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时 徐 嘉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近年来,围绕着城市建设与青年工作的有机结合日益受到重视,以青年为切入点,关注青年心声,营造发展环境,转换建设思路,破解困扰青年发展的难题。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青年人才的集聚与回归是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时代的弄潮儿,青年带动城市建设,青年激发城市活力,青年与城市间的有序、良性、和谐、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开展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要注重在推动制度集成创新与青年实际成长现状有机衔接中彰显自身的政策价值,把青年人才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基础优势,使青年真正成为城市创新的新生力量与突击队。同时,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打造是落实新时代城市发展战略的创新举措与突破口,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国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归纳,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新时代青年发展的特征进行总结,针对全国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推进情况进行总览,从而得出科学性、客观性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发展的背景与意义的判断,以期对未来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相关实践提供一些思路。
继2017年国务院下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针对青年工作提出了崭新要求后,2022年4月,中央几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1](以下简称《意见》),更是针对全国城市,特别是已经入选试点的45个不同规模与级别的城市,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政策发展方向与实施方案等。《意见》指出:“青年发展型城市是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更好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优化,青年创新创造活力与城市创新创造活力相互激荡、青年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方式。”[2]
全国各地根据《意见》指示,快速开展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彰显青年本色,突出城市特色,为青年工作与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新的实践道路。
一是城市发展应满足青年物质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满足生存的物质需求。要解决青年的就业创业与收入问题,让青年通过努力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充足的就业机会,有合理的薪资待遇,有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避免出现“躺平”与“啃老”。另一方面,满足生活的服务需求。要解决青年的公共服务需求,主要包括公共文化、公共运动休闲、医疗、教育、婚姻、生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青年日常生活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公共服务。这是青年在城市长期稳定生活的基础。
二是城市发展应满足青年的心理需求。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一部分青年呈现出对身份认同、城市荣誉感、个人归属感的困惑与向往。特别对于城市新一代移民来说,外来青年人口安家落户后,身在异乡,独居少友,社交狭窄,加之近年来异地过年,回乡团聚次数减少,青年在外的游离感骤增,对城市融入的需求,对家庭幸福感的需求,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心理需求明显上升。而另一部分青年则呈现出完全相反的心理,他们受到社会的重视,受二次元文化影响,出现“躺平”“宅家”的倾向,反内耗,反社交,以兴趣爱好为核心展开垂直圈层社交,以个人感受与个人爱好为生活重心与消费核心,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不太在意他人看法和公共感受,边界感较强,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自我愉悦的基础上大胆消费,以饲养宠物和其他兴趣爱好为追求和理念。
三是城市发展应满足青年的社交需求。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技术极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交流传递无比迅速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信息便捷且宽广,自由度更高,观念更开放,思想更包容。物质与文化的极大丰富造就了当代青年日趋多元化与丰富化的社交需求。他们对潮玩、娱乐、休闲、二次元、户外运动、短视频、Live house、徒步游玩等多元化的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元素充满了热情,对城市在此方面的包容性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城市规划理念起源于西方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的“儿童友好型城市(Child Friendly Cities,CFC)”逐渐演变而来,从针对儿童的关爱逐渐过渡到儿童和青年,再逐步演化到针对青年的关注与保障。目前,全球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与融合化的趋势,名称也根据城市的特质与方向侧重各不相同。有针对大学生友好型的城市,有针对青年创新创业友好型城市,也有针对群体蓬勃发展的青春或年轻城市,这些均可以归类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国外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起步较早,也得到相应的政府层面的重视,因此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政策规划都较为成熟。