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高校法学专业融合性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3-12-13 13:22冯瑞杰孙诗瑶
中国故事 2023年11期
关键词:财经类文科学科

冯瑞杰 孙诗瑶

导读

在教育部启动四新建设的背景下,新文科类加强人才培养的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在此条件下,笔者认为,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深化培养模式创新、深化内容方法创新成为新时代新文科培养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探究了依托“新文科”要求地方财经类高校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其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助力高校专业建设、促进高校的育人任务的完成以及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作者:冯瑞杰,泰国格乐大学。孙诗瑶,内蒙古财经大学。

一、“四新建设”背景下新文科的建设要求

“四新建设”,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类学科建设的简称,是教育部等13个部门在2019年4月联合启动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提到的建设路径。此计划最初开始于2009年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旨在加强当时我国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的巩固以及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的夯实。通过凝聚学校领导精力、提高教师精力、加强学生精力投入与加强资源纵深投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评价标准,明确各类政策机制导向来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中,“六卓越”是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一拔尖”是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其发展模式已从“规模扩张型”步入“内涵式发展型”,“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实施,改变了原有的线性的“单个计划”而革新为非线性的“系列计划”的组合,从“单兵作战”的带头突进到“集体发力”综合提升,一方面昭示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步入成型成熟期,另一方面彰显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跟随跟跑已经取得进步,转到了部分领域并跑领跑,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写好“奋进之笔”的一次腾飞式的“质量革命”与飞跃式的“跨越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角度来看,认识世界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改造世界也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持。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然科学的发展,就不能傲然挺立于世界之林,如果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就不能

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新阶段,放眼于发展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在“新工科”的建设上,建设“新文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为国家发展保持持续冲力、固本培元的根本性学科类群,同样应引起高度重视,培养能回应时代强音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注意力也同样应向“新文科”倾斜。

在新技术改变了文科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式,新需求要求文科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追求创新与卓越,新国情促使文科应具中国特色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三方面呼吁下,“新文科”的建设也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跟上现有技术发展水平的步伐,顺应社会对新文科的新需求,符合国家现有的新国情。改革的实质指向扬弃,任何改革都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全盘否定,同样也不是对新事物的全盘接受。而是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学者黄启兵、田晓明认为在探索新文科的发展方向与手段中不仅需要符合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与战略需要,还必须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固有特点,遵循国家需求、大学以及文科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新文科的建设路径:

(一)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建设

强化交叉融合再出新,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传统文科研究多是着眼于以单打独斗、多方同进形态为主的“平行线”式研究模式,苏州大学学者黄启兵、田晓明形象地将这种模式称为“跑单帮”“挑货郎”。然而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影响某类学科的因素在研究者与学习者眼前曝光度增加的情况日益普遍,不同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也更大限度地引起重视。这就要求学者改变以前“点对点”“线对线”的研究思路,转向“多线交叉”“多面融合”的方法;另一方面,人文社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同一现象与结论往往含有作用因素多、影响范围广、涉及领域多的特点,要想结论准确、数据详实,需要有多种学科背景参与研究,也需要从多学科角度融合得出结论,绝不能局限于本学科、本领域简单得出武断的结论。

(二)深化培养模式创新

马骁、李雪、孙晓东认为,“新文科”是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范式等多方面的全面重构。从课程设置来看,在现有情况下,传统文科类课程设置与数据类、新媒体类关联度不高,整合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以及模型建构能力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讲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推进新文科建设在深化模式创新不仅要关注文科类学科本学科的交融,还应推出“文科+”的跨学科交融,使学生兼收并蓄,利用好其他学科的优势,达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效果。

(三)深化内容方法創新

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教育内容是关键,教育方法是核心。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不仅仅局限在传媒领域的变革,更影响到大学的文科类学科教育。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大学文科类课程的教学理应响应时代号召步入到新高度,知识传输要更有“效率”,教学方式需更“多元”,教学水平应站到新高度。然而,现在课程改革仍蕴含着一些问题。虽然如今大部分的学校都采用了新的教学手法,然而仅囿于使用几个简单的形式上的工具与组织方法,比如电子课件、翻转课堂,等等。因为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融合还不够深入。

二、依托“新文科”要求地方财经类高校培养融合型人才的意义

目前,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分布基本都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具有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优势;相较于学术型人才而言,地方财经类院校更注重实用型财经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地方财经类院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但由于地方财经类高校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政策、产业集群度以及教育资源分布均匀度等可能多方面综合作用引起差异的因素影响,其现有学科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受一定限制。

