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外文学经典的再阐释

2023-12-14 23:47:18于桂玲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科文学日本

于桂玲

(黑龙江大学 东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新文科背景及其“新”意

新文科建设“既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脉络的自然延续,也是其应对自身当代危机的应然之举”。[1]21世纪以来,荷兰、美国、日本乃至我国的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在实用主义、自然科学兴盛,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面临重重危机。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且设计了改革模式,即希拉姆学院的新文科模式(the newliberal arts)。“希拉姆模式有其‘小’而灵活的特征,能够为高校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促进专业融合,积极利用科技设备提升教学效果。”[2]我国新文科建设发轫于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召开计划启动大会,强调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威海)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我国新文科建设整体上表现为教育强国的战略布局,体现了知识转型、人才培养和时代语境之间的关联共振。它的“新”体现在:服务国家战略上的新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打通学科壁垒强调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制上注重高水平的、专业性,提倡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等方面。[3]

二、德育视域下文学经典再阐释的意义

新文科建设发轫以来,高校教师和相关学者积极对其内涵挖掘和具体实施展开探讨。截止2023年4月17日,中国知网以“新文科”为题的2 243篇论文中,研究方向依次为文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思政三方面;与学科挂钩的则是英语专业较多。与此相对,以“新文科+文学经典”搜索显示仅有3篇论文。文学经典研读因其时代久远,加上实用主义、自然科学的冲击等因素整体上呈遇冷倾向,虽然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流行“经典重读”、经典作家研究,但如今整体逐渐呈现弱化趋势。

文学具有文化建构属性,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内涵,[4]既可以构成新的学术生长点,又可以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经典文学吸收了全人类文明的滋养,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文学经典的研读需要融合外语专业、中文专业,还包括历史、政治、社会、文化、宗教乃至现代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融会贯通。结合新时代、新文科背景,打通学科壁垒,以经典研读带动中外文学精神内涵和德育功能的深度挖掘,是深度理解经典、培养卓越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其意义体现在:第一,深入文学本体研究,关注文学经典诗性价值的基础上,从经典重释入手深挖人文精神,打开新的诗学空间,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赋予文学经典新的内涵。第二,在文学经典内涵、诗学特征探究的基础上,横向对比、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可为培养学术水平高、视野宽的中文、外语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第三,文学经典的文化建构属性、伦理道德属性和史学特征较强,可促进经典研究与现实社会在思想信念、文学观念、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对话,实现文学经典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第四,消解审美疲劳,以价值挖掘重赋经典新意,服务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五,立足新文科语境,更新知识体系。将经典研读、德育功能挖掘置于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大语境,打通文理界限、时空阻隔,实现三全育人。

三、文学经典再阐释的步骤与关键问题

人类文明形成和演进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学经典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记忆,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既是对人类生活的全方位描述,也是对人性的培育。中外文学经典育人功能的深入挖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培养创新能力、高尚的人格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个自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意义重大。新文科背景下,中外文学经典研读成为培养具有家国意识、人文情怀、批判意识和深厚底蕴的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路径。

以高校日语专业日本文学课程为例,可从日本文学经典的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方面入手,横向比照构成其血脉传承的中国古典文学、构成其多彩外衣的近现代西方经典文学,关注诗性价值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外文学经典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重返历史语境、打通文化语境探究经典的现实意义。通过学科融合拓展研究视域,以现实生活关照并重新阐释经典,为文学经典注入中国价值观,包括家国情怀和对中外伦理思想的思辨意识等。具体来说,本科阶段应注重文学素养积累和文学基础知识的夯实;研究生阶段则要强调专业性、学术性和厚重性。使本研有效衔接、稳步推进。

以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本科阶段的通识课《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专业必修课《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和《日本文学史》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文学发生背景、积累文学素养和学习文学鉴赏方法。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文艺学概论》《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可培养学生了解基本的文学理论和中外文学经典,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专业必修课《明治/大正文学研究》《昭和文学研究》《战后文学研究》《作家专题研究》《日本古典名著选讲》等课程,可通过研讨、考核、论文选题/指导等形式,适时提炼主题思想、人物塑造、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政要素,给予经典新阐释的同时,提炼价值引领元素,以打通不同层次、不同科目课程,使其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开课前、进行中和开课后三步走:

课前,布置基础性任务。课程开始前(寒暑假期)向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布置学位基础课和方向专业课所涉及的宏观课程,例如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经典、世界文学经典、诺贝尔获奖作品阅读等。要求做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并在新学期开学一周内提交。

课中,以课程为载体实际推进。第一学期以本科生的《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Ⅰ》《日本文学史》和学术硕士的《明治/大正文学研究》《昭和文学研究》《日本作家专题研究》《日本文艺思潮史》等课程为载体,以日本文学经典细读、鉴赏为中心,辐射到影响作家文学理念形成和作品创作的中外文学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伦理价值指向等方面的比照,提高学术性的同时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吸收各民族文学审美的共性,认识、辨别精神内涵的特性和差异,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二学期以本科生的《日本近现代文学选读Ⅱ》《日本古典语法》和学术硕士的《战后文学研究》《日本古典名著选讲》《论文写作指导》等课程为载体,以物语体裁、战争主题、后现代主题及学术规范、论文选题为切入点,比照中外经典文学,析出德育元素,引导学生培养辨析能力、问题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诚信意识。目的是在中西文本对照阅读、比较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西文化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异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程结束后,就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考核方式等发放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结果优化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即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和合理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应遵循“专业思政融合”“中外经典结合”“文史连动切合”的三合原则。优化知识比重,增加中外历史、经典文学、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和渗透。将日本文学置于世界文明的背景下考量,贯彻学科融合观,以价值塑造为宗旨重构日本文学课,重组教学内容,体现融合性、系统性、专业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体来说,可通过日本文学经典文本细读,勾连文艺思潮、文学批评乃至时代背景的诸多理论、事件,引导学生体会文学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普世价值;以日本文学经典细读带动中、外相关经典的深入品读和讨论,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在中西文本对照阅读、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西文化及其背后的思维观念、价值观的异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文科文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8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探寻日本
中华手工(2021年2期)2021-09-15 02:21:08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黄金时代》日本版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孙文科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 07: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