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莹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的决定,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组建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全国人大机构改革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说明了党中央对于人大代表工作的高度重视。
不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都设立了代表工作机构。代表工作委员会的职责,一般包括( 1 ) 代表选举方面的工作例如负责代表名额分配、资格审查、联络服务有关工作;( 2 ) 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活动方面的工作例如代表集中视察、专题调研、联系群众的协调工作;( 3 ) 代表议案建议方面负责代表议案建议工作的统筹管理;( 4 ) 代表培训方面负责人大代表学习培训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5 ) 指导下级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工作;( 6 ) 人大常委会交办的其他事项。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的职责还包括承担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和负责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监督管理。
代表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分别对应了代表工作的主要内容。从代表理论的角度出发,代表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谁代表”“代表谁”“代表什么”和“如何代表”。“谁代表”指向的是代表的身份资格和产生方式,也就是代表的选举工作。“代表谁”毫无疑义当然是代表人民。“代表什么”指的是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要兼顾人民的主观需求和客观需求。“如何代表”指的是代表的履职行为,也就是代表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形式、平台、方式与选民、选举单位紧密联系,如实表达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愿。近年来,从全国人大到地方人大,人大代表工作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有一些新现象新趋势。其中,代表履职平台的建设是最引人注目的。笔者观察到,代表平台建设呈现两个发展特征和趋势,一是信息化的发展;二是履职指标量化的发展。
首先是履职平台的信息化发展。2022年2月,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实现代表议案建议提出、交办、办理、沟通、答复、反馈、查询全环节在线办理。202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响应中央的规划部署,各地地方人大也在积极推行“数字人大”建设。人大机关代表工作平台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和定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曾提出,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承载着政治学习平台、代表工作平台、联系服务平台的功能。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应用场景化、安全一体化、管理智能化的建设要求,致力于实现学习宣传、立法监督、联络代表、会议服务的四方面主要功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就人大履职、创新实践、联系群众、高效办公方面提出建设要求,使其为人大工作的决策落实、社会参与、组织运行等方面进行数字赋能。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打造代表履职“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办公“一键智达”、全局“一屏掌控”等数字化工作场景,构建综合、协同、闭环的工作运行机制。笔者建议,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进一步透明化公开化,让人民群众多一些参与。
其次是代表依法履职指标量化的发展。地方人大积极探索代表依法履职阵地建设,包括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议事会、社区立法联系点等等。与之同时推进的是代表依法履职积分指标量化体系和代表依法履职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负责全国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监督管理。许多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代表依法履职积分制的相关规定,结合代表“家站点”,对代表进站履职活动进行积分统计,以鼓励代表积极履职。笔者认为,在建构代表依法履职监督和代表依法履职积分制度时,需要注意指标设置的科学性。除了注重“量”,也要注重“质”。例如有的代表依法履职积分管理办法规定每次发言就有积分,但是发言次数多未必就是发言的内容质量高。并且,对代表的履职工作进行监督的主体,正本溯源是选举产生代表的选区选民和原选举单位,代表依法履职监督制度应发挥其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