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宾,郭志勇,于京令
(1.许昌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与研究中心,河南 许昌 461000;2.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陶瓷制品有害物质分析与评估),河南 许昌 461000)
陶瓷在我国传承久远,种类繁多,官窑、钧窑、汝窑、青花、粉彩、玲珑、紫砂、黑瓷等名窑名瓷曾盛行于世[1]。2005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出台后,陶瓷相关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也陆续发布,至2022年底,已有12个省市发布20个陶瓷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地标陶瓷大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很大比例被用作餐饮具等,陶瓷制品使用过程中可能迁移出的各种元素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要求,陶瓷产品使用的主要坯料、釉料均为辖区内的天然矿土原材料,成分复杂,元素含量难以定量,各个标准中对于原料处理工艺的规定主要以去除杂质为主,如除铁杂质等,对可能引入的微量元素杂质缺少处理,还有一些地标陶瓷由于独特的釉面工艺,会专门使用或加入天然矿物或氧化物作为颜料,这也会导致陶瓷中引入微量元素砷、镉、铬、镍、铅、锑、锌、铜、锰等[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及近年来的研究,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锌、铜、铬、锰、镍等,这些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但含量过高会带来危害。对人体健康明显有害的主要是一些毒性很强的元素,如镉、铅、砷、锑等[3]。
本文研究了20种地理标志产品陶瓷,检测其中9种微量元素砷、镉、铬、镍、铅、锑、锌、铜、锰迁移量情况,为地理标志产品陶瓷质量提升和标准修订提出参考意见。
本试验检测了20种地理标志陶瓷的240件陶瓷制品(编号见表1),均为碗、盘、杯等日用陶瓷典型器型,满足样品处理及迁移条件要求。
表1 地理标志产品编号Tab.1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numbers
迁移前处理采用GB 31604.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4]和GB 5009.15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预处理方法通则》[5]的规定。
本试验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参照GB 31604.4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砷、镉、铬、铅的测定和砷、镉、铬、镍、铅、锑、锌迁移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的仪器条件[6],其中各元素迁移量测试用标准溶液系列浓度为0μg/L、5.00μg/L、10.0μg/L、50.0μg/L、100μg/L、200μg/L,铜的分析谱线波长为324.754nm,锰的分析谱线波长为257.610nm,砷、镉、铬、镍、铅、锑、锌的分析波长与标准一致。
各元素迁移量仪器检出限满足GB 31604.49-2016要求,铜、锰迁移量仪器检出限定为<0.1(μg/L),铜、锰由于没有相关检测标准,方法的检出限为实验室设计检测方法下所测得的检出限,检出限的计算为GB/T 27417-2017《合格评定 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中的3×标准偏差/斜率[7]。
陶瓷相关标准缺少对微量元素限量要求,迁移模拟物接近饮用水,因此本次检测结果限量评定参考了GB 5749-20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标准对饮用水中砷、镉、铬、镍、铅、锑、锌、铜、锰等元素毒理性限量有明确要求[8]。
根据陶瓷表面是否有釉,本次检测结果分为两类统计,即有釉瓷(陶)器和无釉陶器。
有釉瓷(陶)器瓷釉层结构基本属于釉层覆盖坯体的情况,因施釉工艺不同,釉层厚度不一,普遍在0.1~2mm之间,陶瓷釉层属于典型的玻璃相结构,将坯体严密包裹,迁移模拟物接触不到坯体,因此迁移量试验迁移出的各种元素主要来自釉层。
无釉陶器表面是对坯体直接进行打磨烧制成型,因此迁移量试验迁移出的各种元素主要来自坯体成分。
检测结果(表2)显示,砷、镉、铬、镍、锑迁移量在17种有釉瓷(陶)瓷中均未检出;铅、铜、锰迁移量在17种有釉瓷(陶)瓷中多数均检出,含量远低于GB 5749-2022限量值;锌在大多数瓷种中有较高含量,且部分陶瓷如德化白瓷中检出值超过了GB 5749-2022规定值。
表2 有釉瓷(陶)器微量元素迁移量(μg/L)Tab.2 Mig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glazed porcelain(pottery) (μg/L)
检测结果(表3)显示,镉、铬、锑、铅迁移量在3种无釉陶器中均未检出;砷、镍、锌、铜、锰迁移量在3种无釉陶器中有检出,砷迁移量在建水紫陶、坭兴陶中检出,含量远低于GB 5749-2022限量值,镍迁移量在喀左紫砂中检出,含量远低于GB 5749-2022限量值,锌迁移量在3种地理标志产品陶瓷中检出,含量远低于GB 5749-2022限量值,铜迁移量在建水紫陶检出,含量远低于GB 5749-2022限量值,锰迁移量在3种地理标志产品陶瓷中检出,含量远低于GB 5749-2022限量值。
表3 无釉陶器微量元素迁移量(μg/L)Tab.3 Migr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unglazed pottery(μg/L)
在有釉瓷(陶)器中,砷、镉、铬、镍、锑迁移量在17种有釉瓷(陶)瓷中均未检出,铅、锌、铜、锰迁移量在17种有釉瓷(陶)瓷中多数瓷种检出,主要是因为铅、锌、铜、锰涉及的釉料原料如铅、氧化锌、氧化铜、二氧化锰等多有添加。这些添加物在陶瓷釉料制备阶段就加入原料中,对釉面形成各有作用。铅的加入可降低釉料熔融温度,使釉面光泽致密[9];氧化锌主要作为助溶剂和增白剂;釉料中加入氧化铜、二氧化锰可作为着色剂,产生特定的釉面色彩[10]。
无釉陶器表面是对坯体直接进行打磨烧制成型。砷在建水紫陶、坭兴陶中检出,推断来自其使用的五色泥、白泥、紫泥等天然陶土,镍在喀左紫砂中检出,来源是其使用的紫砂泥,锌、锰在3种地理标志产品陶瓷中检出,来自坯料中加入的氧化锌、氧化锰,其被用作助溶剂和调色剂[11]。
本研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砷、镉、铬、镍、铅、锑、锌、铜、锰等9种元素在20种地理标志产品陶瓷种元素迁移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镉、铬、锑在20种地理标志产品陶瓷中均未检出;铅、锌、铜、锰在较多陶瓷种类中检出,其中锌在德化白瓷中尤为突出,砷、镍在无釉陶器中检出。
有釉瓷(陶)瓷中多数瓷种检出的铅、锌、铜、锰多来源于釉料原料中添加的铅矿物、锌矿物、铜矿物、锰矿物或其相应的氧化物原料。
无釉陶器中检出的砷、镍主要来源于使用的陶土,锌、锰来自坯料中加入的锌矿物、锰矿物或其相应的氧化物原料等。
对于相关标准,建议及时进行制修订工作。本研究检测的9种元素迁移量,除铅、镉外,从检验方法标准到限量标准均参考了食品相关标准,现有陶瓷缺少可迁移金属限量规定,不利于全面准确评价产品质量。地理标志产品陶瓷中有相当数量作为日用陶瓷来使用,其生产依据使用的仍为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与日用陶瓷标准技术参数存在一定的参数差异,特别是2022年日用陶瓷新标实施以来,一些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的参数滞后现象更明显,不利于各陶瓷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