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东 葛恒伟 张雪君
摘要:作者介绍了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分析了发病原因和防控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非洲猪瘟;发生;原因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家猪、野猪均可感染。该病特征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列为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病。
目前,非洲猪瘟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因此,养殖场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防控体系[1]。严重威胁到整个生猪的产业链,并且也已经对食品的安全、养殖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由于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作用使得我国生猪存栏量急剧下降,目前的猪肉价格也是持续不稳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生猪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意义重大,既能稳定地方生猪产业链发展,保障猪肉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又能稳定物价,维护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局面。
非洲猪瘟可在生猪的养殖、运输、屠宰、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传播,而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养殖环节。养殖环节的核心就是规模猪场。因此,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是猪场防控疾病的前提,也是最经济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2]。立足我们的实际,构建科学、高效、严密的规模猪场非洲猪瘟综合防控体系尤为紧迫和重要。
1 流行特点
(1)从流行态势看,前几年总的流行趋势是小的散养户慢慢向中型的小的规模场扩散。然而在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流行初期,都是以城乡周边的养户饲喂泔水的中心规模场户发病居多,而到了中后期波及中大型规模场。
(2)从发病时间看,此病的流行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就在每年的6月底至7月初的时候开始流行。发病的最高峰就是天气最炎热的7月上旬到8月下旬。
(3)从流行区域看,前几年的流行由南向北,推磨方式向前流行。
(4)从发病的主体看,首先是以散养户为主,其次就是在小的规模场。
(5)养殖过程中,从发病猪的类型看,基本是母猪先发病,然后是育肥猪、仔猪,局部地区散养户的母猪也是非正常死亡比较严重。
2 臨床症状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其特征是皮肤变红、坏死性皮炎及内脏器官严重出血[3]。猪在生病的初期,主要是表现出精神不振,猪体温度在41.5℃左右,首先是出现采食的数量少。经过了3~5 d后。猪的体温会出现在40℃,还是表现出绝食。但是有一部分的猪会在耳朵的根部、胸腹部还有四肢等出现紫斑、蓝紫斑等情况。场内的母猪会引起流产、早产甚至是产死胎。一般病程为7~10 d,还有部分的母猪可能会达到15 d以上。
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血液凝固不良,脾脏和淋巴结都会出现肿大、出血、坏死,肾脏也会大出血,心脏的内外膜出血以及肠道出血。母猪的病变是比较典型的,哺乳、断奶仔猪病变不典型。
4 流行病学分析
4.1 自然因素
一是高温高湿的气候影响。一般洪涝之后,就有可能暴发疫病。天气炎热,是蚊蝇繁衍最为活跃的季节,也是猪场内及附近传播的主要媒介。在夏季高温多雨的天气,空气湿度非常大,蚊蝇、老鼠繁殖活动也很频繁。散养户及一些规模场设施简陋,环境卫生差,蚊蝇特别多。当猪场出现感染发病猪时,通过蚊子叮咬、苍蝇污染饲料进行传播。此类猪病的流行特点与蚊蝇等活动规律一致、与雨季一致,与高温热应激致生猪抗病能力下降有关。二是气流活动。从流行方向上看,发生猪病较重的地区基本在沿海一带,因此,动物疫病的传播可能与气流活动有关,病原微生物附着在灰尘上随风向四处扩散。
4.2 非法调运
