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习近平主席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1]。师范生的理想信念不仅仅影响着其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更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乃至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师范生作为基础教育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有人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旗帜鲜明站稳政治立场。
首先,师范生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文明激荡延绵发展的五千年历史长河里,爱国主义始终是不变的主旋律,是把中国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始终滋养着中华儿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精神无不反映着古人的爱国情怀。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到如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郑重承诺。爱国主义情怀早已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中。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不断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因子,引导师范生厚植家国情怀,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理想信念的精神根基。
其次,师范生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百年奋斗,开辟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艰巨而又光辉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师范生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要做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做党的坚定支持者,成为有信仰的人再去讲信仰。
最后,师范生要加强理论功底。加强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功底,其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在理论上达到高度的清醒,在国家的政治问题上才能达到高度坚定。师范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建设,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师范生头脑。培养师范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的能力,使师范生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中明辨是非,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要事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并且深入理解并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其二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渊源和教育资源,师范生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时也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大学的宗旨首先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然后学习和应用于生活,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直到现在,中华民族依旧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师范生作为青年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过硬的教学技能,做好“经师”,更要不断地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因此师范生要培养崇高的道德理想。
第一,要明大德。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即家国之德,是个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怀。师范生立志报效祖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青春,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老师,这是师范生应有的大德。
第二,要守公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为公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公德就是要坚定天下为公的人民大众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师范生要以身作则,崇尚公德,遵守公德,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人生榜样,营造向上向善的和谐社会风气。
第三,要严私德。古人早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见解,孔子也有云:“克己复礼为仁。”新时代的师范生持身要正,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应该自己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应慎独而自律,每日三省吾身,自省自律。应慎初而敬终,不忘初心,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更应慎微而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一,要加强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师范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给师范生提供职业上技能上的指导,而是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出发,指导师范生进行职业规划,并且坚定地朝着职业目标前进,从而达到最终的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荀子·大略》中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2]就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重视师道的价值观念。人们也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要端正学习动机,提高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角度对教师职业形成明确而清晰的认识,树立终身从教的坚定信念。
第二,要加强师范生职业功底。在文化日益多元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必须更为多元化多样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对此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中的“立志”教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蕴含着丰富的立志激励教育理念。《周易·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进行了集中概括。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师范生立志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中并对职业理想进行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道家推崇行“不言之教”主张依靠隐性教育自然而然地实现教育目的。特别是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成为我国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今天。通过行“不言之教”激励师范生自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中去,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因此我们要珍惜并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并使之在当代教育中发挥深藏的核心价值。
师范生生活理想教育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规划至关重要,师范生对于生活理想目标的取向影响到他们在大学中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为人处世的态度、未来生活方向的选择等,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轨迹。师范生生活理想信念的树立要通过正确的利益观、人际观等入手,引导师范生的生活理想目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安定和谐、重义轻利的价值理念,引导师范生的价值取向,做出人生道路上的正确价值判断。
第一,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安定和谐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它贯穿于个人、社会、国家的各个层面。在个人层面,和谐是一种修养目标,儒家认为君子的个人修养,要善于去分析各种不同的声音,协调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当代青年在个人层面更加追求个体的差异。孔子有云:“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师范生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他人的个体差异,在不同的基础上求得和谐,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义轻利价值取向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师范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简便也更为庞杂。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多元,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开始渗透到师范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应然价值背道而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义”与“利”的问题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主线是“重义轻利”,主要价值取向为“重公”,这与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认为“义重于利”,当义与利相互对立时,应当先选择利。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只有合乎义的利,才是正当的利。以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来引领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师范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