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锡剧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2023-12-11 09:12:04□沈
艺术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锡剧剧团剧目

□沈 洋

2008 年6 月7 日,锡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它也是无锡、常州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但内外部因素使锡剧逐渐没落,处于消失边缘。因此,通过对锡剧历史脉络的梳理、锡剧艺术特征的概括,分析锡剧艺术陷入困境的原因,对症下药,使之顺应时代和地方的发展,焕发新貌,是极为重要的。

一、锡剧的历史与艺术特征

(一)锡剧的发展历史

锡剧起源于滩簧,最早发源地是无锡羊角镇的严家桥,所以锡剧也有“无锡东乡调”和“东乡小曲”的叫法。明清时期,“滩簧”被视为“淫戏”,一度禁演,但严家桥处在无锡、江阴、常熟三地交界处,是三地边界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官府“三不管”地区。每当官府拘禁滩簧艺人时,他们就到属于江阴管辖地界的桥北去演,如果去桥南演,又成了苏州管辖地。久而久之,滩簧戏就在此地发展起来,锡剧界的女祖师青宝姑娘、将锡剧传播至上海的祖师袁仁仪、为锡剧润饰剧本的落第秀才严廷初,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奠定了锡剧后期发展的基础。

此后,锡剧经历了对子戏、同场戏阶段,锡剧的欢迎度使二人对唱的对子戏形式逐渐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尤其当袁仁仪将滩簧戏带到上海,为了收获城市观众和适应城市剧场,改二人对唱的形式为四五个演员同场表演的形式,这称为“小同场戏”,后来又发展到十几个演员同场表演,称“大同场戏”。这两个时期统称为锡剧同场戏时期。

“无锡滩簧”遭官府禁唱之后,当常州帮、无锡帮在上海合流后又改称“常锡文戏”。1955 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发出文件,将“常锡剧”改为“锡剧”。

(二)锡剧表演的艺术特征

1.音乐与语言

锡剧有三大基本曲调:“簧调”“大陆调”“玲玲调”,以及江南民歌的各式小调。

“簧调”源于江南民歌,从最早男女腔派的“老簧调”派生“老旦反弓调”,等到女花旦回归锡剧舞台后又派生出“簧调慢板”“哭调”“说头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簧调腔系更趋于完备。“大陆调”作为锡剧的第二主要唱腔,改编于杭州武林班的“大锣板”。整体结构比簧调更加灵活自由,曲调爽朗明快,更易学易记。现在的“大陆调”也发展出“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垛板”等新板式。“玲玲调”是禁演滩簧戏时期,为取得演出资格,由“苏州文书调”的老艺人王宝庆引入锡剧的。它常常作为“簧调”的附属唱腔结合运用,二者在调式和旋律上都非常接近,易于相互转换。因此,“玲玲调”在后期的发展远不如“簧调”和“大陆调”。锡剧还借鉴吸收其他江南民间曲调,并形成了定例,名剧目《双推磨》中使用的“紫竹调”最为主要,还有彩旦用的“媒婆调”、反面人物用的“洪发调”等。

吴语方言自锡剧由严家桥诞生起,就刻在它的基因里,是主要的表演语言,这在当时更易被文化水平不高的平民百姓接受并产生共鸣。时至今日,极具江南韵味的“吴侬软语”成为锡剧的主要特征和标志之一,以这样的唱词为主,配上优美的曲调,使之富有丰厚的文化生活气息。

2.表演形式

无实物表演是锡剧表演形式最突出的特征。锡剧艺人们在剧目规定的情景中,需要组织有逻辑、顺序的舞台行动,将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在这些虚拟但合乎情理的动作中呈现出来,这也是艺人们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使自己与剧目人物共鸣、观众与自己表演共鸣的过程。

无实物表演形式促使锡剧艺人们对身韵训练更加重视,目的就是不断练习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与转换、身体姿态与节奏之间的配合,提高艺人们的表演技能。此外,锡剧艺人们也十分重视剧目人物的内心刻画,通过揣摩人物心理状态,结合情、景、动作等塑造人物性格,这些都是锡剧表演所要传达给观众的内容。

