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功能的探讨与研究

2023-12-11 07:11:26何俐李蓉
中国传媒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投稿公众

何俐 李蓉

(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计算机应用研究》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0041)

导语

根据数据分析机构 Newzoo 的数据表明,中国2022 年拥有超过 9.5 亿智能手机用户。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微信融合了通信、社交等功能,其中的公众平台功能逐步发展,为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推出提供了契机。[1]

据《2023|B2B 企业微信公众号运营报告》最新数据表明,2022 年微信公众号在B2B 企业营销中,依旧占据重要位置:在企业的所有潜在用户中,公众号粉丝占比超半数的企业数量自2020-2022 逐年增长,从26%到37%,再到57%。[2]这说明微信公众号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一直是至关重要的。

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向特定群体推送文字、图片、语音信息,进行一对多的自媒体活动的特性,颇受传统媒体青睐,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参与媒介融合实践。[3]但由于系统模板等原因,大多数期刊公众号上仅有较少的一些基本功能,主要是提供期刊的阅读、文章的推送等等。同时期刊对于公众号运营的效果也统计得不够,缺乏对推广效率的量化评估。[4]现阶段,我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推广过程中仍有不足,集中体现为平台建设不理想、内容吸引力不足、交互性特点不明显、推广宣传滞后等问题。[5]

在已有作者用户中,公众号提供给作者用户的分享功能构建仍有不足,读者对感兴趣的公众文章可能存在“转发难”的问题。[6]程琴娟等人[7]指出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大多数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功能大同小异,受限于模板及手机屏幕尺寸等诸多因素,用户的整体使用感受还是差强人意。周华清[8]从分析高校教师微信公众号阅读行为的角度出发,对学术期刊微信平台运营进行了思考。王玉君[9]从传统纸媒在微信公众号运用方面的优势、存在问题及运营策略进行了探析。本文以《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将从一些功能细节去探讨期刊公众号如何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用户体验。

1.国内期刊公众号运营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期刊的公众号运营开发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期刊编辑部独立开发运营,二是由期刊网站模板开发者进行相应的微信产品开发。

(a)编辑部独立运营公众号。由于绝大多数编辑部办刊人员数量有限,以及受专业影响等多种因素,独自开发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不多,进而开发出的公众号存在功能单一,形式欠缺,内容更新缓慢等多种问题。

(b)第三方的网站模板开发者运营期刊公众号。目前国内大多数期刊的网站开发公司主要有北京玛格泰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多数期刊网站是这几家公司进行的模板开发。

2.公众号已有功能

《计算机应用研究》微信公众号是由《计算机应用研究》编辑部独立开发运营,最早于2019 年2 月上线。上线以来就具备图1 所示功能,图片来源于期刊公众号手机端屏幕截图。

图1

与其他大多数计算机类学术期刊相似,《计算机应用研究》的微信公众号主要能提供优先出版和正式出版的全文免费阅读及下载。作者、审稿人和编辑等以网站注册数据进行微信公众号的绑定。作者投稿后,能够实现作者稿件状态提醒以及录用后的交互等。绑定后相当于网站一直保持登录状态,后台程序检测到稿件状态变化便会推送相关信息。

国内较多学术期刊采用北京玛格泰克科技有限公司的采编系统,该公司在2019 年8 月12 日发布了公司产品——期刊微信公众号平台。该平台可以为作者提供稿件状态动态变化即时通知,催缴费用通知、催修改稿通知、催清样通知,及退稿通知和录用通知等;为审稿人提供送审邀请通知、催审通知等。目前,有超过500 种期刊在使用该微信服务平台。[10]总的来说,《计算机应用研究》微信公众号目前仅具备大多数学术期刊公众号都具备的基本功能,但自上线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公众号功能一直尚未发生变化,十分有必要探索“新功能”增强用户体验。

3.公众号功能探讨

3.1 功能探讨

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专业性强、学术性强,主要受众群体为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硕博研究生等研究人群。程琴娟,闫琼[7]调查发现高校教师对学科学术动态类、研究方法类、科研经验分享类最感兴趣,说明研究人员阅读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目的是提升科研能力,满足科研工作需求。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完善和内容策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笔者了解,有极少数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办得有声有色,有会议直播、网上商城等,但大多数期刊微信公众号功能还是较为单一,本节主要以《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的公众号为例,探讨需要完善的一些功能,简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3.1.1 开放更多的注册途径和方式

