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鹏宇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气象局
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财务预算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对于保障公共财政收支平衡、提高经济效益以及保障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运作的效率和质量,也对公共利益的实现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分析时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采取多方面的对策,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和财务运作效率与质量,进而为公共利益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是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入、支出和资金运作进行计划、控制和监督的管理活动。它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保证财务收支平衡,提高财务效益,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公共服务的开展。具体来说,财务预算管理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三个环节:财务预算编制是指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计划,确定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和资金运作计划;财务预算执行是指按照预算计划执行财务收支活动,包括收入的筹集和使用、支出的支付和控制、资金的储备和运作等;财务预算监控则是指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是保证财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满足公共需求和社会利益。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合理编制和执行财务预算可以确保财务收支的平衡,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健康[1];其次,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提高财务效益,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控制,防止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维护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律合规性和诚信形象。
1.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而由于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对于市场需求、资源价格、经济形势等关键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就会导致预算编制时的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影响预算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第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标设置,有些预算指标过于宏观和笼统,缺乏与业务活动相关的具体指标,难以准确反映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方向,导致预算计划无法精确地反映单位的经营状况和实际需求;第三,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部分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对预算编制的方法、技巧和规范缺乏深入了解,无法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和工具;第四,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目标导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为常见。这就导致了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的信息披露和沟通不顺畅,预算计划的制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预算执行与实际情况偏差大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准确预测收入或者面临收入减少的情况,进而导致预算执行与实际情况偏差大。例如,经济增长放缓或不可预见的外部事件可能会导致单位的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影响单位的支出计划;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往往与具体的项目和工程相关。如果项目计划、工程量或者工期发生变化,可能导致预算执行与实际情况偏差大;最后,预算编制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预测不准确或评估不全面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若无法充分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就可能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管理漏洞或者规范不到位的情况。
1.预算执行控制不力
首先,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可能面临新的需求和挑战,例如应对突发事件、推动创新发展等。这些新需求可能需要额外的财务支持,而部门可能对这些需求的预估和计划不足,导致预算执行不力[2];其次,部分单位存在决策机制不灵活、预算制定过程不透明、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容易导致信息传递不畅、预算执行控制不及时,进而影响预算的执行效果。
2.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预算时,可能存在目标设定不明确或与实际情况不对齐的问题。如果预算目标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异,部门在资金使用时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和重点,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若单位缺乏对绩效的明确要求和评估机制,可能导致资金使用缺乏激励和规范,从而降低部门对资金使用效果的关注和追求,影响资金使用效率;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不健全,减弱了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使得资金使用不受约束,从而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1.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执行的监督机构职责划分不明确,责任界定模糊,导致监督工作的分散和缺乏统一协调。再加上财务预算监督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监督要求、流程和标准,容易产生监督盲区,影响监督机制的健全性;其次,在新形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监督机构可能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测和评估,从而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目标设定不明确和绩效指标不具体的问题,难以对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估和衡量;在绩效评价方面存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难以对财务预算执行的绩效进行全面和准确的评价;在制定绩效评价体系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能导致不同部门或单位之间的绩效评价标准存在差异,难以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估。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也与相关人员的意识和能力息息相关。如果相关人员对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和方法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培训,就难以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1.引入定量分析工具和技术
行政事业单位通常面临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例如资源有限、预算目标复杂、数据分散以及决策的主观性等。为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引入定量分析工具和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可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来评估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趋势,并进行预测;可以利用线性规划等优化方法,确定最优的资源配置和预算分配方案,以实现财务目标的最大化或最小化;可以通过建立概率模型和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财务预算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决策支持方案;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软件生成图表、图形和报表,以便决策者更直观地了解和分析财务数据。
2.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
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包括制定清晰的数据收集流程和标准化的数据录入模板,确保所有关键数据都被准确地记录和收集,并且能够及时更新和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要引入自动化工具,如财务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做好自动化数据收集和处理,减少人为错误和数据不一致性的风险;再次,要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财务分析和预算编制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并鼓励他们通过参加专业课程和认证考试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3];最后,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的分析方法,如财务比率分析、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减少主观判断,提高分析和预测的可靠性;同时,要与各个业务部门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预算要求。通过定期沟通和协商,收集更多的业务数据和信息,并确保这些数据能够被准确地反映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还要定期对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查和评估,通过举办内部沟通会议、抽样检查和外部评估等方式,收集相关方面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
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第一,要明确各个部门和责任人的预算执行责任,使其清楚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任务。设立预算执行的岗位,明确预算执行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激励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第二,要建立明确的预算执行规章制度,包括预算执行流程、预算编制指导和预算执行原则等,确保预算执行的过程合规,并能够有效地控制各项预算执行活动;第三,可以建立内部审计机制,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帮助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四,要确保各项预算执行活动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例如,对预算执行的决策、资金调动、支出审批等进行严格的制度控制,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和准确性;第五,可以利用信息系统来支持预算执行的控制和监督。通过建立财务管理系统、预算执行系统等,实现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4]。
2.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审计
首先,要建立独立的预算执行监督部门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和审计预算执行的情况。该部门应与预算执行部门相互独立,确保监督和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次,要建立明确的预算执行监督制度,包括审计计划、监督程序、工作指南等,制定监督标准和指标,设立有效的控制点和检查点,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再次,要定期进行预算执行审计,对各项预算执行活动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应关注预算的执行情况、资金的使用和支出、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等关键方面;最后,要加强预算执行信息的披露和公开透明,确保预算执行的过程和结果对外部利益相关方透明可查,这不仅可以提高监督的力度和有效性,还可以通过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预算执行的规范和合规。
1.设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步,要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目标和使命,并将其与绩效评价相联系,确保设定的目标是具体、可量化和可以达到的;第二步,要根据单位的目标和业务特点,制定一套全面且合理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应涵盖单位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表现、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第三步,在制定指标体系时,应广泛征求单位内外的意见和建议,包括行政人员、员工和相关利益相关方,确保指标的制定符合实际情况,并充分反映了各方的关切。在制定指标时,需要平衡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避免某个指标对其他指标的影响过大。同时,也需要权衡短期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绩效评价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第四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衡量绩效评价有效性的关键,要建立科学的数据采集和监测机制,及时收集、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以便对绩效进行客观的评估和比较;第五步,要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设定相应的指标权重。权重分配应以绩效评价的整体目标为导向,确保重要指标能够得到适当的体现和重视;第六步,要确保绩效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向员工和相关利益相关方解释评价指标的设定和使用方式,并及时公布评价结果。通过开展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让员工了解其工作表现以及如何改进[5];第七步,绩效评价体系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及时修订指标体系,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2.加强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和使用
首先,要建立透明的评价机制,确保绩效评价的整个过程具有透明度,包括评价指标的设定、数据采集和评估过程等。通过公开评价机制,促进绩效评价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其次,要将绩效评价结果公示于单位内外,向员工、领导、相关利益相关方和公众披露评价结果。这可以通过内部公告、公开报告、网站公示等方式实现;最后,除了公示评价结果,还应提供解释和反馈机制,向员工和相关利益相关方解释评价结果背后的原因和依据。同时,鼓励员工提供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意见,促进积极的互动和沟通。
综上所述,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在具体实践中,财务管理存在着预算编制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缺乏监督和控制等问题。这些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源优化利用产生了负面影响。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高效透明的资金使用、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等措施,才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效果和质量,为实现单位整体目标和公共利益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