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红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迎来历史关键期,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利于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意义重大。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下,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保护下坚持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文明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素养,在课堂、家庭、社会中有意识地输出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态文明观,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更应当自觉地坚持绿色发展、引导社会成员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相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十分必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和引导,可以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并以正确的生态观念指引其行为,在之后成长的道路上更加积极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大学生群体是全社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在我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公民生态素养的提高。
一是大学生人数多,宣传效果佳。高等院校分布在我国各大城市,学校分布范围广泛。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相关教育活动和实践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带动地方群众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二是大学生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群体,在社会上有率领作用。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快,号召力和行动力良好。
三是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相较于一般的社会民众更能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因此,在引导整个社会养成生态文明意识的过程中,在推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将发挥更强、更显著的作用。
(1)生态文明知识素养流于表面。生态文明知识包括生态文明专业知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等。虽然不少大学生有一定的生态文明知识素养,但是他们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一部分大学生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清楚国家最新出台的生态文明政策的具体内容。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改变大学生生态观念现状,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修养。
(2)主体责任意识的缺乏。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为此奉献力量。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虽然大多数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自觉意识较强,环保意识基本确立,会关注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内容,但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将自己看作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生态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能更好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履行相关义务。部分大学生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和国家的责任,与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似乎不是人人有责,导致精致利己主义的出现,只注重个人的享乐,而不顾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意识知与行不统一。大学生的生态行为主要呈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不“知”也不“行”。大多数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获取到一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但是对知识只有浅层次的了解,认知并不到位,难以用浅知识指导行动。二是只“知”而不“行”。在认知上,大部分大学生知道并且明白应该去爱护环境,但是行为与认知可能是相反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大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被他人影响,或者因从小养成的错误习惯,不愿意按照所知所学去保护生态,从而导致认知与行为脱轨脱节。
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离不开生态文明行为。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保护环境,然而在日常行为过程中,他们会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如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有些大学生会不自觉地使用一次性用品、乱扔垃圾等。大学生养成了生态文明行为习惯,他们能主动地保护环境,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时,仍会做出违背生态道德标准的行为。
(1)社会生态文明氛围不够浓厚。目前,我国公民生态文明素养还不够高。一是一些公民不够关心生态文明相关知识,没能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反而做出破坏生态的不文明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这也反映出我国一些公民尚未树立起生态文明观。二是公民没能完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尽管公民普遍认同要保护生态环境,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他们很少付出实际行动,难以真正参与其中,缺少参与度。公民整体的生态文明素养水平不够高,造成全社会没有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无益,反而可能会阻碍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大部分大学生有浓厚的环保意识,不满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但是缺乏良好的社会环保风尚和生态文明氛围。因此,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可以从塑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着手,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消除过去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生态效益的消极影响。
(2)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重视不足。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目标、理念和方法不足,校园内关于生态文明的气氛还不够浓烈,不够重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学形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活动较少,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高校没能意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很难学到有深度的生态知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短缺不足的问题。
(3)家庭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养成影响缺失。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也有很大影响。许多家庭热衷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加之很多家长不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培养孩子的生态文明素养持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如父母没有充分学习生态环境知识,不能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孩子。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生态习惯较差,没有养成节约用水电、坚持垃圾分类、理性消费等良好习惯。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会对大学生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养成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父母不能做出表率行动,家庭生态文明氛围不浓厚,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4)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有缺陷。部分大学生缺乏生态文明知识,或者对相关知识掌握不足,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不会用正确的观念处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者即使掌握了系统的生态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践行。部分大学生存在知识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大学生去超市购物时,一般不会自备购物袋。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目的,只有将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进行。
(1)加强舆论引导,形成生态文明共识。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保护生态环境共鸣。随着网络的普及使用,大学生普遍通过网络获取生态知识,学校和社会可以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建立网络平台,如创建生态文明网站或应用程序,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体会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建立生态文明共识。学校和社会应鼓舞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组织全民义务植树、义务清理垃圾等活动,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态意识和生活方式。
(2)加强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我国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法律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要善于利用法律的力量约束人们的非环保行为,从而起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一是坚持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用最严密的法律制度打赢生态保卫战。二是适时修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及时推出适应我国生态建设的新法。三是保障法律的实施。法律的有效实施,可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国家机关要遵守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生态保护氛围。
(1)渗透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崇尚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些生动而丰富的生态思想至今仍在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核,也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早表述和最重要的思想。[2]“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人、自然、社会要共处于一个和谐共生的有机体系之中。大学生要顺应自然规律,正确把握和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国古人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哲学思想。[3]尊重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把大自然看作与人类是一样的,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顺应自然,即按照自然的法则改造、利用自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保护自然,是当我们在利用、获取自然资源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竭泽而渔。
高校要在课堂上浸入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让大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学习生态文化。高等教育应倡导学生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明白取用自然资源应该有限度,要有节制地使用,即“节用爱物”。大学教育应当使学生在掌握生态知识的同时,拥护自然绿色的价值观,崇尚勤俭、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作出积极的生态行动。
(2)将生态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课程融合。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程起着基础性作用。教师可以把各种生态资源融会贯通起来,着重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开发宝贵的生态文明思想元素,解锁生态哲学理论观念,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可以将社会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热点话题引入课堂,增加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兴趣,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生态道德文明内涵广泛,如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为了创造高校校园生态氛围,师生要积极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奏。如利用各学科,结合课堂实际,渗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及时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树立生态忧患意识。
(3)加大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要通过实践才会有成效。大学生所接受的生态文明教育大多是知识性的,必须通过实践改造生态环境,才能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生态教育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主办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寒暑假实践活动。让学生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线去”,用眼睛看,用心去体会,用双手去作为,去认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实,深刻理解到保护生态环境要用实际行动。二是,推进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在高校开展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课堂之外进行参观、考察等,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1)加强家庭的生态文明教育。家是教育的起点,家长可以从多方面教育孩子。首先建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孩子购买环保的产品,如选择节能灯泡、电器等节能产品,少购买或不购买一次性物品;生活中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和节约粮食等;在出行方面,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生活;树立绿色消费、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其次是促进生态知识学习。家长可以多向大学生提供一些生态保护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另外,家长还要多和孩子探讨有关生态保护方面的新闻时事,让孩子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这个地球,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破坏自然环境就是伤害人类自己。
(2)家长做好生态文明的表率。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观察、模仿父母或是主要抚养者的行为和处事的方式,父母应有意识地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4]孩子的行为选择,无论好坏,都会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应不断提升个人的生态文明修养,做好孩子的榜样,影响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父母要从自身做起,主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给孩子树立生态文明榜样,使他们切身体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真正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小培养生态文明素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参与生态实践,也可以自发地践行生态文明,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大学生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可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文明,如不过分追求奢侈品和高耗品,用餐时按照自己的食量购买食物;减少使用一次性碗筷;进行垃圾分类;尽量乘坐公共交通等。大学生应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生态理想品格,适应生态环保新常态,塑造生态环保新人格。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好家园,是我们始终为之奋斗的目标,大学生应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高校、社会及家庭应多方共同努力,携手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这对于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大学生,优化校园环境,塑造社会新风尚,增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