3.服装与布景

锡剧对服装布景反倒没有那么强的程式,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服装与布景在袁家班改演同场戏时期受到重视,如小生穿长衫,戴瓜皮小帽,旦角身穿斜襟短袄、布裤,或下穿长裙。在布景上,袁仁仪受其他剧种启发,请人绘制了客堂景,之后有了山水景、花园景、公堂景、穷富人家布景等。

现代锡剧重视人物的穿衣打扮,更要求服饰妆发符合人物的实际性格,时常随着服饰妆发的改变暗示人物内心的转变。不同情节配合不同布景,随着技术在布景中的运用,舞台呈现出更强烈的视觉效果,也使观众更易于理解故事情节。

二、锡剧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锡剧剧目

好的戏剧作品是离不开优秀的戏剧编剧的,但是,现代有名的锡剧剧目仍然是那些经典之作——《庵堂相会》《珍珠塔》《玉蜻蜓》等,而现代戏《姐妹行》《红花曲》再到江苏省戏剧团上演的《装台》都难以再现锡剧的辉煌。

没有好的锡剧剧作家专研剧本,老剧本跟不上新时代观众的需求,新剧目又不合观众眼缘,再加上新娱乐井喷式出现,不仅难以吸引新一代锡剧观众,就连老戏迷们也会味同嚼蜡。与此同时,锡剧剧目创作要注重通俗性,也就是在表演过程中,能使观众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等接收剧目传达的内涵,这就要求创作者对锡剧所处的语言环境十分熟悉。现代新剧目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人物关系的铺排上、语言韵律的设计上,都要符合当下观众的认知水平,保证锡剧贴近大众生活。此外,吴语方言本身强大的地方特色,也成了拓展观众的另一阻力,因此,剧目的通俗性更必要了。

(二)锡剧人才

比锡剧剧作家更重要的人才就是锡剧演员。锡剧舞台表演一方面依赖剧本和导演等人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依赖锡剧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二次创作。一个令人深刻的人物形象,一个成功的戏剧舞台,往往就在于演员自身对其中某一两幕的处理。讲到《珍珠塔》中势利的“姑母”,锡剧迷们一定想到老艺术家汪韵芝塑造的“活姑母”,她表演时头、眼、身、手相互配合,就连“摇头”都被她精心设计过。在被众夫人夸赞“夫显荣贵妻沾光”时,她微微摇头以显示自己娘家阔绰,无须依仗夫家的傲气;当方卿要她“顶香盘”时,她摇头一侧幅度大一侧幅度小,传达出此刻波动的情绪。在她用心的塑造之下,“姑母”方朵花在舞台上牵动观众情绪,这才赢得了“活姑母”的美誉,得到了锡剧界的认可,由此不难看出,演员的二次创作在锡剧舞台上的重要性。但现在锡剧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专业的锡剧演员出现断层。

(三)锡剧剧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锡剧民间戏班响应戏改号召,在政府一系列的措施下成为锡剧剧团,建立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幕表制和班主制,改为合作经营的专业剧团。这一系列举措给锡剧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锡剧也迎来了它的新时代。

时至今日,旧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当下锡剧剧团的发展,将政府财政拨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锡剧剧团常常捉襟见肘,排新剧经费不足,引进名角也有心无力,只能维持剧团的基本生存。在这举步维艰的处境下,许多锡剧剧团为争取政府更多支持或为评奖一味创作脱离大众的剧目,这样的作品上演没有市场,无法叫座,势必遭到锡剧观众的遗弃,而老戏迷们对一看再看的剧目逐渐丧失兴趣,导致锡剧剧团的“造血能力”越来越弱。

锡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被保护并传承下去,但面对锡剧新剧目精品少,缺少创新性与通俗性,锡剧剧作家、演员等人才缺失,现有锡剧团体制僵化等困境,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突出重围,焕发新活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探索锡剧传承与发展的新可能