近几年,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猪价持续推高,生猪经纪人、仔猪贩卖活动频繁,人为传播的概率上升。私自上门收购猪只,并未对猪进行检验检疫,有些猪只携带隐性病毒,如果混入健康猪只混养,极容易发生疫情。
4.3 生物安全意识薄弱
一般流行发病的主体集中在散养猪、散养母猪,主要原因是有的散养户生物安全意识薄弱,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消毒不严,管理不善,任由小猪贩子及其他人随便进出猪圈;有的养猪户虽然没有猪贩上门,但会到其他养猪户家串门,无意中传播了疫病。二是小猪贩子缺少监管,忽视生物安全措施。三是在流行初期,散养猪死亡较少时,不能引起地方关注。
4.4 病死猪只收集处理不规范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立时间不长,未经重大动物疫情考验,人员资金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操作欠规范,处置能力有限,若处置不当,存在病原扩散的风险。据调查,目前病死猪收集存在3个方面问题。一是从业人员防扩散防污染的意识不强。二是有不少地方的病死猪收集与垃圾收集合为一体,扩大了污染面,不利于消毒防控。三是消毒设施不完善,人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机器设备操作不规范。
5 非洲猪瘟防控存在的问题
生猪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意识薄弱,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具体总结为“防控形势严峻、一个不合理、四个不到位。”
5.1 病毒污染面大,防控形势严峻
生猪异常死亡情况,大多数病死猪是通过集中收集、填埋或送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收集和运输过程中,人、车、物品的消毒不严格、不彻底;另有部分病猪被猪贩贩卖或者就地屠宰等,这些都可能导致病原通过人、车、物品等载体被带到更远、更大范围的区域。
5.2 规模养殖场选址不合理
中小生猪养殖规模场在建场时,大多数利用旧房改造或在居住地附近的承包地搭建简易的猪舍。这样,可以降低投入成本,方便饲养,同时也减少了由于通电、通水、通路及用地带来的麻烦。因此,大多数业主在选址时没有科学选址的理念,选址不合理,不利于疫病防控,更多的是考虑省钱、省事、方便,忽视了周围环境因素对疫病防控的影响。居民区及周边车流多、人流多、餐厨垃圾及污水多,通过多种途径将外界病原带入的概率较大,一旦有一个规模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等疫情,极易造成疫情扩散,在一个地方形成疫病流行。
大型生猪规模养殖场在选址时虽然按照健康、生态养殖的标准进行选址,但最易忽视场址周围生猪散养户、中小型规模场对本场疫病防控的影响和压力
5.3 四个不到位
5.3.1 基本防疫设施不到位
大多数中小规模养猪采取开放饲养方式,防疫设施“五无”,使得隔离、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不能落实到位,疫病传入风险较大。一是猪场周围无隔离墙等隔离设施,周边动物随时有闯入的可能,将病原带入猪场。二是车辆进出的大门无消毒池,即使有的,也形同虚设,长期不用。三是人员进出猪场、猪舍无消毒通道。四是无喷雾、喷淋等消毒设施设备;五是无粪污处理设施。
5.3.2 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是缺乏疫病防控专业技术素养。大多数从业人员都是农民,由于没有参加过养猪与疫病防控技术的系统培训,疫病防控的意识不强,对在养殖的过程中的各环节可能有疫病传入、传播的风险认识不足,评估不足。因此,大多数养殖户忽视了各环节防控措施的落实。有的虽然在主要环节上落实了措施,注重了形式,但忽视了细节和实效。二是防控制度不健全。没有良好的疫病防控专业技术素养,就没有健全的防疫制度。没有健全的制度,就不能指导全场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大多数中小生猪规模养殖没有制定防疫制度,有些中大型生猪规模养殖虽然制定了一些防控制度,但不健全,没有可操作性。大多数场所在有疫病流行时采取消毒等防控措施,在疫病清净时,就不采取了。三是没有形成操作规程。大多数猪场没有根据本场防疫制度及实际防疫情况制定出涉及各生产环节生物安全与消毒、免疫、病死猪及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具有可操作性的操作规程,指导防控,并严格执行。
5.3.3 生产管理不到位
多数中小生猪规模养殖场管理不到位,有的管理混乱,在许多生产环节中存在有疫病传入的风险。主要存在“四个把关不严”:
