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梦阳
郑州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力,而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与成长的港湾,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历史重任。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形势与社会环境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替代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的专业技术型人才逐步转化为具备创新思维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双创”复合型人才。自2006 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等一系列文件,为高校教育改革、参与协同创新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探索并建立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行业与社会团体多方协同合作的模式,实现多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协作创新。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河南省该如何着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深入探究“政、校、行、企”四方合作新框架、新模式,搭建起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多方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协同创新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由美国学者彼得·葛洛(Peter A.Gloor)提出的[1]。他认为“协同创新是组织内部人员所拥有的知识、思想、技术、技能等人力资本在组织资源平台上的共享与联动”。国内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较早的有严雄[2]在其《产学研协同创新五大问题亟待破解》一文中发表的观点,即协同创新是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这三方主体在投入各方优势资源与科研实力的基础上,实现产、学、研深入合作的创造性过程。随后姚伟民[3]在研究中又进一步指出,协同创新的本质是多方协同、资源共享、共创共荣,通过多方主体间跨学科、跨部门和跨行业的开放性深入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应用的产业化、市场化。综合上述研究观点,本文将协同创新的内涵总结为: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与制度支持下,充分发挥高校、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多方协作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深度合作,着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真正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发展。
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要求河南省各高校应以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创新为导向,积极培育在校大学生的问题导向、协同理念、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然而,现阶段河南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过程中,以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讲授为主,鲜有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难以有效培养出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所需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具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因此,河南省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为进一步厘清河南省本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实际进展,本文选取河南省部分公办高校(如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和若干民办高校(包括郑州科技学院、郑州工商学院等)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和问卷调查。此次调研主要参考了国内学者吕春燕[4]在《河南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中的调查问卷,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本问卷。调研紧紧围绕河南高校大学生“双创”意识与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政策宣传效果以及高校大学生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包括“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教材、师资队伍3 个方面)的评价3 个主要模块展开。
经前期调查发现[5]:首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需求方面,经由国家系列“双创”政策的颁布指导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河南省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意愿局部有所回温,但仍有大量的学生考虑到创业的不确定性及潜在压力,尤其是创业资金筹措的困难程度,进而对创新活动与创业实践望而却步。其次,在高校创新创业政策宣传方面,河南省高校内部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政策宣传推广不到位,政策解读不够深刻具体、普及度较低的情况,致使部分大学生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最后,在高校大学生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评价方面,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其评价不高,原因是大多高校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并配置了相应的“双创”教育课程,但却未能选拔培育起一支与之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及专门的管理团队。
就目前河南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现状来看,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类课程中,创新创业课程划分未能形成系统化、独立的“双创”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课程开发,轻“双创”实践指导的现象普遍发生;创新创业课程教材来源单一、质量不高,且未能结合专业特色与“双创”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双创”教材与案例库;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不足,目前高校多数由二级学院专业课专职教师或负责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行政人员兼任“双创”教师,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及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落地的支撑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完善,离不开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多方主体的协同与合作。然而目前河南省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在政府倡导下,由高校内部发起的一场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只局限在学校内部众创空间或学生所在学院,未能同外界的其他相关主体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无法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联动,这极大地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推进,以及河南省大学生创新思维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性文件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与促进作用。然而,从河南省部分高校“双创”政策的宣传与学习效果来看,结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高校内部对创新创业政策性文件的宣传与解说工作不到位,多表现为简单的集中讲座,而未能深入各院系结合各专业实际加以引导,同时也未能定期多次地将政策细化解析。二是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政策的敏感性不足,缺乏对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学习的自主性与求知欲,进而难以引导自身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和获取相应的政策支持。这最终导致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在部分高校内部流于形式,未发挥实际应有效用。
一方面,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全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其重要性和高校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近些年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尚未在高校内形成相关文化氛围,对其的推广与认知也需进一步加强与深入。另一方面,高校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分管高校就业、创业的行政人员或辅导员,抑或是二级学院选拔的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缺乏系统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也缺少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致使高校未充分发挥出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应有的作用。
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否则高校“双创”教育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无从谈起。而在其建设发展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材和师资队伍则是最重要的,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
首先,要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专业基础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特色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专创融合”的特色示范课程,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深度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专业任选课3 类课程模块)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鼓励开展跨专业、跨院系、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开设交叉学科与交叉课程,在多学科课程融合中探索新知、寻求新思路,通过联合培养,培育出多元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其次,建立专创融合的教材库和案例集。李大锦[6]在谈及专创融合的课程建设时指出,专创融合是大势所趋,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具体来说,专业教育是整个高校教育的主体,处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同时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与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专业教育的补充、拓展与深化,能够促使专业教育紧跟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产业发展的前沿。这就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材的编撰上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深入融合,做好做足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基础建设工作。同时还要在日常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优秀教学案例的积累,形成成熟、完善的具有专业特色并兼具创新创业元素的案例集。
最后,完善基于教师发展的“双创”师资队伍。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离不开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做支撑。对此,高校应本着兼容并蓄、开放共享的态度,从高校内外利用多种途径、多方资源,引荐、吸收、选拔、发展、培育自己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从校内选拔、培育具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作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校内理论导师;另一方面,可从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聘请创新创业实战经验丰富的校外实践导师,从而建立起一支集理论和实践经验于一身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发挥主体优势。简言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为大学生系统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地开展创新活动与创业实践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撑。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推进,需要多方主体通力合作,资源互通、信息互动,共同打造一个多方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对此,应建设政府政策引导、高校教育培养、行业协会前沿指导、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等多方主体协同的育人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与联动;同时,还应成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投资和孵化器服务联盟,进行“双创”课程开发,举办创新创业赛事,有效拓宽协同育人路径,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河南省各高校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与引导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萌发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催化剂”。要在高校内部做到创新创业政策的内化与吸收,需要高校各级行政单位和高校大学生的双重努力与实践。一方面,作为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者与宣传者,高校各级行政单位务必要深刻认识到“双创”系列政策对于高校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各级行政单位的组织宣传能力,由学校层面牵头,各二级学院主要落实,真正将“双创”政策的解读落实到学院日常管理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系统地、全方位地了解、认识到“双创”具体政策。另一方面,作为创新创业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与践行者,高校大学生更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研读“双创”政策,把握政策核心要义,用于指导“双创”实践活动,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创业能力。
校园文化是高校“双创”教育理念推广和“双创”教育改革的沃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此,鼓励河南省各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创”校园文化活动,如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竞赛,成立创新创业特色社团,组织各类具有创新创业主题元素的文化宣传活动,邀请企业创新创业名师等校外优秀“双创”导师举办创新创业主题讲座、企业沙龙等,极大地提高广大师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热情。此外,还可将创新创业精神同高校办学理念相结合,将自强不息的精神、敢闯敢拼的胆略、兼容并蓄的心态和报效桑梓的价值取向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中,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创新素养和创业理念,切实培育高校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综上所述,基于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当前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激发高校创新活力与创新热情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高校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创业理论培养与“双创”实践训练并重,在政府政策引导、行业协会前沿指导、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等多方举措下,实现政府、高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主体间资源的联动与共享,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产业化,进而培养出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打开新思路,提高其能力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