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哲
(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
中华老字号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它们饱经风霜,依靠匠心精神顽强地传承至今,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商人用“字号”代表商铺的标识,久而久之,“字号”与商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字号”对商铺起到了区分和宣传的作用。清嘉庆二年(1797),北京同仁堂派宁俊明到热河街,在三道牌楼东侧路北火神庙斜对面开办同仁堂分号,作为热河地区第一家药铺,特供热河行宫用药[1]。此后,热河地区的药铺如雨后春笋,数量逐年增多,呈现出勃勃生机。其间,热河地区的药铺虽几经曲折兴衰,但一直向前发展。将这些药铺名称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会发现特定历史时期的药铺名称具有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清末民初热河地区药铺名称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其中的规律能够体现热河地区药铺的文化特征,也能体现热河地区商人的从业心理。根据现有资料,统计热河地区药铺名称中共同使用的汉字,以点带面,进而探究上述问题。
药铺名称不仅表达了商人期望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也反映了商人崇尚医德、诚信至上的经商礼仪。研究发现,热河地区药铺名称中使用较多的汉字有 “堂”“德”“生”“兴”“同”“春”“和”“仁”“济”“永”“庆”“盛”“福”“天”“保”“大”“祥”“源”“合”“宏”等20个字,每个字不仅有其深刻含义,也体现了热河地区药铺命名的规律和特点。号尾使用“堂”的药铺最多,多达72家,其余药铺使用的汉字及其药铺数量依次为“德”20 家,“生”13 家,“兴”12 家,“同”11 家,“春”9 家,“和”9 家,“仁”8 家,“济”8家,“永”8 家,“庆”7 家,“盛”7 家,“福”7 家,“天”7家,“保”5 家,“大”5 家,“祥”4 家,“源”4 家,“合”4家,“宏”3 家。
在统计的113家药铺中,105家药铺名称为3个字,8家药铺名称为4个字。在药铺名称中使用汉字较多的是“福”“兴”“盛”“祥”等,表示吉祥瑞兆,由此可以推测热河地区药铺命名时格外重视药铺经营的运势。商人通过药铺名称表达美好的愿望,希望药铺生意兴隆。“德”“和”“合”“仁”等字,说明热河地区药铺的经营理念是崇尚医德、仁术济人,重视药铺在经营过程中的品质,注重药铺的内外祥和。“同”“庆”“天”“宏”等响亮、透彻的文字,寓意热河地区药铺蓬勃向上。
药铺名称分为号首和号尾,号首是药铺名称的前两个字,以同仁堂为例,“同仁”为号首,“堂”为号尾。药铺名称既有自身独特的寓意,又有广告宣传、增加销量的作用,是地方传统商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热河地区药铺名称各有其独到之处,有的固守传统,有的追求创新。药铺名称命名的不同方式和寓意,既可以反映出热河地区药铺主人的美好期望,也能表现出热河地区独特的习俗或传统文化特征。
有的药铺通过名称表达经营方针和理念。如承德县(今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济仁堂、存善堂,赤峰县(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庆仁堂、仁德堂,建平县(今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仁术堂、仁寿堂等都重视仁爱。“济”“仁”“善”等字表达了药铺仁术济人、心存善意的经营理念,“济”字表示对困苦之人的帮助,“仁”字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互助、同情,“善”字表示心地仁爱,品质淳厚。
