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和中国同属东亚文化圈,受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日本田园景观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从日本风景及田园景观的特点出发,总结了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历史、要因及变迁倾向,从日本的农业及农村的变化角度阐述了日本田园景观的发展脉络及发展意向,并结合我国目前田园景观的现状,探讨了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对我国田园景观发展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日本;田园景观;变迁;启示
中图分类号 TU 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23-019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44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stalgic Landscape in China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Transition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WANG Xin-yu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Both Japan and China belong to the east Asian cultural circle,and Japa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landscape in Japa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toral landscape,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transition history, factors and tendency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expounded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intention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based from the changes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ition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Jap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landscape in China.
Key words Japan;Pastoral landscape;Transition;Enlightenment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60039)。
作者简介 王新宇(1968—),男,山西太原人,教授,博士,从事乡土景观研究、城市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等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 2022-12-28
日本农村干净整洁,在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同时,保留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田园景象,并透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是一种理想的、可以寄托乡愁的田园景观。
日本作为受中华文化圈深刻影响的国家,其文化思想、人文背景、伦理情感等与中国有着很高的相似性。日本作为一个经历了高度城镇化发展的国家,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下,它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景观理论对我国有着高于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
日本在其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农村空洞化的历程。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农村更新以及田园景观营造的发展经历和过程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营造及乡愁型景观的打造都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1 日本的风景及田园景观
日本的风景与其他国家风景的差异用语言是难以表述的。环绕于民宅的住宅林地、小小的水边渔村、四季色彩缤纷的山峦、平原上的金黄麦浪以及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这些变化丰富的田园景观是日本的代表性风景类型之一。