(一)建立锡剧艺术数字档案库,拓展跨媒介发展与传播道路

锡剧和其他舞台表演门类艺术一样,讲究心口相传,但老艺术家年龄增长无法亲授技能,这对锡剧和新一代锡剧演员而言都是损失。当务之急就需要整理归纳现有的锡剧历史沿革的资料,形成统一且官方的锡剧历史数字档案。其次,对锡剧剧目历史沿革、风格特征,锡剧流派的发展需要分别建立完备的数字档案体系,随时与唱片、电影跨媒介组合,打破时空阻隔,为能反复观摩学习老艺人们的唱腔、舞台上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提供途径,打破心口相传的壁垒。此外,锡剧艺术家个人也要建立数字档案库。对于离世的老艺术家的个人数字档案只能依靠留存下的资料尽可能地还原,对于在世的艺术家们要跟踪本人,真实记载与建档,突出他们的表演特征与专长。锡剧艺术数字档案库逐渐完备后还可以建设成锡剧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手段,跨媒介组合,吸引年轻人沉浸式体验锡剧文化。

创新是在继承中创新的,如果没有继承,那么创新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有效抢救锡剧艺术资料,将新媒体技术引进资料修复工作中,建立完善系统化的锡剧艺术数字档案库,再运用跨媒介组合,以时下流行的创新方式拓展观众群体,使更多人了解锡剧前世今生,也利于新锡剧人继承发扬锡剧文化。

(二)加大锡剧人才培养力度,打好全要素锡剧人才组合拳

锡剧人才是振兴锡剧的重要因素。锡剧是地方性戏曲,优先选拔培养人才很大程度上就要克服语言难关。培养人才的过程也是培养锡剧观众的过程。无锡、常州地区一些小学正尝试开展将锡剧带进校园的一些活动,但是一味让学生上台依葫芦画瓢表演,当学生的好奇心消失后对锡剧的兴趣就难以维持下去,最终的效果不如预期。因此,我们应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研究适合各年龄段学生长期学习锡剧的培养方案,从理论到实践,以学生能够听懂并接受的语言及形式,循序渐进地将锡剧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再组织各类表演或比赛活动,以激发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所长的土地上的优秀文化,即使将来不从事与锡剧有关的工作,也会因为了解和喜爱将锡剧传播得更广。

另一方面,许多有锡剧天赋的孩子被挖掘,但家长也会因为后续不完善的教育体系,有拒绝院团对孩子培养的意向。要想打消家长的顾虑,真正获得人才,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锡剧高等教育体系。例如,细分戏曲特长生,专注培养;加强戏曲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力量;开设锡剧相关专业:锡剧剧目创作专业、锡剧表演专业、锡剧音乐专业等按照真实的人才需求进行合理设置。

孩子和家长只有看到完善的人才培育方案与人才选拔机制,提高对锡剧事业的信心,才会放心进入锡剧行当。

(三)改革锡剧剧团管理制度,盘活市场资源

要想解决当下锡剧剧团难以维系的生存困境需要当地政府首先提高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该只停留在口头,政府官员应实地调研锡剧剧团的困难,调查锡剧剧团的日常业务,听取锡剧剧团上下各方人员的想法,再认真分析,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扶政策,尽可能改善锡剧剧团资金和人才引进上的困境。

另外,锡剧剧团内部要建立健全促进剧目生产表演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演职人员多演出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的剧场供应机制,以解决锡剧剧团在演出、人才、剧目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锡剧剧团应尽可能利用市场资源,实现锡剧艺术多层次、全面“开花”。只有各方共同努力,锡剧剧团才能够走出困境,解决资金和人才上的问题,也只有在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下,锡剧文化的发展道路才能越来越宽,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锡剧文化作为无锡、常州地区百年来最主要的地方戏曲,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是地方文化不可磨灭的烙印之一。传承与发展锡剧文化,是无锡、常州地区绕不开的使命与责任。

猜你喜欢
锡剧剧团剧目
舞台剧目
黄梅戏艺术(2022年1期)2022-05-07 02:00:48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剧影月报(2020年6期)2020-11-14 14:26:01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48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艺术评论(2019年6期)2019-01-30 09:00:52
传承锡剧文化,打造中队特色
辅导员(2018年22期)2018-11-16 05:33:06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8年10期)2018-10-27 05:44:28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8年9期)2018-09-26 06:16:58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8年7期)2018-07-24 08:26:04
优秀剧目进校园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幼儿画刊(2017年12期)2018-01-03 06: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