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波 佟恒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抚顺 131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愈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培育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生力军,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因此, 更应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 使其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 建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责任。 大学生应主动了解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和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 将生态文明观基本理论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达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利于促进 “五位一体” 总布局全面推进、 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本文所提及的生态文明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尤其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观点基础之上总结归纳而成的理念, 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实质上就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针对当前出现的森林消失、 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和水、 土、 空气等环境问题反思的产物, 尤其在全球人民经历了新冠肺炎之后,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生态文明以生态理论为支撑, 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基础之上提出的新兴文明, 是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步加深的结果。 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放置平等的地位上, 使经济、 文化等与自然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所谓观是对“事物的认识、 看法”[1], 生态文明观可以简单理解为关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看法。 结合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观是对于人与自然、 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之间有了正确的认识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树立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生态文明观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资源紧缺等生态危机的发生下形成的, 以探求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为目标, 以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价值观为核心,逐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精神成果的一种形式, 是生态世界观、 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统一[2]。 我们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构建使大学生能够内化于心的生态文明观, 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观的结构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 第三, 山水林田河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第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 第五, 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 第六, 共建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 第七, 建立良好生态地球的全球共赢观[3]。
首先,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理论掌握不够深入, 仍停留在表面。 新时代对大学生培养提出了更严更高的标准, 要求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 结构和要求, 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成献计献策。 在大力提倡垃圾分类的潮流下, 部分学生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物品不能够辨别是属于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 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中的哪一类, 对于垃圾分类理念的概念掌握不清。 当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了解仍然呈现出片面性的情况, 不能够充分认识其基本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深入人心, 部分学生在积极实践着这一理念。 但对于生态文明观的其他结构掌握程度较低, 生态知识学习的主动性缺乏。
其次, 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参与程度较低。 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参加社团和学院保护生态、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活动的频次较低。 目前存在着部分组织或社团带有功利性的组织学生参加, 导教活动的标准下降。 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有时只是为了活动而举办活动, 只是流于表面或者是形式, 并没有想到举办活动的真正教育意义, 这也就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参与感和获得感。
最后, 当代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较为强烈,相伴而来的是责任意识较为薄弱。 大学生拥有着丰富的个性, 自我意识较强烈,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会出现一切以我为主的情况。 有些大学生在购物时, 会出现从众心理, 有时会出现攀比心理, 导致购入商品之后, 会陷入买而不用、 用而不实的情况, 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 该行为不属于生态文明观中的绿色消费理念。 随着时代变化, 审美的标准因时而异, 大学生饰品会被淘汰在柜子里, 造成了资源闲置的情况。 有时可以进行资源置换, 促进资源合理循环利用, 以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 大学生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须知现在的节省是为了子孙后代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
分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需要大学生自身、 家庭、 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带动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第一, 主动学习生态文明理论。 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应止步于自身专业, 还应该主动学习生态文明理论。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掌握当前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自觉接受新兴科技知识, 主动学习并掌握关于生态保护方面最新的知识, 掌握垃圾分类理念。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了解国家关于生态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学校召开的讲座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 要积极参与, 打好实践基础。
第二, 自觉养成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当认识到保护生态不仅是责任, 更是使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大学生自觉树立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 不仅能够造福现代, 更能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要认识到保护生态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秉持尊重自然的科学态度、 遵循顺应自然的基本原则、承担保护自然的重要责任。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大学生应该稳妥地接过时代的接力棒,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努力奋斗。
