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娟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侦查系,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穿新的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之,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社会民生服务行业都应适应时代背景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必然要选择探究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公安教育也必须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全过程,以此实现公安院校和公安人才的创新发展。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提出的一种课程观、教育观。在高等院校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认同感。公安院校是培养公安高等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提高学科建设、科研能力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公安院校必须树立课程思政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理念[1],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是公安院校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而高校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中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这也是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因所在。公安教育承担培养公安专业人才的重任,而公安工作的特殊性是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如果在高等教育阶段,在日常的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必将提高公安民警的道德素养,从而提高公安工作质量。课程思政搭起了一座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桥梁,课程思政的实施实现了党政思想建设与教学科研的有机联结,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
人民公安这一特殊行业关联社会各个领域,其人才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所以一直以来对公安人才的培养也是极为严格的。但是在以往的公安人才培养中,更注重的是业务能力的培养,要严格、依法、规范。在公安工作中我们只追求高超的业务能力,忽略了运用这些知识的人的个性特点。人性会“马虎”“懒惰”“消极”,甚至存在经验主义或者有私心,这些看不到摸不着但却会时不时冒出来影响人的判断力,如何正确地支配这些人性的弱点,使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指导人员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观的培养。课程思政的提出很好地为公安专业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恰当地融入一些正能量和积极元素,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必将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观,真正履行好党和人民卫士的使命与重任。
在专业课程里融入思政元素,要解决“是些问题什么”“怎么做”和“谁来做”这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难点。目前所有课程都能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但是有的课上成了思政课,有的课融入思政元素生硬,学生不容易接受,这些都会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当前课程思政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思政元素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这是困扰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难题之一。有些教师狭义地认为思政元素就是爱国主义情怀,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或者是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价值观、人生观,那么在融入专业课时就感觉很难,不容易找到切入点。高等教育培养人一定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责任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的内容很广泛,一切正确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或者是正能量,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当中。但是要高质量挖掘思政元素目前还缺乏实践的检验,融入的内容是不是适合某节课的某个知识点,所起到的效果还没有得到长期实践的检验。
确定了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合到专业课程当中,也就是“怎么做”也存在难点。割裂开地融入、生搬硬套地融入、喧宾夺主地融入都不合时宜,要选择合适的点自然融入,所以融入的方法是个难点,需要技巧。
教师是课程思政融入的主角,是专业人才培养与价值观形成的具体操作者,但是在公安这么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价值观,很多教师从思想上首先不接受、不愿意做,再加上具体操作起来需要技巧,所以思政元素融入形式和过程都显得不自然。
高质量将一些思想道德原理融入公安专业课程中,一定要在尊重原有课程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将培育和塑造价值观注入课程中,注重潜移默化和高阶思维,使思想政治教育像空气一样在学生周围,具体方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要想自然融入思政元素,首先要研读本课程专业知识,同时查阅资料寻找与专业课程相关的价值元素,将其挖掘出来,就是寻找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有哪些真善美的东西与课程相关,把他们找出来建立资源库。比如“犯罪现场勘查”课程中,我们要运用哲学中“万物联系”“物质客观存在”的观点寻找物证。还可以从一些案例中发现专家的优秀品格,比如为找到一个线索要不厌其烦地经过上百次的实验,要调查访问几十人次或检验百种物品,等等,从中找到他们对工作严谨的态度、吃苦的精神、百折不挠的乐观品格,记录下来传递给学生。公安课程很多是实践操作课,思政元素的挖掘还需要到实践中去寻找,要到基层进行座谈,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寻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接地气、有现实意义。
有了基本素材之后,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提炼和融合,这一过程就是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融合过程中,不要生搬硬套,避免出现过犹不及、顾此失彼的现象。如果课程中要融入工匠精神,如“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我们就要具体内容对号入座。例如在微量物证搜寻过程中,我们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但是这种意识不能只靠直接讲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可以首先通过观看专家办案视频、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再讨论谈谈体会,自己总结出来。这样的融入让学生感到自然舒服,也就是“润物无声”的融入。因此,课程素材选出来后,首先要结合内容选择合适的融入手段,其次要在课程团队里试讲、研讨,反复打磨,将立德树人自然融于专业知识传授过程当中,变成实实在在的适合于本门课程又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内容,实现“盐溶于汤”的自然效果,也就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完美融合。