当前,科技创新的突破与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只有学科间壁垒被突破,使文科类大学生跳出本学科的壁垒限制,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之策。学者李铁英指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显现出跨界化趋势,所以对知识应用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种类与质量都发生了较大转变,当代社会对知识综合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尤其在当前国内外诸多社会、科学难题尚未解决与突破的现状下,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广开门路,积极引进、培养一批能推动交叉学科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和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能减少传统学科因体系割裂而造成的狭窄化思维的形成,也能避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造成对学科理解不完善不齐备的状况以及因缺乏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情况。笔者认为,依托“新文科”要求地方财经类高校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财经类高校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有过硬的学术能力与专业技能,不断根据新情况、新背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学科背景、丰富知识储备、扩展研究方向,敦促部分高校教师跳出舒适圈,向着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进发。

(二)助力高校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基础性建设项目之一。现阶段高校专业建设越来越走向更高层级的纵深化发展,国家对综合性人才需求面临巨大缺口,必须跟上融合发展的趋势要求,通过学科融合建设,来促进本学科从不同角度深入发展,以完善学科高层次建设,达到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的最终目标。

(三)促进高校育人体系建设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育人体系,要有一流的人才方阵,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学科的融合性建设为学生全方面地探索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知识基础,响应了三全育人的号召,引导学生积极从各方面全面发展,同样也为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心理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说,要以打造高水平新型高端智库为目标,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当以学科融合为基础,深入发展融合性学术研究,大力提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与水平。

三、地方财经类高校现有法学类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一)交叉融合不充分

学科交叉融合不仅是新学科诞生的基础,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又有了充分认识,也在积极采取相关利好政策激发学科融合,然而由于其仍处于较为稚嫩的初步发展阶段,在发展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对其交叉学科的范围限定上,内涵和外延并不明确,对其发展与演变规律上并没有探索的完全完善,缺乏长期的可借鉴性的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在规律认知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各高校缺乏统一指导与标准规范。所以,盲目上交叉学科的倾向的风险较高。

(二)部分学科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卓有成效,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不断呈现出新兴化、复杂化的特点。已有部分学科不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其学科研究成果已经不能适应现有问题,亟需拓宽新思路、发展新理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一批学科涌现过程中还存在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弱的问题。学科应加强自身定位的认知,明确学科定位,打造能够适应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应用型人才。在内蒙古自治区,依靠地理位置,根据发展特点借助特色政策支持,法学教学应当进一步明确其学科定位,找准服务目标,打造定位准、实力强的学科教学新格局。

(三)与院校优势学科关联不足

财经类院校以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经济学为优势学科代表,优势学科自身发展资源较好,政策环境佳。然而法学专业与财经类优势学科融合度不高。以“法学+会计”“法学+金融”为代表的复合型“法学+财经”类人才的培养雏形没有形成。开展法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吉林财经大学等学校实施在“法学+财会”融合类人才培养的模式。而蒙古自治区高校法学类教学中目前还没有得到较为明确的体现。

(四)与地方区域特点关联度不高

地方类高校主要任务是为该地塑造一批应用型实务人才。然而地区发展须紧紧抓住地区特点与区域特色这个重点,才能因地制宜,制定更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政策。高校也应重点关注区域特点,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专业,进行针对区域特点的研究,形成有目标的区域特色合力。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高校虽然在积极推进具有自治区特色、紧抓区域优势的法学特色建设,但其发展程度不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其内涵。

四、依托“新文科”,地方财经类高校培养融合型人才的手段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发展框架

立德树人,思政当先。人才培养,思政应强。任何教育工作的开展都应把思政教育放在基础的位置上。因为其是指导性、根本性的作用。思政教育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不仅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把抓手,还是其他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应当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工作这个重点,统筹做好各学科与思政的结合、各类课程与思政建设的结合。打造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要求为指挥棒,与学校的定位和优势相匹配为指导思想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内涵深刻的、有层次、高水平、强支撑的思政教育体系,更好地指导融合性人才培养。

(二)完善适应新文科要求的教学体系,加强融合式教学资源建设

适应新文科要求的教学体系应当具有革新性、创造性、深入性。这就要求高校不能靠着“吃老本”,用固定的单一的教学范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旧有的教学材料向学生灌输,应当加快适应新要求的融合式教学资源建设。优化课程排布与专业素养培养的构造,使高校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利用线上、线下各类教学资源,打造让学生学习效率高、掌握知识全、额外负担轻、研究时间足的良好局面,做到使学生真正提升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使得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动力更足。

(三)重视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共育融合性人才

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力,双向合作、整合资源,通过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活动,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教融合。实现人才资源针对需求的功能性整合,促进企业人才需求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是产教融合的关键与核心。校企共同发力能够精准地对接市场需求,以市场聚力,以实务促学。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实务经验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在实践中更好地以专业知识的运用再促进企业的规范发展。

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融合性人才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关键。笔者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以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专业建设为例,初步探討地方财经类高校法学专业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建设路径,以期探索符合时代要求、适合人才培育的高校专业建设新路径。

猜你喜欢
财经类文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