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鼓楼第五中心小学 王 晶
音乐课堂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并非仅是在教学中使用了希沃、抢答器、电子书包等智慧教学设备,也不是需要教师作为一名技术人员随时待命,确保系统顺畅的课堂。怎样才能做到两者的深度融合,使学生有效学习,如何让信息技术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这是近年来音乐信息化赛课实战的经验所在。在探索音乐学科信息化教学的道路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在智慧教室环境下,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师中心”到“以生为本”的课堂构建。本文通过赛课实战和空中课堂案例,梳理音乐学科智慧课堂的理念模式,探索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教师中心”到“以生为本”,再由项目式专题系列课堂的课堂形态模式转变,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新时代教师。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木瓜恰恰恰》是一节“老课”,笔者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挖掘“老课”教材深度,带给学生更丰富的体验,呈现“老课新上”。笔者做了以下两方面的探索:一是舞蹈如何同部编音乐教材有机融合,让音乐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课程,让小学舞蹈从传统社团课程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舞蹈课程。这是新版艺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导向;二是转变传统音乐舞蹈课堂的教学方式,运用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高音乐课堂深度。学生在分享互学、实践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创编中主动研究学习,成为课堂主体。教师角色发生转变,课堂评价也趋于多元化发展。
(一)通过信息化教学“336”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翻转。具体而言,课前预习,先学后教。学生在资源平台进行课前预习,上传预习小日记,并在开放性任务中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梳理预习知识点,形成自己的音乐预习报告。教师则可以随时在平台上对学生的预习日记进行评价,形成分享报告;数据分析,教学决策。在题包任务中,教师通过数据统计,了解学生的易错点和兴趣点,从而拟定课堂教学重点。在平台中,学生还可以通过题目解析进行自主纠错。
(二)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思考。具体而言,学生互学,教师引导。在课堂教学中,简单的音乐知识通过课前微课和学生老师的分享示范,促进所有学生从中观察思考,快速掌握音乐和舞蹈相关的要素特点;实践体验,对比探究。通过不同角度的屏幕投放,带领学生实践体验难度较高的节奏和舞步律动,解决镜面传统教学形式不足和教室的局限。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全方位看到自己舞步和节奏律动并随时调整;手机投屏,自主纠错。教师现场拍摄学生的律动,并投屏回放和定格。学生则通过观察回放视频、对比教师示范,自主发现和互相纠错,提高对音乐表现的感知和肢体律动的准确度。
(三)通过体感游戏数据进行评价和纠错,实现玩中学;在虚拟场景的影视媒体教育应用中,培养学生合作创编的高阶思维。具体而言,体感pk 赛,玩中学。学生能在体感游戏中体验丰富多彩的恰恰音乐舞蹈,热度升级,体验增强。教师可以通过后台识别,进行评价数据的分数排行;虚拟穿越,合作创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随机组合小队,合作创编表现音乐形式,虚拟穿越,化身印度尼西亚水果商人,融入情境,在虚拟场景的影视媒体教育应用中感受音乐舞蹈文化。小组学生则需在限定时间内讨论合作,分工配合,运用舞蹈要素变化表现音乐。最后进行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引导、进行现场交流评价,通过现场答题器投票的方式评选最佳小组。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在体感拓展中意犹未尽,引发了课后深入学习的动力,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文件精神,教育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智慧教室、以学定教、生成性课堂、教育信息化2.0……“未来已来”,我们必须加速转变。笔者结合学校音乐校本课程,以项目式专题系列课堂和省教育资源平台网络学习空间及其他平台,打造音乐空中课堂。
(一)探索项目式主题系列课程新理念
笔者以“亲子拉丁舞”为项目式主题,以五节系列课堂连续播出的方式,结合居家亲子共舞的家庭教育新形式,融合传统和时尚配以拉丁风福州语歌曲,带给学生新的视听感受。亲子拉丁舞线上课堂播出后,点播量剧增,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和喜爱,还吸引了其他学校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关注。
(二)云共舞,云点评
在每一节课后,笔者通过省平台的学习空间开启学生“云共舞”“云点评”反馈形式,用心收集每一讲的课后反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线上指导和讲评。学生则可以在平台上看到同学之间的展示,进行评论点赞,加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三)生成性资源的循环应用
每一节课后反馈的“云共舞”资源成为下一节课的开端,在课上回顾上一节课的生成性资源,梳理重难点,为本节课教学做铺垫。学生在空中课堂中,不仅可以观摩老师的展示,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让课堂更有趣、更互动。
(四)双师课堂的多学科融合
笔者结合传统音乐文化福州地域特色,推出非遗艺术空中课堂——福州语歌曲《伞面上的福州》。如何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兴趣,突破传统音乐文化的地域特色,一直是传统音乐文化课堂教学的难点。
笔者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多艺术学科融合。本课将音乐和教育戏剧、美术等艺术学科相融合,课堂场景结合美术油纸伞实物布置,歌曲教学结合戏剧表演和音乐舞蹈,呈现学科融合的新线上课堂,同时通过双师互动、戏剧教育等方式活化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讲述式课堂,和福州语歌曲传承人赖董芳老师同步教学。传承人作为非遗音乐的传授者,课中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把原汁原味的非遗音乐带给学生。笔者和学生同为学习者,交流学习体会和小妙招,提高了课堂的专业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在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的音乐课《法国号》教学时,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常见的演唱测评软件和省平台网络空间,进行自主聆听预唱歌曲,学习预习微课,初步了解基础的音准和节奏;课中,学生通过演唱测评软件的数据评价找到歌曲演唱的重难点,在探究对比中找到解决方案,恰当运用弹性和连贯的不同声音更好地表现音乐,从而提升歌曲演唱的水平。然后,学生通过智慧教室互动设备,深入研究改编四三拍节奏,并围绕自制乐器创编歌词,并以小组合作形式表现歌曲,运用演唱软件拍摄个性化音乐MV,最后上传到省空间平台;课后在省平台空间进行自评互评,继续探究如何进行小组创编。在探究音乐课堂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为实现有效的音乐教学,教师需做以下思考。