日本的田园景观特征是由日本列岛变化丰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所决定的。以日本的自然特性为背景,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智慧所营造出的“地域的风土”形成了日本的田园景观。
1.1 田园景观危机及其解读
代表着“日本的故乡”的田园景观,近年来迎来了危机。随着现代农业的普及以及传统农业的衰落,支撑着田园景观的农村共同体及家族制度逐渐解体。伴随着农村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日本正在发生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经济社会变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农村生态关系正在被破坏,作为日本代表性风景之一的田园景观正在被扰乱[1]。
如果对田园景观的危机状况放任不管,作为日本人的原风景之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日本乡土景观就要丧失,因此尽快制定对策是众望所归。
但是,田园景观是在农业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形成的,除了对景观进行保护外,还要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角度,以广泛的视点考虑其形成过程及构成要素,否则不可能产生具实效性的对策。
为了在未来继续保留美丽的田园景观,还需要考虑未来的社会需求及社会变化的动向,并探求新的田园景观对策[2]。
1.2 田园景观与地域性
日本的田园景观是由农田、建筑物、山丘、绿地等一系列元素交织在一起、受自然地形制约、反映农业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复合性空间[3]。在日本,适合用作农地的平坦土地并不多,对坡地加以改造利用的情况很多。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的扩大及农地的减少,人们对与农耕相关的各种农业传统越来越重视,也相继创造出一些多样化的农业景观。
农地形态受自然条件及地形的制约,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田园景观。同时,这些制约条件又相互影响,形成了更加多样、更富魅力的田园景观[4]。这些条件大体分为两大类型:第1种类型是自然条件,包括树木、土壤、土质、气候等;第2种类型是地形条件,包括平地、坡地、谷地、丘陵、山地、河流等。
1.2.1 自然条件。
村镇级别的广域景观:从地图上看,田园的区块划分可以清晰把握农地的地域配置状况、村落的范围及土地利用、道路线形等要素。
受海岸线与山地地形限制的农地,其区块划分会有所不同。在倾斜坡地上形成的台阶状农地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景观,从空中鸟瞰会感受到农地呈现出的柔顺感。
1.2.2 地形条件。
在平地上形成的田园景观空间开阔,有开放感。它们以山地、修整的树林、河川为背景,村落及大树等形成视觉焦点,经过现代化整修的田野形成直线形的区块划分,表现出与以往田间畦埂形成的农田区块完全不同的情趣。直线划分的地块表现出更强的纵深感,而由弯曲的田间小道划分出的农地表现出较少的人工痕迹。
山谷地由于周围山地的围合表现出较强的闭塞感和纵深感。谷地靠周围山地形状的限定形成了农地的曲线边界,再加上倾斜的地形制约,使得农地各区块的形状各不相同。
坡地上形成的农地朝山谷的方向会有较强的开放感,农地区块由于要与山脉地形相适应,呈曲线形,而且每块地基本都需要挡土墙,使用石头等自然素材可以表现出具有自然韵味的特色。
在斜坡底从下往上看,斜面会给人压迫感。由于坡面和挡土墙是引人注目的元素,如果处理得当,会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
2 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与形成
2.1 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及其要因
农业是依靠人力、畜力、对林地养分和太阳能等的综合应用以及可持续经营、具有时代性的田园景观。农田与村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每个地域都有着与其土地相适宜的特征,从而呈现出其独特性[5]。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为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与土地自然属性相关联的元素在空间和时间上慢慢地分离,变为单纯的生产行为。特别是日本昭和36年(1961年)的农业基本法制定以来,日本农业快速规模化、机械化及化学化,极力追求生产的效率性与机能性,创造出新型的农业形态。在这个过程中,舊有的田园景观慢慢地发生变化,以现代农业形态支撑的新田园景观就此诞生[6]。
但是,这样的变化对田园景观来说并不都是不好的影响,“与自然相协调的古老、良好的田园景观正在丧失”有点言过其实。现代化不仅推动农业和产业,而且在生活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也有巨大进步。机能性和效率性的追求是现代化的时代诉求,农业的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7]。
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田园景观变迁,甚至也不是“理想的近代田园景观”的崩坏,而是通过对近代农业的促进和改造而形成新的农村景观的过程。在以机械化、设施化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形成的今天,对新的农业景观形态进行清晰、明确的再认识、再评价和再整理是非常重要的。
