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2023-12-13 07:58□覃
人才资源开发 2023年21期
关键词:现代化人才农业

□覃 杰 朱 腾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城乡统筹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乡村呈现人才难引进、来了留不住的困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人才奔赴乡村,为农村的现代化做出贡献。地方高校作为教育高地、科研重地、人才集散地,对推动乡村振兴尤其是人才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时着力点应放在培养乡土情怀、提升乡土素养、激励返乡创业激情上;地方高校应探索高校和企业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协同提高人才综合质量,造就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才,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搭建做出贡献,并能通过人才的输送有效赋能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面临的人才困境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出不仅要将有技术、有知识、懂经营的作为人才,还将会治理、服务能力强的也作为人才。随着乡村人才内涵的扩展、人才队伍的扩充,乡村振兴呈现出良好态势。接受过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熟悉国家和民族历史、爱党爱国家的人才是文化振兴的核心,他们能将文化传播到乡村各个角落,让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升;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技能培育、具备数字智能化操作能力的人才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他们能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发展转型,实现绿色农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接受过高等教育,对绿色低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会让生态振兴进行得更加顺畅;接受过高质量教育,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基础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组织的黏合剂,提升组织的执行效率。

人才对乡村振兴如此重要,但实际上人才却仍旧匮乏,尤其是发展能力欠缺的乡村受限于生活和生产环境、薪资待遇、发展上限等,培养的人往往流了出去,外面的人不愿意来乡村,使得人才入不敷出,总体呈现人才总量欠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够、结构不优的现状。

(一)从业人数下降,队伍建设缺口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编纂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1年总人口1276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064万人,占比37.66%,乡村人口79563 万人,占比62.34%。总人口逐年增加,其中城镇人口和占比都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和占比逐年减少,到2020 年总人口已达到141212 万人,城镇人口90220 万人,占比63.89%,乡村人口50992 万人,占比36.11%。经过20 年的发展城镇增加了42156 万人,增长87.71%,乡村人口减少了28571 万人,降低35.91%。乡村人口的萎缩必然导致就业人员的减少,乡村从业人员从2001 年的49876 万人降为28793 万人,减少21083万人,降低42.27%。就业人口降幅高于乡村总人口降幅,说明第一次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增加、劳动效率提升所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政策和环境选择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并不多,大多数从事非农业行业或者流转到城镇,剩下的多为儿童、老人、妇女,乡村振兴队伍急需新鲜血液。

(二)受教育程度不高,创新动力不足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产业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在农村开设新型经营主体的创业者中初中、高中及专科占比最高,是农村建设的主力,这与中国国情有一定的关系。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教育资源和公共医疗资源稀缺,出生在农村的新时代青年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拥有自主的择业权,越容易选择条件更好、收入更高的大城市并在城市定居;反而是接受了基础教育、对世界有正确认知和拥有了基础学习能力的人员,他们进入社会早,不仅积累了农村经历,还开阔了眼界、积攒了一定资金,更愿意选择返乡创业开拓农村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者根据生活工作经验,能承担好当前经营任务,但是想扩大经营、提升技术时就需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让产业更加成熟和现代化。在政府的管理队伍中,虽然加入了很多大学生村官,但是大多数基层干部仍然来自于乡村,没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产业融合的概念模糊,对数字化等技能认识不足,对新生的技术与方法欠缺了解,故在科学创新动力上主动性不足、需求上能力不足。

(三)人才配置不优,现代化建设难度大

现阶段乡村人才不仅数量上不足、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而且配置不够优化。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普遍年龄偏大,家庭农场的创业者、农民合作社的带头人缺乏现代化种植理念和想法,同时长期从事传统种植的农民欠缺现代化工具操作技能,无法发挥现代化种植的优势;二是农村产业融合以政府为主导,吸引大型企业注入资金为动力,缺乏本地人才的牵头,给乡村带来的附加值不高;三是公共服务人员流出严重,优秀乡村教师和医生是稀缺资源,因乡村的平台受限,很多会流向城镇去更大平台发挥作用,使得乡村无法享受优质资源;四是乡村治理队伍忙于日常事务,部分为驻村干部,缺乏管理和政策实施持续性;五是缺乏科研场所、基础设施,高科技科研团队难以扎根乡村。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

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为了建设好美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输入大量的高质量农村实用型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公共服务型人才,培养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等新科技、适应科学管理服务、适应农村环境、热爱农村农业农民的“三适应三热爱”人才。

