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斌
铁人精神是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石油工人群体在艰苦环境中为国家和民族探寻石油资源所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是为甩掉“贫油国”帽子的创业精神,不怕苦、不畏难,怀有“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扛起使命责任,主动担当作为;是练就“真本事、硬功夫”的求实精神;是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新时期铁人精神需要弘扬、更需要创新,映射到当今社会每一个“平凡人”,是扎根在每个平凡的岗位上,甘于奉献、长期探索、厚积薄发,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精神发光发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据统计,2024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87 万,较2023 年增加29 万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然成了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毕业生面对就业,存在对社会大环境和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导致其在就业市场屡受挫折,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铁人精神是石油类高校办学、育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将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效提升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面对严峻的国际局势,铁人王进喜喊出了“宁肯少活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1205 钻井队因没有吊车、拖拉机,无法从火车上卸下期盼已久的钻机,时任钻井队队长的王进喜果断决定就算靠大绳拉、肩膀扛,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上安装起来!就这样,他们靠着这种顽强的作风,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位于马家窑的萨55 井井位上。由于地层压力大,第二口井钻至700 多米时突然发生井喷。在危急关头,王进喜奋不顾身、甩掉拐杖,带头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血肉之躯奋力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他率领的1205 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的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 万米的奇迹,英雄壮举定格为永恒精神。
铁人精神作为石油行业的精神内核,也需要在石油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传承和融入,弘扬“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深入基层、献身事业”的主旋律,这是时代赋予石油类高校的文化育人新内涵。
新时代,铁人精神融入石油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充分利用好、发扬好铁人精神,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实践[1]。将铁人精神同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顺应时代变化,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思想内涵更加饱满,不断提升学生理想信念获得感。铁人精神在石油类高校课程思政中准确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即培养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的时代新人。广大青年学子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悉心引导和栽培。准确挖掘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因子,构建铁人精神红色育人培养体系,作为重点人才培养课程,坚定青年学子的理想信仰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提高道德品质、培养拼搏奉献精神。
铁人精神作为优秀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铁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保持校园文化的主导方向。当前,石油类高校不断创新、打造以“铁人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该校建设了“铁人”塑像、“铁人”纪念馆和“铁人”广场,这些都是弘扬“铁人精神”的重要媒介。同时,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高校官网、校内广播、学校微博、微信公众号宣传“铁人精神”理念,积极打造网络校园文化。校园社团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平台,在校园文化氛围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实践环节,将铁人精神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2]。
本文以西安某高校D 学院为例,对该院大四毕业生进行调研,研究表明,51.79%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愿意从事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工作,但是仍有7.19%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事业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46.76%的大学生对实用型的工作感兴趣,而仍有19.42%的大学生对自己感兴趣职业不了解。因为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还不够清楚,所以他们在面临着众多的就业机遇时,无法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从而产生了焦虑、无奈和迷茫的心理。尽管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积极地寻找就业机会,但是在求职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次面试失败的情况,甚至在毕业离校后,仍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及对自己的认识不够。
据某招聘平台公布2023 年大学生就业力分析显示,对于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城市等级中,选择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占比高达30%,二、三线略低,四线、五线城市则不足2%。而进一步分析其中,具有硕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对于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期望值达到了40.5%。毕业生选择在一线城市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就业的原因:一是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竞争环境,让他们施展才华;二是可以开阔视野,从而在事业上更好地发展;三是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及社会福利保障健全,可以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但是随着一线城市“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活成本、生产成本越来越高,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也让很多毕业生难以承受。尽管就业按压力如此之大,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仍然很少选择基层就业。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大学生价值观存有偏差、 服务基层意识薄弱,对基层了解少,感情淡,甚至有抵触情绪等,认为在基层工作不体面,没前途;二是基层工资待遇低,经济压力大,基层平台较低,发展空间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等。
一是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多由党务、行政或专业课教师兼任,显然针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深入实践不足,对当前社会就业现状不了解,导致就业指导滞后于社会发展。二是就业指导方式单一,只是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理论教育方式,向学生讲解社会就业的基本情况或岗位工作的经验等,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三是对于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缺乏针对性指导,如“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政策,使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相关信息认知程度不够。四是保持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就业指导理念,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特殊性和唯一性,使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及基层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是要深入融合具有行业特色的铁人精神教育专题及各学科中契合铁人精神的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二是要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将实践育人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开展“铁人”系列评选,组织学生参观铁人纪念馆、寻访铁人足迹,学唱石油歌曲、开展学习交流等,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讲好铁人故事。三是要深化铁人精神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校史、校风、校训中蕴含的铁人精神,营造特色校园精神文化,通过学校官网、“两微一端”、易班平台等网络阵地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将铁人精神融入党团日、主题班会等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增强仪式感教育。重点孵化具有“铁人”特色的品牌学生社团,通过学习和研究铁人精神、编排和演出“铁人”文艺节目等形式,组织和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铁人精神教育的队伍中来,积极营造“学铁人、忆铁人、争做新时代铁人”的良好的铁人精神育人校园氛围。
石油类高校一是要营造学习“铁人”氛围,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基层就业精神。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宣传国家有关基层就业政策,使学生强烈感受到铁人精神的鼓舞。二是要创新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开展“我的求职故事”征文、创新创业大赛、求职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就业环境,明确努力方向和措施。三是制定相应政策进行激励。通过设置“铁人式十佳大学生”“铁人班集体”“铁人党支部”等荣誉项目,广泛激发大学生“学铁人、争先进、创一流”的积极性;通过“榜样的力量”学生表彰大会、“铁人集体”建设成果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