其中,大洋洲的青年发展相关政策最为全面,数量超过90%,几乎超过六成的国家或地区,都已经出台或正在规划有关于青年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与规划建议。比较有代表性的,欧洲以英国和俄罗斯为代表,前者政府把13-19岁的青年群体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策划出台了《青年政策白皮书》(Positive for Youth);后者则针对青年规划、青年项目、青年政策建立专业执行部门,即俄罗斯联邦青年事务管理局,可见其对青年工作的重视[3],还出台了专项纲要,制定五年计划,助力青年发展。美洲则以美国为代表,政府针对个人身心发展、青年群体保护、社会就业、公共犯罪预防等方面,撰写了《青年道路——联邦青年发展战略草案》(Pathways forYouth: Draft Strategic Plan for Federal Collaboration)[4]。亚洲较早开展青年政策部署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就修订了《青少年白书》,针对青少年工作进行细致规划。联合国在全世界范围发表青年相关的文件,以在20世纪90年代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最具有代表性[5],其提出十大青年问题的发展领域,全方位涵盖了青年亟待解决与关注的各种社会生活与个人状况,并在之后的十年中根据世界高新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充完善新的覆盖领域。在联合国的指导下,欧洲青年论坛、美国经济研究所等陆续开展青年发展相关指标的设计与评测,为全球各国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指标体系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学术层面。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相关研究目前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系统性的文献综述体系,只能围绕青年相关领域研究进行学科延展,因研究领域较新,其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仍有待充实与完善。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围绕青年学说不断地开展学术探讨与学科争论。加快青年研究领域的纵深探讨与中国特色的青年研究的学科构建,一直是学术层面的长期问题。围绕青年发展型城市,石国亮(2008)等学者就青年的社会作用及社会赋予的地位权利进行系统阐释[6];邓海建(2016)[7]、侯文涛(2021)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以城市住房为核心,安全医疗环保等各个方面都是提升青年在城市安全感的重要元素[8];朱峰(2018)针对新一线城市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过程中青年福祉和青年亟需关注的各种诉求与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相关性进行归纳总结[9],还提出应在关注社会需求的同时更注重青年的特殊需求,把青年感受与青年的个性发展放在重要地位;陈光金(2020)[10]、任泽平、白学松(2021)[11]、刘一秀、马婷婷(2021)、聂伟、蔡培鹏(2021)等分别从双创就业、婚姻恋爱、社交需求、子女教育、青年服务等多个角度探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青年归属感与幸福感获得感提升的途径与措施[12];胡小武(2022)针对青年时期的关键作用及建设好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着力点进行系统分析[13];郑德高(2022)提出城市与青年协同发展的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现状的思考;汪永涛(2022)策划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系列研究专题,既包含理论的阐述、指标体系的搭建,也包含全国城市发展的总览与个案分析,还针对特色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与因素进行分析[14];李雯靓(2022)则根据具体案例,从省级层面阐述青年发展型城市系统建设的难点与解决路径方案[15]。
二是指标层面。国内有学者针对青年发展型城市与智慧城市相结合进行评价框架研究。徐振强、李有增、董振国等(2020)从决策咨询、知识集成、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系设计,使用大数据方法,运用相关指标评估,加强移动App的数据抓取,分析青年在城市生存社交工作学习等规律,评估城市环境与青年情绪表达的关系,加强评价平台建设。[16]国内在青年发展型城市指标研究方面,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体构架指标体系,基本参考联合国推行的十大青年问题的发展领域及后来增加的五大涵盖方面,结合国情,覆盖从家庭环境、文化教育、身心健康、社会融入、创业就业、治安犯罪、人口特质、文化传承、公共服务、权益保护、思想道德等方面。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青年工作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对新的历史阶段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新的具体的展望和要求。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需要青年一代中坚力量不断发挥自身最大能量。因此,在这个关键历史时期,加快青年群体的工作力度,提升城市建设水平,让城市建设最大限度激发青年活力,启发青年奋斗动力,开启青年事业战斗力,让青年一代有良好的环境可以施展抱负,建设家园,参与社会服务,不但有利于青年成长,而且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复兴发展。应加快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保护好青年权益,为青年搭建好发展平台,激励青年重塑理性信念,坚定奋斗目标,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为实现强国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发光发热。因此,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应是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规划及民族未来与国家兴衰的战略性问题。
一是低欲望与慢节奏生活方式在青年中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主动选择低欲望的生活,选择减缓奋斗步伐,过上都市慢生活。一部分青年具有丰厚的经济基础,同日本很多“蛰居族”是中产阶级一样,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者、贫困者、走投无路群体,他们有相对足够满足生活的资产。他们或是继承家产,或是曾经作为奋斗一族积攒了财富,或是“拆二代”,等等。他们没有生活压力,降低生活欲望,主动选择慢生活的节奏,在努力工作与舒适生活关联性不太强的情况下,选择多元化的较为躺平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轻松度日。