关于用户注册,目前绝大多数期刊的注册仍然仅是在官网手动注册,一般存在注册耗时较长、密码容易遗忘等问题,用户体验较差。随着手机号实名认证、微信和支付宝等平台实名认证的推广,以及手机终端基于人脸识别等性能的提升,亟须探索移动端的快速注册。若开放移动端的公众号快速注册,但移动端数据库以及微信、支付宝等账户和网站数据库之间的融合与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实名认证具有传统网站注册无法实名的优势,更有利于减少“中介”代投等行为的发生,且作者对投稿行为无法抵赖,更有利于净化学术氛围。尤其是同一公司开发的模板期刊网站,如果能够实现“一个网站注册,多个网站可用”不仅能给作者提供便利,也能提高模板网站公司的竞争力。在保证作者信息隐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提供给编辑部看到同一稿件的投稿过程和处理结果,有利于编辑部高效协同处理稿件,更能减少“论文中介”一稿多投。

3.1.2 实现移动端的快速投稿

尝试探索开放更多的网站接口,让作者在手机端就能轻松完成投稿。《计算机应用研究》使用的是北京勤云科技有限公司的系统,该系统的优点是能自动解析文档的内容,投稿快捷。公众号若能够与网站系统进行功能融合,为移动端投稿提供较大便利。先关注公众号后投稿与网站投稿后关注绑定公众号相辅相成,也省去了作者的繁琐操作。由于大多数网站都是基于模板开发,在投稿解析过程中,很可能因为一些小问题导致解析出错,投稿体验并不顺滑,增加解析出错冗余度也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尝试移动端可以未关注即可完成投稿,投稿后自动绑定。

3.1.3 提供更多内容的精准推送

由于计算机学科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同一研究方向下仍有较多细的研究分支,每一位研究者并不是都需要每一期的所有文章,所以有必要探索对作者读者进行“画像”,进行更精确的内容推送。对于作者研究方向进行自动分词以及对读者进行阅读兴趣提取,目前仍是一个技术难点。如果目前还未能利用现有的分词包,可能前期也可以依赖作者读者手动标记关键词的方式来实现。还有文章推送数量对于每个用户的心理接受度也是不一样的,另外由于手机屏幕大小的限制,所以有必要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探寻为不同用户进行最佳的内容推送和数量推送。周冰冰,张丰丰,顾雪竹等[11]提到WCI 排名前 5 的中医学与中药学期刊订阅号和服务号微信平台的原创性文章较多,并且活跃度也较高。这也说明期刊公众号活跃度高,有吸引力的文章会明显增强期刊的传播效果。

据笔者所了解,上述三点功能目前还鲜有期刊公众号实现。

在公众号制作稿件处理流程图和投稿指南,以简洁合适的形式让作者清楚整个流程以及相应的周期。目的是要给作者一个清晰全面地指引,在不同阶段对作者起到必要的提醒,让作者与编辑部之间的配合更高效。并且流程完毕后有闭环提醒,甚至可以让用户对本次投稿及出版进行评价以及给一些意见和建议。由于每篇文章处理流程不一定完全一致,而且网站数据交互状态的后台数据库状态也可能较为复杂,绘制简洁清晰的流程图也存在一定困难。

公众号文章尝试提供语音阅读、讲解等功能。期刊原本刊登的文章由于篇幅及格式等原因,若仅仅是单一实现语音阅读功能,仍难达到较好的用户体验。有必要对文章进行核心内容的提取,或者请作者进行文章核心内容的讲解,进行必要的适合公众号发布的“二次创作”。目前相对容易实现的是对文章进行文字上的要点概括,音/视频讲解等等。武晓耕[12]提出期刊视频号已被一些期刊用于办刊实践,笔者认为期刊公众号若能与视频号进行配合,能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看似简单的视频制作,真正要将学术期刊文章的核心内容做到深入浅出,让广大读者接受或者是提高吸引力还是并不容易的。这就需要编辑部结合自身编辑人员情况,进行中长期的人才布局,或者是期待期刊网站模板开发者取得更多重大的技术创新,进行简易的重点提取或者是模块化内容减轻后端视频制作压力。