(1)引种、进苗猪补栏环节把关不严。为了发展生产,大中型商品猪场以引进种公猪、二元母猪为主,中小型场以引进二元母猪为主,一部分场直接购买苗猪补栏。引进种猪,应从有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种畜禽生产合格证,生产管理规范并能提供半年内疫病检测报告的种猪场引进。目前存在的問题是种猪场不能提供每年检测2次的疫病检测报告,使得引种场无法判断引进的种猪是否健康,因而增加了疫病输入的风险。有些种猪场能提供检测报告,但检测频率低,检测病种少,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引种时种猪健康状况。
非自繁自养的中小型猪场每次补栏均从苗猪市场、苗猪贩子、散养户购买几十头到几百头苗猪,疫病输入的风险非常大。一是苗猪来自多家场户,由于个体可能所携带的病原不同,进场后同场同群饲养,易交叉感染形成个体多病原混合感染,在夏秋猪病高发季节尤为严重。二是市场检疫、产地检疫的条件有限,不能保证被检苗猪是否携带病原。三是部分不法苗猪贩子直接贩卖病猪,引发输入性疫情。
(2)配种环节把关不严。由于大多数中小场没有饲养种公猪,因此母猪配种有2种方式。一是买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二是用社会上种公猪进行自然交配。社会上的种公猪由于流动性大,接触猪场、散养户的母猪多,感染多种病原的机会多。供精站种公猪相对比较安全,但缺少多种病原检测,无法判断健康状况。一旦种公猪出现某种病原感染,就有可能通过配种时的接触及精液(如细小病毒)传染地方的母猪。
(3)猪场封闭管理把关不严。非洲猪瘟是一种防控十分困难的烈性传染病,目前在无疫苗免疫的情况下,主要依靠落实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采取封闭管理,切断可能传播途径,才能将非洲猪瘟病毒堵在场外。大多数中小场采取开放式管理,中大型场采取半封闭半开放式管理,仅少数万头规模场采取全封闭管理。开放式或半封闭半开放式管理的场存在问题:一是防治、配种、饲养等工作人员多数来自猪场附近,每天早出晚归。二是屠宰猪只人员、贩卖人员、兽药饲料销售人员等传播疫病概率较大的外来人员频繁出入。三是没有肥育猪出栏通道,装猪车辆进入猪场收猪。
(4)饲料把关不严。为了节省饲养成本,大多数在城区周围的中小规模猪场选用泔水喂猪。部分中小猪场饲喂含有猪源性血粉、肉骨粉的饲料。餐馆、酒店采购猪产品是防疫监管的死角。部分餐馆、酒店为了节省成本,直接从屠宰人员处购买病猪肉或未经检疫的猪肉。这些猪肉有可能携带病毒等病原进入餐厨,在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废水混入泔水,污染泔水。因此,泔水等餐厨垃圾是目前公认的非洲猪瘟主要传播载体之一。猪源性血粉主要来源于生猪屠宰场,难免有个别生猪携带非洲猪瘟等病原并污染同批次血料。猪源性肉骨粉主要来源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产品。这些产品虽然经过高温处理,病原体均已杀灭,但在污染的环境中包装、储运,均有被污染的可能。因此用猪源性血粉、肉骨粉加工的饲料,有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等疫病的传播载体之一。
5.3.4 病死猪及粪污无害化处理不到位
一些猪场猪发病后,在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损失,降低风险,就将病猪卖给屠宰人员,75 kg以上的生猪紧急出栏,50 kg以下的病猪及同群猪通过不法商贩转卖给其他养猪场户,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疫病传播风险。近来,我县建立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各乡镇落实专人收集病死猪,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但仍然有个别猪场乱抛死猪现象,甚至有个别猪场将体型较大的死猪卖给屠宰人员。近2年,虽然通过畜禽粪污整治,养殖场粪污乱排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粪便不经过堆积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就出场的现象普遍存在,疫病传播的风险依然存在。
6 结语
非洲猪瘟最根本、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养殖环节。养殖环节的核心就是规模猪场。因此立足我们的实际,构建科学、高效、严密的规模猪场非洲猪瘟综合防控体系尤为紧迫和重要。
参考文献
[1] 易维学,姜汹,蔡双双,等.非洲猪瘟防控研究及建议[J].当代畜牧,2021(6):6-7.
[2] 乔松林,解伟涛,郭振华.猪场生物安全系统要点[J].猪业科学,2020,37(12):4.
[3] 翁习琴.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21(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