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香,马 杰,刘丽慧,曲信儒,孙冰雪
(吉林大学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临床药学是医药交叉融合的学科,是运用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促进健康以及疾病预防的应用性学科。我国20世纪70 年代末引入临床药学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人们对医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使临床药学从合理用药迅速扩展到精准药学、循证药学、新药临床发现与临床评价、医药大数据分析等更为广泛的领域[1],对临床药学服务以及临床药师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国内各高校临床药学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包括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各异,所培养学生在临床用药指导和预测能力明显存在不足。围绕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进行了许多探索和革新,积累了一些经验[2-5],吉林大学药学院2013年开设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现以我院临床药学专业为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探讨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培养模式。
1981年SPADY等[6]提出的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基于此理念,我院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注重人才培养中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相统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创造创新能力,懂交流、善合作,具备扎实的药学、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社会学知识,掌握药学基本技能,具备一定新药研发能力,“懂医精药”,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在相关学科领域深造,或在临床药学领域从事用药咨询、处方调剂等工作。毕业生在临床药学专业领域经过5~10年的实践锻炼,能具备临床药学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药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具备从事临床药物合理使用与监护各项工作的能力和人文素养,能够胜任用药指导和用药管理业务岗位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理念、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质量保障等要素的协同。基于OBE理念,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德树人与培养目标相融合、基本知识与学科前沿相融合及教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专业和交叉三维融合,教学与科研、线下线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构建“基础课实训+专业课实训+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医院合作,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弱化化学课程,加强课程横向整合,淡化课程学科边界,围绕专业核心知识构建衔接紧密、有效整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突出临床药学专业内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临床药物治疗相关的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设置了临床药物治疗学、内外妇儿与药物治疗学、药物经济学、药源性疾病、循证药学理论等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课程。跨学科拓展课程设置生物医药数据分析和智能分析、精准医疗等选修课,利于学生可自由选课学习,拓宽视野。所构建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和跨学科拓展课程,共97门课程,其中包括15门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每个课程模块均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共108.5学分,占开设课程的66.36%,专业教育课和跨学科拓展课程 55学分,占开设课程的33.64%。
根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学生成长和教育规律实行层进式的课程排布,注重课程顺序和课程间的连续性,尽量均衡每学期课程数量。教学安排采取“2+2+1”模式安排教学:第一个“2”指入学后第一和第二两个学年完成通识课程群和学科基础课程群,为后续专业学习做好“厚基础”的知识储备。此期间通过导论课、专题研讨课、专业介绍、医院见习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做到“早期接触专业、早期接触临床”。第二个“2”指第三、四两个学年由药学院和临床医学院共同完成临床药学的专业教育课程和跨学科拓展课程。开展开放性创新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训练等项目,协同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的培养。“1”是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和跨学科拓展课程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基础上,在具有国家临床药师培训资质医院完成1年(实际42周)临床实习。
遵循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教育科学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核标准、学业成绩质量标准、毕业实习规范与标准等。
增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近两年累计投入600多万元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建立贯穿大学始终“知行合一”的“基础课实训、专业课实训、科研实训及临床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对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能力提升的层进式培养。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教学项目,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并通过开放性实验、课外创新实践项目、科研项目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增强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加大实习实践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实践类课程58.5学分,占比为30.87%。并强化以病患和临床需求为主要关注点的实践教学体系[7-8]。同时重视科研实训对学生科学思维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临床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制定方案的能力。
师资团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其育人水平对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引育并举方式,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育人水平。近两年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4人,并且已从我校附属医院的临床队伍中选聘4名优秀临床药师为我院编制教师。注重师资队伍的内在培育,以赛、育、研讨、培训等多方式为路径,发挥教学名师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以及教材建设能力的全面提升。
推进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向“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转变,鼓励自主性、批判性学习。开展了启发式教学、项目化学习、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不断丰富临床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内涵。教学中坚持四个渗透原则,即“德育渗透”、“新技术渗透”、“学科前沿渗透”和“外语渗透”,引导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为人们群众防病、治病提供安全有效的优质药品和优质药学服务的理念。培养临床药学类专业人才严守药规、敬畏生命的职业素养以及具有团结协作、精益求精、批判性思维、临床思维的科学精神。
强调过程性评价,增加平时考核内容,要求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不超过总成绩50%~70%。对于临床实习,则要求具有带教资质的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共同组成带教组进行教学指导,限定每名导师指导学生数不能超过3人。各专科实习结束时,应对实习生进行出科考核并评定成绩。毕业考核总成绩由日常考核成绩、专科考核成绩、毕业考核成绩3部分组成,比例分别为30%、30%、40%,其中毕业考核由理论考试(10%)及临床实践技能考核(30%)两部分组成。
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管,建立校督导专家评议、院督学评议、院领导评议、同行评议和学生评议等的多元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并突出督导专家和学生评议所占比重。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抽查、评价,师生座谈等方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
通过邀请哈佛大学等知名学校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生文献阅读和科研分享,专业教师为学生开展专题研讨课、课后“面对面”等交流方式,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对大创计划项目立项和结题、毕业论文答辩及评优工作,均采取指导教师匿名评审,评委至少5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作为答辩成绩,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的高度重视。
教学管理是学校各教学环节的中心环节,是纽带和桥梁,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现代信息化技术普及使得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通过组织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召开工作经验分享会等,加深学院管理人员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的认识,提升责任意识,明确其使命和担当,改变管理服务理念。
学院形成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教师、管理人员协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营造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和氛围。除辅导员和企业导师外,专业教师以班主任、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等身份,对学生学业、生活、职业规划、科研学术等方面给予指导,有利于增近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毕业生跟踪和反馈,掌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满意度等信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和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改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了新医科背景下“一中心、三融合、三维度、五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旨在不断提升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率达100%,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近两年,本科生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3项,国家级竞赛一等奖1项,区赛二等奖1项,区赛个人特等奖1项。发表科研文章11篇,其中SCI二区2篇,核心期刊论文9篇。
所构建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人们健康需求为宗旨,坚持就业为导向,更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临床思维等职业素养,不断提升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