田园景观所涉及的、对现代农业景观至关重要的各种要素,主要包括“农业政策的变化”和“农业技术的变化”。
“农业政策的变化”除了农业的理想状态、发展方向外,法律及事业制度等也极大地影响田园景观的方向。这不仅关系到国内农业振兴的方向性问题,而且关系到国际关系中的农业动向问题。进口自由化、国际竞争等对田园景观的变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农业技术的变化”与构成田园景观的要素消失或产生有直接的相关性。农田建设技术、农业机械化、新品种培育、肥料等生物化学技术都对田园景观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水稻技术的发展、蔬菜生产的设施化等对田园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涉及农业的诸要素变化与田园景观的关联性,以前几乎没有被意识到。近年来人们的田园意识逐渐提高,促进了对田园景观的改善[8]。
2.2 日本田园景观的变迁概要
田园景观与农业制度及农业技术的变化有很大的关联性。为把握田园景观的变迁,对从现代基础设施萌芽的明治时期到急速推进土地改良事业的战后10年,再到以农业基本法(1961年)为契机发展至今的生产、生活环境一体化的综合治理及技术推进的时代这一过程进行了归纳。
2.2.1 现代基础设施技术的萌芽。
水田的修建和水利设施的整备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以及强有力的指导,这种农业基础设施受到财政运营的极大影响,因此应在政府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实施公共事业。
包含稻作技术在内的农业基础技术在幕藩体制末期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从各地的农业灌溉设施、水渠、排水设施等遗迹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水平。
在明治维新时期,引入了欧美技术来发展现代化,荷兰土木工程师得勒克(1873年)、范德伦(1879年)等相继来日本担任技术顾问,策划了很多大型水利项目。
在明治后期,借鉴欧美农业技术,以大商人及家族为主体的大规模农业开始发展,然而除了以农牧业为中心的小岩井农场外成功的案例很少,后来几乎全部转换为水田小规模耕作。另外,热衷于农业事业的农家开始土地改良和耕地整备,出现了以传统畦埂改良为中心的区块改良(静冈模式)和以土地区划为主的欧洲式田区改良(石川模式),这成为现代耕地整改的开端。
2.2.2 战后土地改良事业的开展。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为了缓解粮食短缺的困境,在有限的国土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农耕地,实施紧急开拓事业,最先实施的是山地开垦和海面围海造田。
昭和21年实施农地改革后,昭和24年制定了土地改良法,土地改良的事业主体也由原来的地主变为农业耕种者,并确立了公共辅助制度,为国营土地改良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土地改良事业规划设计基准》(昭和25年)正式发行,出版了规划编、设计编、施工编、管理编的规范书籍,其后经过修改最终确定为农业基础设施整备的技术基础,对标准化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昭和25年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法,日本从战后复兴真正进入资源开发进程,21个地区设立了综合开发特区,开始遍及各地的大規模开发计划。
农业土木以帮助国内落后地区粮食增产为目标,开展土地、水源开发和扩充强化。这个时期完成了许多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及开垦、围海造田等项目,爱知县丰川引水、八郎湖围湖造田、根钏原野开发等大项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实现。
2.2.3 农村地域的综合环境开发。
明治时期的耕地整理及战后的耕地整理承担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整备与开发的使命,其技术开发在原则上是以推进生产基础设施整备为主要目标的。
在与战后高速经济成长相对应的农业结构改善过程中,以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的农地基础设施整备中,农村生活环境治理的必要性被提到日程上。
昭和36年(1961年)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显示农业政策应该与战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战后的粮食增产使命已经完成,而扩大农业选择自主权已成为日本农业政策制定的主要课题,自立型农业是发展的主要目标。
土地改良目标的重点已经发生了变化,农业基建整备从以农业水利为中心向以耕地整备为中心转变,开展了包括旱地和草地在内的综合整治。以前的大坝、水渠、给排水站等“点与线”的整治发展到土地和水资源高度利用的农地和农村“面”的整治。
土地整治从灌溉排水、开垦、围湖造田、农地区块整理、灾后重建等各种土木技术的集合体向更高层次的地域综合开发的体系化方向发展。
昭和41年(1966年)日本行政管理机构发布《关于农村福祉对策的行政推进》建议书,以日本农林水产省牵头6部委对农村社会、生活基础设施的迟滞从社会开发的角度进行了修正。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各种关于农村振兴的方针政策研讨,于昭和49年(1974年)推出了农村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开展了农业生产基建与生活环境的一体化建设[9]。
