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中,农业经济运营主体悄然发生着质变,也就是从“农民”这一泛化概念向“职业农民”这一特定概念转变。之所以将“农民”定义为泛化概念,是因为在传统农业文明逻辑中,农民是高度依赖农业资源、低度参与社会流通的群体,他们长期被局限在农业生产情境(包括农村家庭、农村聚落、农村社会等)中,缺乏非农发展选择、渠道与契机。基于此,“农民”既可以视为与生俱来的社会身份,又可以界定为一种社会生产主体,还可以认为是农业文明下的命运使然。而“职业农民”的关键特征是职业,即从事农业生产、流通、经营等业务的农业经济运营主体,对于个体而言,成为“职业农民”是自主选择的结果。同时,从“农民”变为“职业农民”不是一群人取代另一群人,而是指农业经济运营过程中人的思想、认知、行为模式等转变,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若干问题研究--基于乡村振兴的视角》(四川大学出版社,2021 年7 月第1 版)一书由杜芳、李宏伟、屈锡华编著,系统介绍了新时代职业农民的缘起、内涵、职业素养等内容,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职业农民培养的社会背景、现实意义及主要方向,结合多地案例,提出新时代职业农民培养理念、方法及途径。总览全书,具备以下指导价值。
第一,该书立足全球视野、积极汲取经验,指导新时代职业农民科学定位。该书综合分析了全球发达国家(英、德、法、加等)的“农民职业化”发展历程,从中汲取有价值的经验,如“农业经理人”“农业中介机构”等,极大拓宽了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内涵与外延。所谓“职业农民”,在新时代中国农业经济运营活动中,完全可以定义为新兴职业,他们不仅从事直接性的农业生产与管理活动,如粮食种植、果木栽培、花卉管理等农业事务,也会全方位介入农业经济流通、加工、营销等领域,基于这种职业内容的巨大嬗变,需要对职业农民展开科学定位。该书在综合国内众多农业专家观点及意见的基础上,指出新时代职业农民具备四大特征,分别是“具备一定科学文化素养”“专注于农业细分领域的技能”“经营意识”“高效率的管理水平”,其中“经营意识”是新时代职业农民的显著特征,它的形成代表了职业农民能够深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不再单纯滞留在种植、养殖等生产端。
第二,该书立足国情,系统解读了中国农民身份的变迁规律,指导新时代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该书指出,在经历小农生产者、合作社农民、市场化小农参与者三重身份之后,现有农民整体向职业农民方向变迁身份是必然趋势。这种身份变迁的表象之下,蕴含了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结构异变、农业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原因,而要实现当前农民身份的有效转变,必须依赖农业人才的智力支持。基于此,加强新时代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是应有之义,该书根据国情之下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提出多元化的指导方案,例如,以具备农业教育背景的青年作为培育对象,采取“农场学徒”的培育方式;以传统农民群体为对象,采取“田间学校”的培育方式。同时,现阶段培育职业农民具备有利条件,可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优先供给农村的专家、设备、书籍、补贴等资源。
第三,该书案例取材广泛、实证过程严谨,指导新时代职业农民创新创业的实践。该书包括“理论概述”与“培训实证”两个部分,编者在理论概述中解释清楚了“为什么培育新时代职业农民?”的问题,在培训实证部分阐明了“如何去培育新时代职业农民?”的问题。书中基于云南普洱、四川资阳、广西柳州、山东寿光四地的案例,广泛收集素材、严谨论证策略,依据区域农业差异提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指导方案。概括来说,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农民群体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或者说,是探索出“从农业产品到农业市场的新颖路径”的能力。该书强调“互联网+农业”的重要价值,认为网络平台、渠道、工具等是提高职业农民“双创实效”的重要助力,如云南普洱地区制定的职业农民教育方案中,强调加大信息技术投资,传授网络宣传、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相关技能,为当地紫米、茶叶、咖啡等特色农产品开辟新型销售模式。通读全书,具备理实结合、建议科学的优点,适合农林院校、乡村振兴中心、基层政府等人员阅读,有助于提高新时代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