汶川抗震救灾一线,为受灾的人们做点什么。”
崔开昌报名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2008年7月,受共青团上海市委和学校团委选派,26岁的崔开昌赴“5.12”地震极重灾区都江堰市从事为期一年的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
“当时,上海每所院校都选派一名大学生代表,我们一共20人先到成都培训三天,后乘大巴车赶赴都江堰市。”崔开昌回忆。当大巴车开到都江堰的近郊,他透过车窗看到的是一排排干净整齐的白色临时板房,板房上空随风飘着红艳艳的国旗和党旗,深深震撼着崔开昌的内心。
这里是都江堰市最大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之一,他们的抗震救灾“阵地”就在这里。
到都江堰市后,崔开昌按照当地政府安排,来到都江堰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我的专业是社会保障,这部分工作正是我熟悉的”。
崔开昌的首要工作就是到抗震救灾一线了解灾情。他先后实地走访了都江堰市19个乡镇中的16个,和全市12个比较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集中板房区,访问受灾群众100余人次,结合社会保障中社会救助的相关专业知识,了解都江堰市灾后社会救助基本状况。
之后,崔开昌积极融入都江堰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努力参与做好帮扶救助工作。为帮助刚刚考入大学的受灾、困难职工(含农民工)子女圆大学梦,崔开昌和同事们积极开展“金秋助学”工作,先后对30余名受灾、困难准大学生家庭进行入户调查、了解受灾情况;参与统计、审核《都江堰市“5.12”地震职工房屋严重损坏情况调查表》,实地走访调查100余户家庭房屋损坏情况。他们还参加了地震后新增受灾困难职工的调查统计,建立档案、录入微机;调查都江堰市受灾孤儿、单亲儿童情况,并发放孤儿、单亲儿童助学金……
“其实,当时的余震还很频繁,余震时天花板上的灯晃得厉害,手机也立刻没有信号了。刚开始,我们从上海来的大学生反应还比较慢,总是听到当地的同事大喊‘快跑,才赶紧跑出办公室,后来我们习惯了,反应速度也快了。”崔开昌回忆。虽然时隔15年,但是当年的一幕幕还在眼前清晰地浮现,他说,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一名地震幸存者对他说的——“人活着是最幸福的事”。
这一年里,在做好岗位工作的同时,崔开昌利用工作之余,运用专业知识为当地受灾学生补课,先后为6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和心理援助。他还积极参加“激扬青春、共享成长”上海大学生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都江堰市中小学校巡讲活动。他介绍,“这是在带队老师指导下我们20名上海大学生志愿者自发组织成立的巡讲团,第一期巡讲于2008年12月在都江堰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第一中学、第四中学、水电十局等学校举行。我们先后为都江堰市中小学生举行了20场关于‘理想、信念、励志的精神援助讲演活动,有2500余人次的中小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孩子们充满希望的眼神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他们纷纷表示听完我们的演讲对大学生活有了更生动的认识,增强了对大学的向往,进一步坚定了奋发读书的信念,一定要只争朝夕,不断深造,用知识充实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幸福家园管委会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崔开昌和几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志愿者联合创办了都江堰幸福家园赈灾居民安置点“家园书屋”。书屋还聘请了一位因地震灾害失业人员担任书屋管理员,藏书达8000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板房学生和受灾群众对书籍和知识的渴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在这段志愿工作期间,崔开昌还把专业学习与抗震救灾工作相结合,在工作中从专业角度进行调研、思考,并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与健全完善都江堰灾后社会救助工作结合起来,完成了《都江堰灾后重建的特殊保障措施研究》课题和硕士论文,鉴定等级为优秀。他还积极参与与有关单位一起为都江堰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开发一套受灾、困难职工的帮扶系统,该系统从2009年7月投入试运营,为都江堰市职工帮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支撑。
崔开昌坦言,“为期一年的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让我看到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和乐观豁达的生活信心,让我学会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塑造了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2009年7月,回到上海后,崔开昌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业,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并先后攻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现在,他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管理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在SSCI、CSSCI期刊等發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他还曾获上海市委党校第3期青年干部培训班优秀学员、教育部社科研究管理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18年5月,崔开昌受四川省委省政府邀请,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志愿者代表,参加了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十周年纪念活动。
在采访中,崔开昌多次谈到,今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20年来,作为实践育人工程,西部计划引导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青年人,通过火热的西部基层实践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格,升华志愿情怀;作为就业促进工程,引导和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并为他们搭建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干事创业的通道和平台;作为人才流动工程,鼓励和引导东、中部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工作生活,促进优秀人才的区域流动;作为助力扶贫工程,以西部计划志愿者为载体推动校地共建,引导高校资源参与到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崔开昌感慨道:“我很感恩在青年时期自己有机会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一点事情,这段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并激励我勇敢前行。现在,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们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让青春飞扬,逐梦青春。”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