2.3 田园景观的变迁倾向
2.3.1 天际线的变化。
近代田园景观天际线形成的主要元素是山、森林、树木以及村落屋顶。随着近现代各种人工设施的出现,田园景观的天际线也慢慢发生着变化。
田园景观的特征是平面的,广阔的水田、旱田等是主导要素,因此垂直的直立要素对景观有较大影响。近代田园景观的垂直要素以树木、森林、山峦等为中心,呈柔和、有复杂肌理的线形,村落住宅也因应着地形而建,几乎不会出现有规则的、几何构图的大规模要素和布局。
现今从电线杆到玻璃暖房、谷物粮仓等完全由直线构成的垂直构筑物慢慢增加,田园的天际线在重构。这些规模巨大、不断重复的形状对田园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玻璃大棚在明治时期就开始出现,但它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是在农业基本法制定以后才出现的。
电线杆在城市里被视作破坏景观的消极元素。一排电线杆及相连的电线,对于水平面广阔的田园景观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要素,因而成为破坏田园景观的主要问题。
矗立于田间的稻米加工中心从昭和27年开始设立,昭和50—55年大量建成。作为大型构造物,稻米加工中心对田园景观的天际线产生了重大影响。
谷物仓库作为田园景观的构成要素,由于其极高的高度,对田园景观的天际线有极大的影响。谷物仓库从昭和37年开始设置,并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普及,从昭和60年到平成2年急速增加。
2.3.2 直线的增加。
对现代田园景观的变化而言,人工直线的增加是一个大问题。
近代的田园景观受地形(沿等高线、分水线等)的支配,大多呈曲线形。随着建筑技术的推进,为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农田的区块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田间道路和水渠驳岸的修建使得人工直线不断增加,而且越来越长。
从战前到战争刚结束时,耕地的区块以10 hm2为标准。昭和20年后渐渐扩大,昭和30年初的土地改良计划时的技术标准就确定为20 hm2。
昭和38—50年,随着耕地整治、给排水、农用暗渠排水等一体化改造的盛行,昭和52年制定的土地改良计划所设定的水田基准确定为30 m×100 m,即30 hm2的水田标准区划。
伴随着农业节省人力和提高效率的追求,长直线形的出现和增加有其必然性。
2.3.3 草地的减少。
进入昭和时期(从1926年开始),草地面积显著减少。昭和初期,有面积超过300万hm2的草地,而现在仅仅留存不足40万hm2,60年间锐减了约87%。作为田园景观重要构成要素的草地,一般多见于农村周边的山脚处,它的减少使得山林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草地减少虽然有军用马消失、林业发展、畜牧业衰败、产业兴衰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草地与农业或农村的相关性越来越薄弱。
战争刚结束时约有250万头农耕用牛马,昭和40年代几乎全部消失。伴随着机械化的进展,已经很少使用农用家畜。另外,家畜饲料也被人工配方饲料所取代。这样,以前很多山脚下的草地景观也就随之消失了。
2.3.4 人工构造物的增加。
在农业及农村环境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田园景观构成要素的各种人工构造物的大量出现是重大的变化之一。住宅、道路、水渠以及耕地所用的各种设施等,将原来以木材、土地、树木为中心构成的景观改为由金属管、合成树脂以及沥青、混凝土等无机材料制成的大量人工物景观。村落的镀锌铁皮屋顶、水泥砖墙、广告牌、道路铺装、水渠驳岸、玻璃暖棚、塑料大棚等人工物显著增加。
以前田园景观的构成要素以自然物为中心,现今被这些无机材料构成的人工物所代替,直线的形状、缺乏质感的表面、凌乱的色彩等存在于环境中非常刺眼,使得田园景观缺乏统一感,显现出杂乱的样态。
随着人工要素的逐渐增加,特别是在耕地上广泛采用的塑料薄膜大棚、地膜等对田园景观产生极大影响。
2.3.5 荒地的增加。
由于国家的减少耕地政策、农村老龄化、劳动力流出等原因,弃耕的田地逐渐增加,也对田园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田园景观的美来自生活和劳作在这个地区中的人们与土地诸要素之间形成的关系及对这种关系的解读。荒地的增加、放任生长的杂草反映着农业衰败状况和农村凋敝景象,对田园景观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耕地减少政策”从昭和45年开始,同时农村老龄化及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也开始出现。另外,为了推进农业的机械化,从昭和53年开始的“水田利用再编对策”出台,为此作为田园景观象征的水田景观也开始逐渐减少。
2.3.6 农作物的变化。
有特色的农作物也是构成田园景观的重要元素,各种农作物的消长也是对田园景观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要因。例如,由于产业的衰退及进口的增加,桑树、菜种、烟叶等作物逐渐消失,小麦、甘薯、豆类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减少。另外,果树、蔬菜等靠人们消费需求支撑的新作物景观应运而生。
2.3.7 人力与畜力劳作的农业风景消失。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播种、收割等人及牛马劳作的季节性作业风景消失,被机械化作业的风景所取代,也就消失了一种季节性的象征。农业机械化在战争前期就开始各种尝试,而大規模的普及则发生在战后,而且是在农业基本法制定以后。