有的药铺主人将美好的祝福寄托于药铺名称之中。如承德县仁寿堂所用的“寿”字本义是长寿,长寿是人们共同的愿望,药铺主人借此祝愿顾客福寿安康。赤峰县回春堂所用的“回春”寓意妙手回春,指医生医术高明。建平县的永生堂,“永生”寓意长久生存,祝福顾客长命百岁[2]。
有的药铺通过名称表达主人的心愿。如赤峰县的德盛恒是当地中药行业的翘楚,“盛”“恒”二字表达了药铺“昌盛、恒久”的精神和“崇尚医德、恒久守信”的经营理念;永庆和、宏济和取“和气生财,大吉大利”之意;孟兆成经营的永安堂是宁城县(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开设较早的中药店之一,“永安”二字表达的是对药铺长久稳固、永远安宁的心愿[3];大兴和的“大”是指药铺的规模大,药材产地广,“兴”是指药铺顾客数量多,兴旺发达;建平县的万顺堂寓意万事顺意;天聚堂、天盛堂的“天”字乃《千字义》之首,为最高、最强、最大之意;福源堂、福盛祥的“福”字指福气、福运;保安堂用“安”字希望药铺平安、安定,事业顺利;德寿兴、大兴和等,用“兴”字表达兴旺发达之意,希望生意兴隆,事事如意;还有用“合”字表达“合规、合法、合情、合理”的生意准则,如广合堂、永义合等。
有的药铺名称体现的是经营者的名字。如伪满中期,从德盛恒辞退出来另立铺户的武安人齐彩祥在赤峰县开设祥记药店;刘玉田联合郑霭如、刘树春,在一中街路北,兴隆街口东侧开设玉记药店[4];王仲三在建平县开设仲三药房等。
不同行业使用的号尾也有一定的规律,药铺的号尾通常多用 “堂”“号”“记”“药店”“药庄”“药铺”“药局”等字样,表示药铺的经营性质或店铺规模。
“堂”字作为号尾,没有具体含义,只是说明商号的营业特性,是清末民初热河地区药铺中使用最多的文字,在热河地区的113家药铺名称中出现72次,如同仁堂、大生堂、天盛堂、永安堂等。
“记”和“店”二字并不限定商号的营业特性,在饭店、商店、旅店中使用较多,有以广招徕的含义。其中以“记”字作为号尾的药铺多以自己的姓氏或家号为主,如祥记药店、玉记药店等,反映出此类药铺具有家族传承的特点。
“局”“庄”“房”三字则在独立的药铺中用得最多,如洪顺药局、同济药庄、兴亚药房、惠民药房等。
用作药铺号尾的词还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药铺都完全按照这种体系命名,有的药铺为了追求创新,并不完全用传统意义上的“财”“福”等命名,如建平县的膏盛久,林东县(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的恒兴元,敖汉旗的同和太、双合兴等[5]。清末民初热河地区的药铺命名大多是药铺主人主观心理的表征。药铺名称的用字十分讲究,在命名习惯上具有主观性、地方性以及民俗性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商人认为药铺名称的好坏对药铺的兴衰至关重要。因此,热河地区的药铺多使用吉利的字眼以求生意兴隆。
药铺名称在清末民初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在《商人通例》的第十六条中规定“商人可以使用其姓名或其他名称作为商号”,但在具体实施中只允许使用自己的姓名,不允许使用他人姓名。商号名称的选定必须遵循同一行业的命名规范,不能与已有商号重复,否则需要缴纳罚金并取消名称。除此之外,商号命名只允许使用文字,不允许绘画或使用符号等。
在热河地区的113家药铺中名为宏达堂、仁寿堂、同生堂、永义合、大德堂、仁术堂、瑞生堂的药铺均有两家。
两家宏达堂分别在承德县和赤峰县。宏达堂的股东乐绍虞是北京同仁堂乐氏门的一个支派。乐绍虞借助其父的影响,开始经营宏达堂,最初在北京西单商场附近开设宏达堂,随后相继在绥远(今呼和浩特市)和热河省承德县、赤峰县设立分号[6]。承德县宏达堂于1933年开设,最初在原庆春堂址,后迁到太平桥,业主张洪广。第一任经理李升斋,第二任经理孙志明,原籍河北省武清县(今天津市武清区)人。赤峰县宏达堂同样是北京同仁堂乐家支系乐绍虞来赤峰县开设的专营北京特色中成药的药铺,由北京人王子江、朱雨亭、刘铭馨三人经营,于1937年开业。
两家仁寿堂分别在承德县和建平县。承德县仁寿堂于1892年开业,位于太平桥北皮袄街路北,业主闫铭之。建平县仁寿堂则开在公营子,业主程守仁。
两家同生堂分别在承德县和建平县。承德县同生堂位于西大街二道牌楼路南,张若平既是业主又是坐堂医生。建平县同生堂开在榆树林子,业主廉宝。
