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子山《人骑图》

2023-12-13 19:24孙晓飞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0期
关键词:李公麟刻划马背上

孙晓飞

人与马,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恒久主题。唐代韩幹的《圉人呈马图》、宋代李公麟的《临韦偃放牧图》、元代赵孟頫的《人骑图》《人马图》以及任仁发的《人马图》,都是此中精品。

但这些画马者显然并非圉人,对马的了解有限。他们看到的马,都是文雅的、娴静的,甚至是拘谨的。李公麟的《临韦偃放牧图》虽然马匹众多,却如温顺的羊一样,拥挤于一处,画不出万马奔腾的感觉。

从绘者的角度来看,处于静态的马比较好画,其形态特征容易捕捉。至宋元,画家笔下的马,已经不再奔跑腾跃,成为儒家精神生活的投射。

今年夏末,赤峰市文联组织作家回乡活动,在贡格尔草原的砧子山,我看到一幅刻划在石壁上的《人骑图》,不免大为惊叹。

此画极为简练,对奔马的形体特征,把握得相当精确。先从马头看起,面部呈长条形,是奔马的典型特征,因为不是战马,经常在草原上奔跑,且很少吃精料,马身很匀称,不肥不瘦。刻画较传神的是四条马腿,有两条腾起,两条着地。刻划者对生活的观察相当仔细,说明很熟悉马,抓住了马奔跑起来的特征。

马在奔跑的时候,后腿不会用作支撑,而是几乎同时腾空,两条前腿先后落地,用来支撑身体的重量,在交替的运动中,向前飞移。

这幅岩画的作者显然是把他在生活中的所见,直接移到岩石上来,两条马后腿向后伸张,其中一条腿夸张地几乎平伸,另一条屈曲着似落未落。两条前腿一条腾起,另一条在地上。仔细观察,扬起的后腿同侧的那条前腿,恰是落地的,成为支撑腿。最具艺术性的是马的尾巴,在奔跑中飞了起来,与那条飞扬起来的马后腿平行,作者只用了这两点,就刻划出了马的速度。

奔马的背上,坐着一个牧人,身材健壮,面部轮廓较为模糊,但作者稚拙的线条,反而创造了一种真实感,牧人像长在马背上一样,与马融为一体。与同类传统绘画比如赵孟頫的《人骑图》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这位无名作者的创造性,在他的刻划中,马才是主体,而坐在马背上的人不过是个客体,是人马主题中的装饰之物。

与同行的赤峰文史学者于建设探讨此画大约的创作年代,他回答说大概率是辽代。

克什克腾旗砧子山,距著名的达里诺尔湖仅两公里,历史资料记载,辽代皇帝在夏季常来此处游猎。刻划这具奔马的无名画家,也许是附近的牧人,也可能来自皇帝的侍从队伍,当然也可能是远方的商人,或者前来拜谒辽朝皇帝的他国使者。

但谁说得清呢,那在石头上刻下奔马的人,可以是任何人,他所刻划下的,只不过是自己心里的马,一个奔跑的生灵。正如诗人舒洁在一首诗中写道:“那是心灵惬意的扶摇,渴望飞的人,不忍離开梦境。”

(作者系《中国老年》杂志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李公麟刻划马背上
宋 李公麟 五马图卷
李公麟《五马图》首度公开亮相
论陶瓷刻划花艺术类别与特征
马背上的歌声
本期拉页
元:马背上也要白衣飘飘
坚持不懈的李公麟
马背上的笑声
马背上的大蘑菇
不确定信息下凸优化问题的鲁棒解刻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