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发生在昭和50年代以后。牛马耕作的风景随着手扶拖拉机的普及而消失。畜力耕作的生产在昭和23年达到顶峰后开始消减,昭和30年代牛马耕作由于手扶拖拉机的激增而开始激减,到昭和37年几乎变为零[10]。
3 日本田园景观意象
通过上述对农业发展趋向及相应的景观变化倾向的论述,从全局了解和把握了农业景观的发展脉络。对应上述几种景观变化的趋势,各种对应的景观特性也将呈现各自不同的特性。各个类型将会在自然要素、农业生产要素和村落居住要素这3个方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具体表现如下。
3.1 规模扩大型
①自然要素:保留现存的村落周围残留的树林与森林。
②农业生产要素:呈现直线形的农用道路以及一望无际的农田。
③村落居住要素:现存村落内仅存的以前农村的样貌;村落周边林立的农业仓库和机械仓库群。
3.2 工业型
①自然要素:为农业从业人员修建住宅时形成的台阶状山丘;利用一部分山坡林地而建成的公园。
②农业生产要素:高科技植物工厂及大型畜舍、农业加工厂等设施群林立的工业态农业景观。
③村落居住要素:伴随着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生产与居住空间相分离,传统农家的宅地和建筑也丧失了;位于旧村落周边的农业工厂员工宿舍或联排住宅地形成的住宅区景观。
3.3 先端观光农业型
①自然要素:对周边自然风景加以改造利用,与农村风景一起构成自然公园。
②农业生产要素:对农村公园的农地、水渠等进行美化,作为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的载体。
③村落居住要素:村落内各农家的街道修整、种花修景;可以学习体验传统工艺、食文化等农村文化的博物馆、体验设施、饮食设施等与村落相邻布局,形成农业文化信息集合型村落。
3.4 传统农业保全活用型
①自然要素。以生态的群落生境手法,对里山、水系的生态系统和景观进行保全和复原。
②农业生产要素。高科技植物工厂及大型畜舍、农业加工厂等设施群林立的工业态农业景观。
③村落居住要素。建设与传统农村建筑样式及景观相谐调的农家群。内部有现代化的设施与布局,围墙、防风林、自然石砌挡墙、生活用水渠的保护与再生。
3.5 都市绿地型
①自然要素。随着城市化进程,除了一部分残存的宅旁林地外,自然要素全部丧失。
②农业生产要素。因重视直销而多品种、少量生产,以微型菜园的形式存在,稍显杂乱的农田景观;低矮围墙、以生产绿地形态出现的农业景观;很多周边居民在微型菜园耕作的景象。
③村落居住要素:村落景观的丧失;地域历史的传承;传统农家的宅地构成;农家建筑的保护与继承;一部分农地向出租公寓、公寓住宅群转化。
3.6 蚕食型
①自然要素。由于住宅建设、工业园区、高尔夫球场的开发等,使里山丧失;由于水源的污染及枯竭等原因使农地荒废。
②农业生产要素。农地由于转为其他用途而被蚕食;沿主干道路大规模开发的住宅开发;杂乱的商业开发用地。
③村落居住要素。由于后继者不足及农家高龄化等原因,农村空巢程度增加,向停车场、材料堆放场等转化。
4 对我国田园景观发展的启示
从上述对日本田园景观的发展历程、内在原因及发展趋向等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所处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与日本农村发展的某些特定阶段非常相似,日本田园景观的发展对于今后我国田园景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当然,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特别是农村,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可能完全按照别国的发展路径。但是,受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及居住条件改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田园景观所呈现出的发展脉络和轨迹有其自身规律,呈现出较强的客观性。由此可见,日本田园景观在自然要素、农业生产要素和村落居住要素等方面呈现出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也很可能是中国田园景观的发展方向。
我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田园景观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已经被日本社会的发展历史所印证。比如天际线的变化、人工物的增加、草地的减少、直线的增加、农作物的变化以及人畜力务农等同样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着与日本相似的变化。当前,我国农村正在发生的,至少有以下变化与日本的田园发展史有相同之处:
①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人口分布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村庄人口持续减少,要求对农村居民点布局格局做适应性调整。此外,难以享受城镇待遇的城镇“新市民”群体正迅速扩大。
②城乡空间一体化。将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二者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合理分配空间和资源。
③城乡土地一体化。改革城乡一体化土地流转制度,调整城乡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释放农村土地价值。