第三, 主动养成绿色消费观。 大学生要主动形成绿色的消费理念, 培育生态文明观。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同时, 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渐增高。 比如出行上可以选择绿色出行方式, 不仅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更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写照。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日常生活中, 大学生应提倡并带动父母形成生态文明观, 贯彻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态保护活动, 不仅有利于培育生态文明观、 形成和谐家庭, 而且保护生态环境的优良家风蔚然成风, 更利于以点带面带动千万家积极投入到生态保护的活动中。 运用各方力量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的努力,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还自然和谐、美丽、 宁静。
第一, 高校要建立 “绿色校园”。 建设生态校园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手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 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 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4]各高校应该定期组织并动员学生参加保护生态校园的活动, 如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植树、 打扫校园、 救助小动物等; 成立保护生态的社团, 加强劳动教育, 让绿色、 健康的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 在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中,要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制定衡量评价质效的标准, 真正做到让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 同时要扩大绿化面积, 制定宣传标语。在图书馆中增设关于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的书籍专栏, 以书育人、 以书养人。 在搞好硬件设施的同时, 也要加强软件资源的建设, 制定校规校训, 树立生态保护的校纪校风、 寝室文化、 学风学术等。
第二, 高校应创立生态文明观培育评价机制。 高校在建立学生评价机制时, 可以将生态文明观纳入指标当中。 评价机制不仅用来检验学生是否形成生态文明观, 还能找出学生在生态文明观方面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同时能够衡量培育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学效果。 同时该评价机制可以作为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 辅导员召开的主题班会和各社团开展各项活动的评价标准, 建立评价机制能够得到较为准确地教学反馈, 更利于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
第三, 高校应构建生态文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在各种培养方案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能够直接传授知识、 培养能力。 不同学科的专业课教师应将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生态科学知识相融合, 将生态文明知识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习近平强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高校应有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 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融入。 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教师讲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谋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环境破坏、 资源紧张的后果;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中教师通过视频或者图片讲解我国当前的资源情况、 环境情况等基本国情, 将第十章“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 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 中讲授将个人生态责任意识与个人美德、 社会美德联系起来, 讲解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高校辅导员在平时的班会中应注重生态知识方面的教育, 或通过组织开展关于生态方面的主题班会或主题团会,开展生态教育团课。 同时邀请生态科学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 传授相关的知识或者是目前较为先进的生态文明科研成果。 经过专业课教师、 辅导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开展讲座等努力, 培养学生将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树立生态文明观。
在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时, 社会各方面应携起手来, 加大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 扩大对生态文明的宣传, 更重要的是, 制定严密的法律法规督促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
第一, 加大保护生态环境投入。 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 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项目进行扶持, 对积极主动发展生态文明的企业进行补助和表彰;履行政治职能, 制定帮助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积极政策。 规划水库区域, 保护水资源。 建立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网络, 主要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 积极争取建立国家公园。 社区要注意本辖区内的生态环境, 增加资金投入, 整治社区生态环境, 增加绿化面积, 营造健康有序绿色的生活氛围。 坚持山水林田河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从生态系统出发, 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的稳定性, 注重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溯源行, 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第二, 扩大生态文明宣传。 在大数据流行的时代中, 运用新兴传媒和互联网技术传播生态文明, 无疑具有省时便捷的效果。 创新生态文明的宣传方式, 建立高效的教育平台, 引领社会思潮。 运用网络进行宣传, 不仅能够让民众和企业及时有效地了解当今的生态环境情况和政策形势, 更能够吸取来自社会的意见, 从而更好地开展生态宣传工作。 同时也要注意规范网络宣传平台, 严格筛选宣传生态文明的视频, 制定系统地宣传方案。 搭建生态保护基地和生态宣传平台,制作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的公益广告和纪录片, 并通过该平台可以发布征集相关画报、 广告和小视频, 鼓励群众积极参与。
第三, 制定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规章制度。制定系统的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严惩企业污染排放不达标、 滥用资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提高法律成本。 强化排污企业责任意识, 健全环保信用评价机制。 公众要尊法守法学法用法, 同时要勇于制止、 敢于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的同时, 监督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强化监督作用。 一旦发现有违规的现象, 要严惩不贷, 绝不容许破坏环境促进生产的状况存在。 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要健全党委领导、 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构建一体谋划、 一体部署、 一体推进、 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7]。
建设生态文明,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提及。 中国要想发展决不能走欧美国家破坏环境发展的老路, 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建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习生态文明观, 可以丰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提升大学生个人品德修养, 引导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家校社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 为构建美丽中国,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努力、 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