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
目前,中国超算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国产超级计算机多次登顶全球超级计算机性能500强(HPC TOP500)排行榜,多次获得戈登·贝尔奖,超算的实际应用也取得不错的成绩。总体来讲,我们的超算研发设计和生产组装能力较强,但应用能力偏弱。特别是在工业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对算力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如何挖掘我国超算的潜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科技部部署下,我国在天津、广州、长沙、深圳、济南等地拥有十余个国家级超算中心,在深圳、北京、横琴、武汉等地已建有高算力的智算中心。那么,超算互联网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在我看来,虽然现在国内有一些围绕超算中心建设的联盟组织,但目前各大超算中心“基本上还是一个个孤岛”,需要尽快连接成一个高效的超算互联网,让各地超算发挥更大作用。不过,超算互联网平台的建设目标并不是要把全国的超级计算机聚集起来做成一个超大型的计算机——事实上,多数的应用并不需要调动各地的超算一起来做,做这件事的重要目标,是要把中国超算的生态做好。建立超算生态是一项重大挑战,需要全国有关的科研人员一起攻关。
目前,我国许多超算应用软件还依赖进口,很容易被“卡脖子”。因此,我建议,应该发动各个高校、研究院所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研究生及企业的研发人员,一起研发超算应用软件,打赢一场中国超算应用软件的人民战争。
黄震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
直立人学会用火这一技能时,人类历史上的能源发展也迈出了重要一步。随后的发展进程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主导了全球能源结构,下一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新能源主导的能源时代。
在我看来,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将会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以及“碳中和”实现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源转型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可再生能源将从替补的角色变为能源系统的主角。传统的能源体系能够提供稳定的能源,相比之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不同之处,也是现阶段的显著特征,在于它们的波动性和间歇性。
因此,整个能源体系需要重新塑造。在这种重塑的过程中,我们要尤其关注技术的发展和支持,这些技术包括储能的技术、智能电网的技术等,建立起多种能量互补的体系。
现如今,有些技术很好,但是成本很高,现在使用还比较困难,但我认为现在有两个趋势:一个是可再生能源成本在不断下降,相关技术的成本也下降;第二个则是我们可以看得到未来碳市场会发挥作用。所以这两个趋势一个推一个拉,发展前景应该非常好。
朱永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早期,我们人类是从丛林中走出来的,从近现代起,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个过程中,我们身上带着很多看不见的老朋友——微生物,然而,在进入城市后,室内生活的增加使得人类跟自然的接触大大减少,我们身上的微生物跟自然界微生物的交换机会也大大减少,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健康问题。
我认为:未来要重新定义城市。城市绿色空间的构建,应强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突出自然和人工的有机耦合,实现良好的微生态循环。
近年来,国内也不乏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修复生态环境的案例。重庆广阳岛曾被规划为商业用地,岛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2017年开始,在摸清本底资源、尊重本底水文特征基础上,广阳岛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帮扶为辅,实行最小干预,探索生态修复。如今,岛上不仅盛开油桃花、李花、柑橘花等,还在全年轮种水稻、油菜、高粱等农作物。
把庄稼地放到公园里去,既有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又有观赏功能、科普功能。大家闲暇时去待两三个小时,身上的微生物就会发生改变。即便是利用城市的边边角角来构建绿色空间,如“垂直森林”“立体农业”等,也能够明显稀释以人类自身微生物为主的微生物体系。
除此之外,通过相关措施构建城市绿色空间、对城市微生物进行干预,还有助于营造更好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更好地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水文调控能力,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钱德沛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开源科学软件是众多开源软件的一个分支,它最鲜明的特色是科学性,体现出它在服务科学研究、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开源科学软件通常从科研一线的实际问题中来,它面对的问题比较清晰,要解决科学发现中的未知问题,因此它还有探索性的特点;特别近年来在科学智能发展热潮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会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和传统科学计算结合起来成为求解问题的新手段,这也是开源科学软件发展的重要方向。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开源已从最初的软件走向硬件、芯片等多个领域。目前,材料、天文、生命、海洋等众多研究领域都不同程度使用开源科学软件,这些开源软件也推动着人类各研究领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
2018年,《自然》杂志指出:对数据科学家而言,Jupyter(数据科学/机器学习领域一款开源软件)已经成为一种实际标准。目前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开源科学软件和工具仍很少,而且国内研发人员对知名开源科学软件的贡献有限,这也成为科学研究中一个“卡脖子”问题。
在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复苏新引擎的历史时期,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开源软件发展,这体现了国家对开源发展新机遇和新形势的正确指引。在这一背景下,我期望各界共同努力,在“十四五”期间,促进开源科学软件生态的更大进步,研发出更多优秀的国产开源科学软件,更好地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