扩展审稿人审稿和编辑移动办公功能。目前绝大多数公众号都还只能通过电脑在网站上进行登录进行相关操作,大多数移动端的设备已经能够支持多个App 同时打开的功能,移动端手机语音输入也非常便捷,审稿人填写审稿意见也会较为便利,便于工作效率提升。公众号将网站功能浓缩为精华,确保网站的主要操作在移动端即能实现。

3.2 刊物协作探讨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类学术期刊公众号之间的运营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不同期刊的公众号之间缺乏联动,就像一个个“数据孤岛”,对于同一位作者,常需要关注多个公众号,而且在执行关注时还较为繁琐,比如 :需要自己去寻找公众号二维码,有的期刊甚至在网站主页或者是刊物封面出现多个公众号,可能会降低读者用户的关注热情。很多学校同一作者一般不会在同一期刊发表太多文章,期刊之间并不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有必要探索期刊与期刊的公众号之间进行流量的带动,比如:将同一关键词的不同期刊文章进行共同推送。很多专业的期刊都已经在运营相关领域期刊的集群,在此也希望期刊集群能够针对自身专业领域的特点,各期刊集思广益,真正把服务好作者读者放在第一位。

目前微信公众号对于文章内容的搜索菜单较为单一,甚至可以说是“隐蔽”,可以尝试发布一些热门且公众感兴趣的学科热点文章来吸引更多的科技爱好者,以期增大用户基数。

另外,借助其他高使用频率App 对公众号文章进行推送,甚至可与相关专业相关受众的自媒体进行内容互发,达到公众号的“吸粉”作用,增加用户群体。笔者以上提到的“引流”方法可能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期刊同仁能有这些方面的文章可以发文探讨。丁晓清,贾程秀男,邓齐滨[13]提到需要不断完善公众号的服务,如增加菜单栏、可视化的视频号进行内容互动引流,完善小程序的阅读、付费功能等。

3.3 未知功能的探索

目前绝大多数期刊对于微信公众号的推广方式也非常有限,途径较为单一,往往主要依靠自己官网和杂志封面进行推广,线下的推广方式仍需大力探索。

随着5G的普及以及智能设备运算能力的持续提高,公众号的文章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亟须考虑。尤其是如何对文章内容进行评论或者与文章作者对于核心内容的进行交互仍有必要。有趣的交互形式毫无疑问是能吸引更多用户的,希望学术期刊也都能“严肃活泼”。

对于未知功能的探讨,还可以通过编辑人员多进行市场调研,看看是否其他期刊公众号或者其他行业公众号是否有些亮点功能可以“为我所用”。当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不盲目跟风。总之,在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编辑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也需要具备适应融媒体发展的设计排版能力、内容推广能力、科研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应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结合,充分利用融媒体,切实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14]

结语

对于每个期刊的公众号而言,提高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其实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确保完善了基本功能之后,还要进行后续的长期持续探索。目前也有一些期刊的公众号运营状况较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推送得当,为用户提供了较好的用户体验。但由于期刊与期刊之间专业及受众等差异,也不能盲目照搬和借鉴。并且由于绝大多数编辑部人员有限,原本承担的工作量已经较为繁重,很多期刊公众号的内容更新非常不及时,下一步准备探索的是公众号文章的半自动或自动化程序处理。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内容希望能为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继续为提升用户体验共同努力。当然也希望此文能给期刊模板网站开发公司的研发人员一些启发,在保证作者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给作者带来更多便利,尤其是“一个网站注册,多个网站可用”应该是具备实现条件,并且可以减少重复开发,模板开发公司作为“可信第三方”,编辑部在允许的范围内共享期刊间的重要信息。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投稿公众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要求
电力大数据(2022年1期)2022-05-23 07:30:26
投稿选登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欢迎投稿
公众号5月热榜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