④城乡产业一体化。通过有效的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促使信息、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两个地域空间、在不同产业之间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渗透融合、协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⑤城乡生活一体化。从生活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进城乡生活一体化,将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进行融合,打造多种形式的乡村度假生活空间。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印证着日本田园景观发展所经历的过程。日本田园景观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给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及国情,在各个环节根据中国的特色及不同的特点找到适合我国田园景观的发展道路,是当前景观设计理论面临的迫切任务,同时也是将美丽乡村建设、“记得住乡愁”景观营造等景觀热点融合为一体的重要契机。
最新出现的田园综合体就是在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为呼应先端观光农业、满足传统农业保全的发展需求而产生的新型田园景观形态。大中城市的近郊正在逐步进入城市更新和开发阶段,并由于其“原味”的待开发状态及天然的城乡过渡特性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特别是近郊的田园特性与旅游业的结合,产生了“田园综合体”这种全新的业态和景观模式。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培育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1]。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旅游助力农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
乡村作为一个“哺育”现代工业文明的地带,孕育着新的社会变革;乡村空间、乡村产业的转变仍然会成为下一个历史时代的基础。田园景观对现代人的最大吸引力在于乡村所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以及由此带给人的心灵与精神上的愉悦与放松[12]。
田园综合体的核心价值就是满足人的回归“乡土”需求,城市人流、知识流反哺,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主张新田园主义指导乡镇建设,其探索模式如下:在美丽的乡村提升农业生产、植入休闲旅游产业、建设幸福人居;在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下,构建现代都市和乡村文明交融的社会生产、社会活动和幸福生活的美丽版图。田园综合体的诸多景观特征完全呼应了日本田园景观的发展路径,是当前解决田园景观诸多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
总之,日本及其他国家的田园景观发展的经验对于指导我国新型田园景观的发展和乡愁型景观的营造,有很好的参考性、借鉴性和预警性,应当在认真研究这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发展情况,营造出符合客观规律、结合我国特色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愁型田园景观。
参考文献
[1] 斎藤政満.美しい農村景観の形成に向けた政策展開:美の里プランと景観法[J].農村計画学会誌,2004,23(2):174-177.
[2] 小土岐竟.日本人の景観認識と景観政策[M].東京:株式会社日本評論社,2015:18-22.
[3] 木村礎.村落景観の史的研究 [M].東京:八木書店,1988:15-16.
[4] 邵钰涵,刘滨谊.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分析[J].中国园林,2016,32(9):5-10.
[5] 上野宇治,山古志.地域における農業及農村生活変容と景観変貌[J].生活学論叢,2008(6):53-61.
[6] 水野和浩,栗田和弥,麻生恵.農村地域における景観変遷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J].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1999,62(5):715-720.
[7] 川嶋雅章.住民参加における田園景観の保全に関する研究[C]//日本建築大会学術講演梗概集(近畿).东京:[财]日本建筑学会,2005:553-554.
[8] 進士五十八,外崎公知.景観行政の現状と展望[J].造園雑誌,1988,53(3):193-196.
[9] 田切徳美.農村地域再生の課題[R].东京:JA 総研レポート,2007:8-10.
[10] 浜野洁,井奥成彦,中村宗悦.战后日本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 李琴,周超,董桥锋,等.创新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222-224,227.
[12] 宋晶才,李君,郑绍江.乘象山国际旅游生态谷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9):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