(一)信息化手段如何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1)课前自主预习,构建翻转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借助唱吧平台和省资源平台预习歌曲,提前掌握基本的音准和节奏,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通过课前数据了解学生预习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2)课中预习分享,发现问题。观看学生在资源平台、网络空间等预习情况和题包数据,发现难点,并通过现场唱吧进行检测,运用大数据的单句评分找难点细节。
(3)掌握演唱技巧。学生思考并提出初步解决要点,聆听观看《法国号》演奏视频,对比思考难点乐句的声音运用;在交互式白板画图形谱,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试唱的方式检验合理性,并通过对比自己的观点和唱吧平台演唱实例选择最佳方案,巧妙运用弹性和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选择恰当的图形谱表现歌曲的最后一个乐句,探究唱吧平台实例的问题,自主发现演唱中呼吸的运用;运用答题器对预习难题进行二次作答,检测学习情况。
(4)节奏改编,拓展运用。运用交互式平板,小组合作改编四三拍节奏,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中提高对知识点的运用。
(5)总结提升。小组合作改编歌词,创编表演,拍摄音乐MV。小组长介绍各小组的自制乐器。同时,围绕自制乐器声音特点,各小组分工协作,根据组员优势,运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小组成员可以运用平板和唱吧平台录制本小组音乐MV。
(6)课后学习。教师和学生在课后通过平台观看各小组创意视频,进行在线的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为下一课时教学做准备。
(二)基于学情,择优选择信息技术教学形式
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研究学生年龄段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出三年级学生要具备听辨乐器音色、参与自制乐器和演奏活动、感知和听辨三拍子律动的能力;能用合适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准,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本节课巧妙使用了常见的演唱测评软件——唱吧,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音乐音准和节奏有了基本的掌握,使40 分钟的课堂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最基础的音准和节奏,更多课中时间在于让学生感受探究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提升了课堂深度。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接触节奏的创编,培养他们初步的音乐创编能力,能使其在平时音乐课中接触音乐创编,积累一定创编和音乐表现基础,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更好地实现小组合作、个性创编。
(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准确找到教学重难点并予以突破
在本节音乐课中,教师运用新媒体极简技术——唱吧平台,该平台对演唱音准和节奏具有打分功能,能够节省课堂时间,解决唱准的问题,拓展音乐细节和表现,提升课堂深度,对解决重难点有很大帮助。该平台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易操作,能够实现课前预习、课中教学的数据分析和拓展表现、课后延伸互评。
课前,学生通过演唱平台音准提示聆听学唱歌曲,解决基本音准和节奏。教师则通过平台预习演唱打分数据,了解学习情况,初步确立教学重难点;在平台上共享云端优秀演唱作品;利用平台的打分和师生互评功能实现课前多元评价。
课中,学生通过演唱平台现场检测演唱结果,获得单句得分较低乐句,发现难点。教师则调取学生预唱作品,并将其作为课堂探究的实例突破难点,同预唱PK,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课后,学生通过唱吧平台的打分功能,继续提升演唱技巧,线上观看互评各小组的创编音乐MV,进行课后学习和互评。
(四)信息技术新媒体资源的选择
本课运用的信息化技术有极简新媒体技术——演唱平台、省教育资源平台空间和智慧教室互动教学。这些作为认知工具,能够助力学生利用多种形式的学习途径,实现课前预习、课中学习的数据分析和拓展表现、课后延伸互评,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1)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在课前通过演唱平台,跟随音准提示聆听学唱歌曲,解决音准和节奏,为深入学习歌曲打下基础,突破音乐课堂只能够解决音准节奏的局限。学生把课前预唱作品上传演唱平台,教师则据此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获得精准数据分析,以确立教学重难点。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上共享、学习云端优秀的演唱作品,互相观摩同学之间的预唱,转变传统先教后学,打造音乐教学翻转课堂。
(2)课中预习反馈。学生上传省资源平台的预习成果,教师通过课前预习题包的数据,了解学生整体掌握情况,发现学生难点,针对性导入教授重点。
(3)课堂探究学习。课中通过演唱平台现场检测演唱结果,获得单句得分较低乐句,突破难点。
(4)合作创编展示。小组合作自制乐器,围绕自制乐器创编歌词,运用唱吧平台录制小组音乐MV。
(5)师生互评,提炼升华。课后师生通过平台互评和投票的方式,评选最佳人气小组。
(6)课后拓展学习。学生利用省资源平台和学唱平台,课后再深入学习歌曲。
(五)音乐课堂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效果
本课旨在探究信息技术手段如何深度融入音乐学科教学破解音乐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构建评价多元化。运用新媒体技术——唱吧平台和省教育资源平台,实现音乐课堂课前预习熟悉聆听音乐,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演唱音准评价,应用唱吧的音准打分数据解决音乐课堂的难点;实现课堂中记录视听创编的媒介;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持续评价学习和提升,运用智慧教室交互式平板进行音乐改编节奏,拓宽学生参与面。
教育不是灌满,而是激活思维。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我们需要学习王绪溢博士的12 字教学心法“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探究新时代课堂教与学的转变。未来,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在音乐课堂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探索信息化手段服务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路径,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有创造性的课堂,真正实现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