二是多元化社会突破传统观念。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具有极大的开放度和包容性的多元化社会风气。特别是当今的青年一代,他们接触互联网较早,有更多观察了解世界外部的机会,接触到更多新鲜理念和观点,因此受到传统教育思维影响更弱,成长得更有个性,行事作风更加突破思维、更活跃。因此,他们对东亚社会传统的升学、就业、成家、养子的人生成长模式不以为然,对于把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持有不同的理解,同样对于在职场和事业中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躺平,还是享受,或是啃老,在一些青年群体眼中,也不过是跟传统价值选择等同的不同生活方式而已,不具有特别的贬义色彩,是其可以无所顾忌选择的生活方式之一。
三是部分青年的避世态度显现。他们面对社会经济生活压力,选择了一种“避世”作为,主动或被动地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追求的是自由自在与快乐安逸。这是一种自我的放逐与停滞,与传统的竞争奋斗的生活理念背道而驰。不止在一、二线城市,甚至三、四线城市,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都选择成为城市“蹲族”,有的是因失业,有的是备战考研考证等职业技能证书,有的在一年里进行短暂的不稳定的就业,赚够短期生活费就回家躺着。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从小就是接受“鸡娃”教育成功杀出的,走上社会后发现在无尽的“内卷”过程中奋斗无意义,因此过上了躺平的生活。当代青年人在出校园进社会这个身份与价值转换的关键节点,开始独立承担责任与义务,一方面,积极向往未来生活急于展现个人魅力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尚未实现社会身份转变和自我价值认同。因此,在大环境下,青年人在学业、事业、生活遭受挫折后容易对生活丧失兴趣,消极度日。“躺平族”不能以简单的对错来衡量与评价,而要探寻其形成的经济背景、发展的社会环境等外生因素,同样也要关注群体内的心理状态等内生因素,更要拓展到群体的需要层次,包括升学成本、就业机会、职业发展空间、社会观念、自我价值实现、生存生活压力等多个方面。
新时代青年的社会困境与心理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在新媒体盛行的各种网络平台上出现的关于当下中国多元化社会生存状况流行名词中,“996”“内卷”“摸鱼”“柠檬精”“后浪”“打工人”“躺平族”等特定词语日益流行。这些特定词语都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关注点与社会群体的状况与诉求。新时代青年这些日益加深的群体困境,急需通过系统的政策体系与城市规划建设来改变现状,如放任下去,将带来潜移默化的诸多危害。
一是会造成经济日渐低迷,社会缺乏活力。从日本及欧美地区的一些已经发生的情况来看,青年群体缺乏斗志,如若任其发展,将带来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欲望”上面,继而形成整个社会的低消费、低创造、低创新、低就业与经济低迷。躺平的生活方式需要的生活空间极小,物质生活极简,社会关系淡化。没有欲望就没有创造的动力,最终形成“丧文化”,整个经济社会将缺乏活力。
二是会造成社交持续封闭,影响婚姻生育。一部分青年群体因为躺平的关系,其圈地自娱自乐的后果就是远离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减少,出现越来越多的“御宅族”和单身贵族,“一猫一狗一天地”,二次元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就是生活的大多数组成部分。长此以往,他们从被动放弃社交变成主动放弃社交,形成社交恐惧症,其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意愿越来越低。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这不是健康的发展方向。
三是会造成群体失去奋斗目标,社会丧失创造力。一部分“躺平族”无心奋斗,碌碌无为,没有责任心也没有创造力。长此以往,对个人职业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行业更新换代、社会的不断前行,都起不到推动作用。只有不断奋斗与创造的社会,才是生机勃勃、有发展潜力的社会,才能反过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互联互生双向补给的。
四是经济转型震荡带来的职业压力,会使青年陷入情绪危机。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持续影响,相当多的城市面临产业升级转型发展,诸多的传统行业面临提质增效、优化发展、加速创新、加快成果转化。一方面,是由于近几年的虚拟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房地产业的急剧扩张;另一方面,是由于近两年提倡绿色环保、加速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培育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严峻,造成了相当多行业的激烈竞争,压缩了部分行业、企业的发展空间,使很多行业企业被迫转型,形成了严重的“内卷”。在这种形势下,部分青年群体因工作失败,对就业产生挫折感,信心遭受打击,不敢再面对就业。部分中青年群体面对企业“996”的激烈压迫,感觉身心深陷压力无法自拔,而出现逃避离开,选择放逐自我,进行休养生息,有的甚至对就业出现了严重的失望与抵触情绪。还有一部分“躺平族”虽然在岗在编,但因对职业发展丧失信心与兴趣而失去斗志、浑浑噩噩,消极怠工地躺平每一天,等待退休。
在此背景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迫在眉睫,青年工作亟需稳步有效推进,加快青年关爱,加深对青年的理解与认同,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真正通过政策体系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把青年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清楚,最大限度地提供解决方案,给青年减负、减压,不让青年负重前行。只有做好青年的基础工作,让每一个青年都恢复活力,整个社会才能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社会才能激发活力,城市才能焕然一新。
青年群体的发展关乎国家前途与社会发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不仅是青年工作的新突破[17],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青年群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对于各地青年工作的新方法、新实践、新举措,都有着重要实施价值与意义。