前两个阶段可以说都是准备阶段,课程前期的选材凝练的效果只有通过后期的课堂检验才能知道是否合适。课堂检验主要看学生反应、课堂效果,因此要有合理的科学的评价制度。短期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直接调查问卷获得,从知识的掌握效果获得,例如随堂练习、课后作业、阶段考核等。长期效果检测难度大,要长时间跟踪调查分析得出,例如要通过观察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间接反应。一般经过初步短期评价效果较好的,可以推广实施,再进行长期的跟踪,这样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中立德树人效果的最优化。
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工作,必须推进守正创新,加强思想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守正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创新就是紧跟时代步伐,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破解难题。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创新,首先要改变教师对专业学科融合思政教育的偏见,同时坚持正确思想政治方向,加大教师的思政元素积累量,也就是将价值元素首先内化于教师的内心,然后是创新,教师要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符合新要求,创新思想,突破旧模式[3]。学院可以开展教育培训,推选一些典型的课程思政案例,让教师由不接受转变为适应再到自然融入。教师的理念正了、观点新了,才能灵活生动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1.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做好引导。教师给出教学提纲和需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分组备课组织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自己发现真善美的元素,各组学生讲完后教师再组织其他学生讨论评价、谈体会。这样不再是教师搜集相关的思政内容给学生展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挖掘思想价值。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集思广益,更能体会所学知识中的思想内涵,增强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同,实现思政育人目的。
2.TED演讲的形式:像“宇宙简史”这门线上精品课就是思政元素完美融入的典型课程。采用这种TED演讲的形式,将枯燥的知识通过教师富有感情地娓娓道来,运用语言的表现力、声音的感染力配合图片展示给学生。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观看聆听中吸收知识、感悟内涵。公安专业中基本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实验操作要求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探索讲授,将挖掘好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质融入当中,配以丰富的背景图片和音乐,以新颖的手段使学生牢记于心。
3.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使一些案例更鲜活。例如,利用5G技术即时展示一线勘验人员烈日下穿着防护服工作的状态,了解他们工作的不易,弘扬职业精神;也可以制作一些专家工作微视频,展示“专”是怎样通过无数次失败的“量”的积累而形成的,强化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但是信息化手段合理适当地应用,一定要建立在效果大于形式上,不要喧宾夺主,如果只是形式丰富多样而表达的主题效果不明确会适得其反。
1.完善机制。学校编制育人的文件都要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来修订完善,建立高校课程思政运行机制,根据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要求与价值引领元素融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准备、教学实施、资源配置等各个环节。
2.建立示范交流平台。课程思政一方面对专业教师提出新要求,另一方面对管理部门也提出了高标准。相关管理部门要服务教师,解决教师在探究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学院教务部门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组织教师研讨、建立教学团队等活动,建立示范交流平台,协助教师建设课程思政。同时,建立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库,选取教学名师和团队,树立品牌,发挥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作用,使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看得见、落得实、做得好,形成门门有思政的局面。
3.完善评价体系。对专业课程育人功能、任课教师德育时效开展绩效评价。建立一套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一方面给教师提供课程建设的标准,另一方面适当地优劣评价会促进优秀教学案例的产生。此外,还要建立对学生教育效果评价方案。教师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学生的成长,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在间接评价教师,应建立对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式评价体系。以往的学生评价多以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今后应结合思政教育教学目标融入思政评价元素,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毅力、创新的思想意识,都可以融入综合评价指标中。比如,学生在犯罪现场勘验的实训课上,虽然物证发现和提取的结果不太理想,但是整个过程一直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甚至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这都应该给予鼓励。
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入公安教育的各学科和各学段[4]。除了重视学校内部课程的育人效果,还要不断加强校内其他资源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作用,如学校的党团活动、赛事活动、校内宣传栏大型庆典活动等,在活动中补充专业知识,提升品德修养,增强凝聚力。另外,不能忽视校外实践的育人途径。公安院校的社会实践课程较多,如每年的暑期保卫、大型活动安保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学校课程思政的资源补充,从实践活动中总结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校内外横向贯通的育人路径。
总之,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要想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促进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教师守正创新的能力,思政元素选取应紧贴公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创新,采取恰当途径融入思政元素,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从源头上确保公安专业毕业生具备良好业务能力和崇高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