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发展?谈谈主题性雕塑创作的体系构建

2023-12-11 18:23邓柯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2期
关键词:主题性雕塑话语

邓柯

主题性雕塑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是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程进行塑造表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它步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时代唤醒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为主题性雕塑创作注入营养。另一方面汇聚时代精神的雕塑作品以丰富多样的语言、手法、形式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国家的引领下,主题性雕塑创作把文化意识与当代思维并重,逐渐形成自身演变的理论和更新的轨迹,分析话语发展规律,梳理学术发展脉络,完善学科建设,对它的三大体系构建开展前瞻性研究尤为迫切。

主题性雕塑的话语体系拓展

主题性雕塑话语体系构建需要从纵向考察其发展脉络,还要从横向拓展主题性雕塑的语言表达系统。新时代、新主题,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主题,又探索深化社会主义当代文化主题。老一辈的雕塑家们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造型,并在雕塑中進行转化,尤其是在重大的主题性雕塑创作中都有着丰富的体现,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公社万岁》《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作品。这些主题性雕塑记录了时代的精神,也体现出民族的气魄和文化的底蕴。事实上,在现当代雕塑的创作实践的话语体系中,从传统面向当代的探析与表达从不曾停歇。无论是从传统雕塑造型中转化的本体语言,还是各具特色的材料语言,都推动着当代雕塑传统转化方面的多元发展。

在泥性中挖掘,在架构、塑造与表现中浸润出东方的意象之美,在器物器型中探究,在比例与尺度中追求抽象的精神语言所散发出的神秘与优秀品德,在回溯民族文化根性的方法中,在用工匠精神实验每一种工艺之中,始终都有一种文化自觉贯穿雕塑的创作实践。此外,我们也反复讨论现实主义雕塑语言的开放性,那些雕塑史中辉煌的创作成果体现了现实主义雕塑的真实、质朴、鲜活、刚劲。然而,现实主义要体现在对于雕塑精神向度的挖掘,而非平铺直叙,就要求叙事的多样性表达,把主题的“骨骼与血肉” 融入现实,它的着眼点是观照生活,体察人性,诠释情感,同时挖掘我们生命里生长的一种能量,那就是东方文化艺术的基因。

拓展主题性雕塑的话语体系,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我们仍需要以民族传统为基点,续写中国雕塑传承发展的上下文关系,从言说与表达上拓新,将创作中的文化诉求与新时代的文化语境结合起来,建设话语公共化、增进话语交流和传播。

学科体系中关于主题性雕塑创作的课群设置

健全的学科体系对主题性雕塑的实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传承,一方面是对传统、民族、民间的优秀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是基于学科架构的学院血脉的传承,宏大叙事的雕塑更需要师承引领,传承血脉精神,发挥团队凝聚。学习前辈雕塑家们积淀的创作经验,磨砺深厚的造型基本功。要从平时锤炼开始,扎实的造型功夫之下才能有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发展。从造型训练、构图练习、研习传统、材质拓展到命题实践,或是工程实战,课程相继衔接促进课群的体系形成。主题性雕塑课群设置要重视泥塑基础课程的相互关系,把方法传授和规律探索贯穿于学科体系之中,开发基础课群多因素训练与主题创作的衔接,如泥塑基础、材料基础、构成基础与主题创作的多重链接。建立学科理念,深化主题挖掘,引导价值构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将传统研习与造型转化链接主题创作,构建具有东方美学和新时代精神的主题性创作语言。在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课群的经纬融合既为打造学科体系特色创造多种可能,又促进主题性雕塑话语体系的多维拓展,育人才,推作品,形成学术高地。

主题性雕塑学术体系梳理与成果转化

近些年来,我国雕塑家们自觉地把个人的生命和情感融入具有历史意识、文化视野和人民情怀的宏大叙事,形成了不少大型的主题雕塑,国家级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也推出了许多呈现新时代追求的作品,彰显出主题性雕塑创作强大的精神内核,成为重要文化现象。学界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讨论雕塑实践项目,开展学术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梳理创作规律性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探索多样性表达,努力架构起具有当代视野的个人创作语言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雕塑叙事。经典的作品研究要活化,创新的探索要活态,主题性美术创作彰显中国气魄,要深挖中华民族的传统,从主题分析到构图取势,从结构建立到塑造语言,都要深入剖析。同时,新时代的主题性雕塑创作要突破模式化的语言,要就材质、技巧、时代命题去深入挖掘其精神属性。对基于新时代以来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讨进行学术体系的梳理,对于相关学术命题、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阐释,形成新时代主题雕塑创作学术评价体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才会衍生出一些更加具体的前瞻性研究。

另外,主题性雕塑的成果转换在创作、研究和传播上要与公共性紧密联系,无论是历史人文主题、红色文化主题、新时代主题都鲜活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样态,让它走向人民,呼唤民族记忆,铸造时代精神,这要求这些本就来自真实生活的主题性雕塑真正走进观者的生活,雕塑在文化和旅游结合的生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激活各区域板块传统文脉、带动历史人文空间、致敬革命丰碑,主题性雕塑可以以生活空间为展场,以城市为美术馆,吸收、传递、输送文化资源,打造城市历史人文记忆,使主题性雕塑走向人民生活,服务社会。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主题性雕塑创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是传承发展中纵向的古今对话,又是全方位的整体之思,需要多方的努力,体系构建是随着实践的前行而走在路上的,这是新时代主题性雕塑创新发展的历程。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

猜你喜欢
主题性雕塑话语
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刍议
巨型雕塑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从报道全国两会思考主题性报道要有“高度”和“热度”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