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根本是城市建设与发展。应通过满足青年诉求,打造更贴近青年需求的城市环境,通过加强城市规划来提升承载力,从规划设计、产业布局、社会服务、政策扶持、文化挖掘、生态建设等一系列的城市水准的提升,从而打造高质量城市建设,完成城市转型升级。
青年发展型城市对青年人口流动带来正向影响。针对现阶段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产生重大变革,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口的集聚,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旨在增强青年人口吸引力,新一线城市通过城市建设来进行人才吸引,通过激发城市活力来带动青年安家落户,汇集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城市建设与经济转型升级,为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提供智力保障与人才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着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及青年相关问题的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的重视。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四最精神”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青年”,再到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做出系列的重要指示中都可以看出,应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抓实十大青年政策。[18]如今,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家针对青年发展首次形成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青年工作与青年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
随着国家青年发展规划的提出,各省市陆续建立了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2010年,青年志愿者通过联合发布《海宝宣言》在国内率先提出“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发展议题与建设倡议。2016年,南通市率先针对吸引高层次人才提出了“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目标;2017年,深圳凭借自身优势,提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理念,针对城市建设为青年发展提供软环境与硬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凝聚青年为城市建功立业。
2017—2018年,全国新一线城市中南京策划出台“宁聚计划”、武汉针对人才引进落实“留汉九条”、成都推出关爱青年发展的“蓉漂计划”、长沙围绕“人才新政22条”进行政策实践。各地均密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青年相关政策,展开“抢人大战”,2018—2019年,浙江省通过“八项工程”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的建议,团中央确定以上海徐汇区为代表的诸多市县区作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试点。2020年,成都以2022年举办的世界大运会为契机,提出《青年友好城市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动工作方案》[19],安徽六安市、粤港澳大湾区、西安等诸多新一线城市或地区都加入到青年发展城市的建设中来;同年,贵州跟随浙江省步伐,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2021年,山东省还出台了省级指标评价体系。
2022年,团中央选定45个城市、99个区县作为试点,涵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全面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20]国家出台的宏观战略与地方指导性方案,为全国各试点建设指明了方向。
城市发展的希望在人才,人才培养的源泉来自于青年。如今,全国各大城市聚拢人才,打造城市品牌,完善城市宜商宜居环境,其核心就是引流聚资、汇智凝才。只有吸引到更多的人口,挽留住更多的人才,形成更加合理的人口结构,拥有更加完善的人才梯队与智力培养基数,才能带动一个城市、周边县市,乃至城市群、都市圈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青年工作是重中之重。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示,要根据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形势新规律,细致有效地做好青年工作,这对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青年工作提出了总体目标与发展要求。2022年,中央几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更是针对全国各城市,特别是已经入选试点的45个不同规模与级别的城市提出了具体的新要求、政策发展方向与实施方案。青年发展工作,在国家级层面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上升到更加万众瞩目的战略地位,也是融会贯通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
青年发展型城市,是当今城市建设与青年工作相结合的新探索,是具有规划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城市建设工程;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也具有青年工作合理有序发展的要求,应通过把二者融会贯通来打造兼具功能的新型城市。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政策的系统设计、平台的搭载建设、城市规划的总体覆盖、文化内涵的挖掘塑造、公共服务的合理构建的根本都是让青年在城市生活更具有舒适感,让青年发展更具有希望,让青年的创新创业更具有便捷氛围,让青年在城市获得归属,有奔头,有热情,有参与城市建设的意愿,有为公共服务的思想意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领会党中央对青年工作的大政方针与要求,坚持以青年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打造真正能引领青年发展、与青年形成良好有效互动、服务青年、带动青年投身城市建设的行之有效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