两家永义合分别在赤峰县和建平县。赤峰县永义合的老掌柜苟景祥,其人忠厚、老实,但有些许愚笨,在德兴永药店做学徒时常受大掌柜的训斥。因此,苟景祥出徒后辞退不干。苟景祥的亲娘舅是平泉存仁堂药店的总经理尹忠义,尹忠义和高粱秆子店地主潘家相好。经商议,尹忠义和潘风翥家出钱股,苟景祥出人股,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距山嘴子仅二华里的高粱秆子店潘家开设了 “永久合”药店[7]。建平县的永义合则由苟瑞微开办。
两家大德堂分别开在建平县和义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建平县大德堂位于古山站,业主为穆春芳。锦州大德堂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由义县胡姓家族创建。当时在锦州小凌河西太平街设有一个分店,在城内元宝胡同设有一个外栈。
建平县仁术堂由刘仲敏开办,另一家仁术堂位于公爷府街,坐堂中医先生是朱秉真和桑荣。承德县瑞生堂位于南兴隆街,业主于瑞泉。另一家瑞生堂位于敖汉旗,业主暂无从考证。
热河地区药铺经营方式最大特点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兼营产业。药铺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前门设店,后边设厂,厂店一家。前面店铺一般聘请中医坐诊开方,负责经营药品,后面院落负责对药材进行加工炮制,或制成丸、散、膏、丹及中成药,形成药品生产、加工、销售兼进的经营模式。清末民初热河地区的药铺大多批零兼营,有的以批发为主,如德盛恒资金雄厚,铺底殷实,批发兼零售,以批发为主,再加经营灵活,所以实力占上风,德盛恒极盛时期,总号和栈房共有人员近四十人,资金约有三四万元,是赤峰中医药行业中竞争力最强的中药店。福盛祥的资金在三四千元,以批发为主,批零兼营。也有以零售为主的药铺,如永安堂批零兼营,以零售为主,一直以药真价实受到顾客的欢迎。还有一些资金有限的中型和小型药铺,在经营上注重门市零售,如同春药店是一个批零兼营、以零售为主的中型中药店,资金不过四五千元;宏济和也是批零兼营、以零售为主的中药店,资金五六千元,从业人员十名左右,由于注重信誉,经营灵活,在当时赤峰县的中药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些药铺多为满足民众需求,一般不受外界影响,依靠自身力量,打造老百姓信得过的老字号品牌。
中国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模式自古就是“医药不分家”,药铺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坐诊开方。大部分药铺在经营期间都聘请名医坐堂,在药铺内为医师准备桌椅、笔墨以及脉枕。医生对患者诊疗后,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等特点选择用药,药铺根据医生建议抓取相应的药品。中医坐堂对药铺生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药铺聘请名医坐诊时,前来求诊治病的患者人数增多,药铺生意就会更好。清末民初,赤峰县的同春药店有著名中医李文萃坐堂看病,宏济和的坐堂中医刘梦轩当时在赤峰县也很有声望;承德县存善堂的胡钰亭和同生堂的张若平既是业主,也是坐堂中医。这些坐堂中医医术高超,治病不论贫富,在当地享有盛名,可谓“德艺双馨”。在药铺内设立中医坐诊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医药学重视医药结合的观念。
清末民初热河地区的老字号药铺早已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创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的承德同仁堂,创建于咸丰九年(1859)的同春堂,创建于光绪七年(1881)的龙源堂等。这些老字号药铺经过历史的考验,在热河地区享有盛誉。通过对清末民初热河地区药铺名称的考察,可以发现药铺名称具有一定的特点,将其作为群体加以考察,发现其命名是有规律可循的。从热河地区药铺名称的产生和演变,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热河地区老字号药铺的自身特点,也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