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欢,刘 明,党 娜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1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是解决新时代矛盾的有效抓手,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引领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赋予了高校涉农专业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对涉农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培养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具有创新、引领、带动作用的涉农专业化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牢牢抓住就业创业指导课堂对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作用,提高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
受传统农业生产影响,涉农专业学生乡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始终不高,造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乡村基层招聘难、人才流失率高等社会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升高,但乡村基层就业人才匮乏始终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量[2]。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引导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投身我国农业发展,扎根乡村基层,培养出“留得住”和“用得上”的涉农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课程教学,引导毕业生充分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激发大学生“从农”职业热情,提高“为农”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祖国发展与自身未来相结合。
结合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特色,从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目标、职业素养提升、个性发展和实践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内有扎实理论知识、外有深厚专业技能的人才。
通过课程教学,密切关注和帮助就业困难学生,从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就业心理等方面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指导和帮扶,提高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力,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特点,结合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现阶段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紧密结合乡村基层发展形势,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五大模块:职业认知、职业素养培养、就业政策解读、求职准备、职场实践五大模块,分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3,4]。
采用“理论课堂+案例强化+行业指导实践”3层递进相结合的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育学生掌握就业择业的基本职业能力。
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为辅,搭建课堂模拟体验、校企融合、行业专家指导与实践锻炼结合的创新性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涉农企业精英+行业专家+就业导师”线上交流答疑解惑,学生自主向下深耕学习与教师引导向上追逐理想相结合,保证教学效果、节约教学成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程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主要通过过程考核与实践项目完成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结果的评价。过程考核部分满分60分,考勤+课堂互动+课堂体验训练,各部分占比3:3:4;实践项目部分满分40 分,学生自评+行业实践导师点评+实践体验报告+授课教师评价,各部分占25%。另外,增加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反馈部分,以发放问卷形式进行,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创新+课程实施效果四方面对授课教师进行评价,以便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就业求职所需指导及时改进提升。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坚持“三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涉农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思想,旨在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7]。
通过课程教学,帮助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在态度、知识、技能和素质四个层面得以提高,并达到以下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主要特色在于始终以学生为导向[8],以实践教学为依托,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和当代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为辅,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个性化的指导,切实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力。
3.3.1 以就业所需技能为模块组织教学单元
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所需职业能力的需求,设计课堂教学实践项目,引入案例教学,设定模拟场景,设计体验活动等,围绕学生求职择业应掌握的技能和素质设计课堂体验训练。
3.3.2 通过开放性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任务多样化,学生自行选题完成,每项任务提出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最后以作业形式上交,并评定成绩。课外指导性实践,指导学生开展生涯人物访谈、就业创业先进个人事迹调研学习等形成学习心得,并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3.3.3 融入岗位体验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中学生可结合行业实习学习职业岗位工作职责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利用各专业顶岗实习,老师随学生深入行业一线,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9]。
3.3.4 采用“多元化”能力评测代替传统的期末考试
课程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评价模式,主要通过过程考核与实践项目完成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
课内学生可以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与同学一起探讨分享,相互竞赛,课外通过校企合作交流、参与农业生产实践与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线上线下交流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参与度和合作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增强学生参与感、获得感。
毕业生就业观念逐渐转变,乡村基层岗位就业意向明确,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帮扶乡村振兴和基层创业人数不断增加(如表2所示)。
表2 就业去向对比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学习动力明显提升,职业使命感增强,能自觉把个人理想前途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并在我国农业发展和乡村基层发展中扎根。
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特点,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为辅,采用“理论+案例+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搭建课堂模拟体验、校企融合、行业专家指导与实践锻炼结合的创新性教学资源平台,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提升了授课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进而增强了教学互动性和学习效果,为我国乡村振兴培养出一批能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具有创新、引领、带动作用的涉农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