(一)“三适应”是对人才的素质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大幅提高,不再停留在进行春耕秋收的传统农业及田间地头的琐事管理,而是朝着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技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即“三适应”转变。“三适应”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才能使得乡村治理执行有效,才能将中央的精神、省里的政策执行到位,才能将保护农民利益作为管理出发点;适应高科技技术能提高办事效率,农业的精细化和机械化离不开智能化操作、数字化平台、专用软件,农业产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智能化测量、精细化品控、成熟的物流输送、链条式加工方式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培养善于操作市场、懂得各种营销方式的产业融合人才,市场决定了资源的调度,质量决定了产品的信赖度,品牌赋予了更多的附加值,从供给端进行改革才能让农村生产的产品为消费者所喜爱。

(二)“三热爱”是对人才的内涵需求

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业是对人才精神内涵的要求,热爱能让工作更有激情、传播正能量、推进团结友爱。热爱农村才会愿意留在农村、发展农村、振兴农村,农村占地面积广、人数多,从农村走出的人才也很多,现在乡村振兴对人才的渴望,让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人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热爱农民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根植于农村的农民是农村发展最基础的力量,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走近农民,融入农民的生活。知道农民的疾苦,才能对症下药,通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热爱农业才能为农业现代化寻找合适的出路,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农业始终是根本,没有农业就没有农业加工业,没有“农文旅”,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与工业服务业现代化差距大,正是热爱农业的人才施展拳脚的大好时机。

三、地方高校“12345”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与部属院校在招生生源地和毕业后就业地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地方高校根植于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往往录取时本省份学生居多,毕业后愿意留在省城或者回到家乡的居多,这就为乡村振兴输送本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了情感基础。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教育最高学府,在乡村管理队伍建设、技术人员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输送上承担起人才振兴桥头堡的作用,为乡村振兴不停地注入新鲜血液。但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与乡村欠缺有效的连接,尚未构建高校与政府和市场的交流平台,为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本文构建“1 平台2 基地3生源4 课程5 能力”的12345 培养模式。

(一)1 平台——集信息、人才、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在政府的带领下,整合各类主体,建立“高校+孵化器+政府+企业”的创新载体集聚态势和支撑体系,依托这个平台,学校根据市场和政府所需要的人才要求,进行匹配的培训和教导,持续地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通过平台分享成果,吸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落户乡村,让投身科研技术的人享受技术成果带来的效益,同时让经过培训的技术能手和企业家在谋取自身发展的同时,愿意共享福利、共同富裕。

(二)2 基地——依托地方高校与乡村两基地

在校内设置实验基地,在农村建立实践基地,既能在校内进行专业技术科学研究,也能在农村深入田间地头,为当地发展提供技术指导。首先,大力强化校内实验课程,建立多方共享实验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人才队伍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通过在农村建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走入乡村农户,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强化理论、巩固知识、掌握技能,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3 生源——地方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高层次人才、为当地农村的治理队伍提供匹配的培训、为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创业培训

首先,地方高校每年都会有大量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选调生、返乡创业等方式投身到乡村建设中,不断为农村发展和建设输入新鲜血液,促进农村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扩展。其次,乡村原有的人才队伍,虽然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对人才队伍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提升现有乡村振兴人才水平势在必行。地方高校在培养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的同时,通过继续扩大教育范围,创建成人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等,不断满足乡村振兴队伍提升的需求。最后,针对返乡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培训,愿意返乡创业的人才是活跃农村市场的主力军,他们自身也愿意参加社会类培训,提升自己的管理和经营水平,并获取政府创业相关支持。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教学场所便利、实验室等科研基础设施,为3 类乡村振兴的人才来源提供帮助。

(四)4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专业技能型课程、创业培训技能课程、校内校外双基地实践课程

围绕综合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打造出综合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既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包括教师在课程中融入的爱国爱党爱乡村的大爱情怀,这些课能增强学习者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愿意回到农村,服务乡村,投入“三农”,将先进的知识、十足的干劲、开阔的视野带入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专业技能型课程是高校按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如新材料科学技术专业、生物工程技术专业、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这些课程的学习能让培养的人才具备某方面的技能特长,能进行基础的研究,为农村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创业培训技能课程的开设则能通过授课教师对政策文件、调研数据等的解读,了解本地民风民俗民情、乡村振兴堵点难点等,让技术落地到当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中,为管理者提供治理依据,为研究者提供历史及现状资料,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了解乡村发展的渠道。通过公文处理、办公软件培训,提高基础工作能力;通过创业等基础技能的培训,让经过培训的人掌握各种基础技能且能启发创业者的创业契机。校内校外双基地实践课程能让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早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在接受高校培养后接触工作就能迅速进入角色,完成从知识到实践、从学习到服务、从听从到管理的转变。

(五)5 能力——治理、技术、组织、管理、科技能力

加强对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所需能力的提升,高校应重点培养这5 类人才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增长才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现代化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