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2023-12-13 17:07:50曹雅丽
记者摇篮 2023年9期
关键词:异化新闻报道舆论

□曹雅丽

科技的创新发展,催生并推动了新兴媒体的出现及蓬勃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并正在逐步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正是在这种新形势下,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及格局等方面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给新闻报道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新闻工作者更加需要遵循新闻报道与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导向性等基本原则,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新闻报道与传播策略,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加快构建全媒体报道与传播的多元化新格局。

一、新形势下新闻报道与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

1.新闻报道与传播同质化问题显著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环境与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消息的传播速度加快,有效范围扩大。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众多新闻媒体单位从属性职责出发,往往都会将该新闻事件作为当前其报道与传播焦点和重点。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由于追求报道与传播的速度,且较为缺乏深度思想和独家思维,新闻源头的获取、新闻素材的选取、新闻后期的加工、新闻资源的整合等方面的工作偏于程序化、单一化,新闻媒体的报道与传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化问题。

尽管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的平台和新闻生产方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多元化,但依然难以避免一处新闻在多方采集后单一化报道传播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如果报道的角度未能推陈出新、报道的深度未能呈现纵深感和精深感,新闻媒体就很难破解新闻内容简单化和单一化难题,很难打造出高品质的新闻产品,进而无法实现有效的传播。如何有思想、有节奏地开展新闻事件的报道与传播,避免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同质化、单一化,发挥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职能,成为新形势下摆在新闻媒体单位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信息异化的困扰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为信息传播异化提供了理论上的遵循。在异化状态下,“非我”与“自我”的不断疏离与对立,使人们被剥夺多样性,从而形成异化。延伸到新闻传播异化这一现象,一般是指媒体在报道与传播某一社会新闻事件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背离初始传播意图,导致受众越来越关注事件外延,从而走向新闻传播预想的反方向,产生不良的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新形势下,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加之由于新媒体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受众愈加深度参与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中,一些媒体尤其是网络上存在真相与谣言并存、辟谣与造谣交织等问题,一些未经过核实就发出的不实声音也屡见不鲜。在新形势下,人们更加渴求获取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各类新闻信息资源。

3.跨文化传播障碍难以消除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地位逐渐提高。从国际传播上看,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建设无论是从内容和形式上,还是从技术与渠道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伴随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叠交错,文化间的摩擦可能被肆意夸大、放大造成误解,无法有效促成国外受众群体对中国的了解与共情,我国跨文化传播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只有立足本国国情,打造符合中国实际的高质量跨文化传播,才能增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可以说,在新形势下,以高质量跨文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责任和使命比以往显得尤为迫切。

二、新形势下新闻报道与传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

从新闻的概念来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因此,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求真相,持真理”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类新闻的传播工作在新闻报道中也必须尊重事实,确保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都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如此新闻传播才会发挥其应有作用。

2.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是指对真实事件进行精准报道,要求呈现一个未经任何加工的事件,还原事件本身,在报道中梳理客观事实,可以从事实中得出观点,而不能存在价值性判断。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客观性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从业者要懂得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在新形势下,坚持客观性原则依然是新闻单位与从业者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新闻报道中规避偏见,摒弃主观主义倾向,不带有主观想象、拔高、夸张或隐瞒,让人们通过报道自行进行判断与甄别,通过事件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

3.时效性原则

新闻报道与传播的时效,讲的是其时间和作用。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希望及时有效获知信息,因此任何新闻报道与传播工作都需要在保持政治敏感性的同时,及时有效获取信息,抢得新闻传播的先机,从而实现传播的价值。在新形势下,作为新闻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新闻单位应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从新闻的采编、信息的交流、传播的平台和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新闻报道与传播的效率,保证其时效性。

4.导向性原则

在我国,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总书记不仅对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都市类报刊、新媒体都提出了讲导向的明确要求,也鲜明指出,新闻报道、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等都要讲导向。新闻报道与传播的导向性说的是新闻反映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其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并不相悖,就是要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时刻想着自己的立场,明了为谁报道、为谁服务。因此,新闻导向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做好新闻报道与传播工作。

三、新形势下新闻报道与传播策略的有效探索

1.加强正面宣传力度,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

进入新时代,媒体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闻报道与传播工作必须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政治上的敏锐性,加强正面宣传力度,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能力。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方针,正面宣传是指新闻单位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工作,达到正面引导的效果和影响。但正面宣传不是简单地报道正面事实而不报道负面事实,也不是单一地报喜不报忧。

在新形势下,依然存在以弘扬正能量为基调的假新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新闻单位务必严格遵守宣传口径,把握好个体和全局、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使新闻产品真实、客观、有深度,使新闻报道和传播有理、有利、有节,防止“舆论倒逼”,有效引导受众以主流和全局视野看待新闻事件。当发生负面事实,从时、度、效着力,把握主动,正视新闻事实,作出适度的新闻批评与正面的价值引导,及时缓解人们的负面情绪,引发人们思考,达到积极正面的传播效果,在“润物无声”中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

2.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探索深度报道路径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并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从而使新闻报道从调查走向研究、从知性走向理性。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及自媒体一跃成为新闻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手机等关注了解新闻信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新闻报道为读者带来全新视角、深刻分析、全面认识,如何解决好新闻传播同质化等问题?带着问题来探究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下的深度报道,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新闻传播首先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打破新闻宣传“传声筒”认知,不断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在报道角度、报道形式、报道深度等方面积极探索。

二是充分运用网络、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平台,开发网络专题、视频、动漫、H5等一系列新媒体产品,并多渠道、多元化进行新闻传播。

三是在新形势下,新闻传播要增加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积极反馈受众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形成聚合力。当负面新闻事件发生时,及时打造客观公正、有深度、有思想的新闻报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群体恐慌,逐渐形成良性舆论,进一步提升深度报道的传播效果。

3.遵守新闻传播规律,把控异化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基于人们满足获取知识及思想意识交流的需要,解决信息传播异化这一问题,必须高度把握信息传播的规律性认识、高度重视信息传播途径。一方面,新闻单位要遵守新闻传播规律,更好地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主动权。对于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自媒体,都应树立大局意识,做到以大局为重,要及时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新闻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另一方面,以主流价值观作为传播定力和主导方向,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这就给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考验。当新闻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必须快速反应、及时发声、积极引导。只有主动反映人民的心声、正视人民的疾苦、抨击假恶丑等社会现象,做到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才能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控异化信息传播,逐步破解信息传播异化的威胁。

4.增强话语投入意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

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解决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必须积极迎接挑战、抓住时机,积极主动开展国际新闻传播工作,自觉担负起与当下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传播责任,绝不能有任何等、靠、要的思想。一方面,要改变思维模式,不仅运用好国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报道和传播,也要多方了解他国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把握国外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和选择偏好,利用好国外的传播平台打造内涵式的传播内容与方式,及时、客观、全面地呈现新闻事实,为多层面、多元化的海外受众群体讲述我国的新闻事件,不断夺取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做好正面宣传报道,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逐渐消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污名化。

通过内在有力、外在柔性的传播手段,不断创新新闻报道与传播的方式方法,有效应对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偏见与歧视等问题,提高正面宣传的舆论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媒体从业者要坚持党性原则,从大局出发,遵守新闻传播规律,反映人民的心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通过加强正面宣传力度、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把控异化信息传播、增强话语投入意识,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创新探索深度报道路径,逐步破解信息传播异化的障碍与威胁,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新闻报道与传播模式,向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再创新境界、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异化新闻报道舆论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