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哺:家校关系的另一种可能*

2023-12-11 02:16:14齐学红
中国德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养育家校家庭

■ 齐学红

人类学将人类文化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和互喻文化。“文化反哺”是人类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人类的文化知识并不总是按照从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这样一种路径传递,而是可以从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递。用“文化反哺”的观念审视当下的家校关系,意味着:不仅在学校中提倡教师向学生学习,而且在家校关系中也提倡教师向家长学习。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为家校关系提供了分析框架,一是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二是家校关系的两种可能性,以学校为主导和以家庭为主导的家校关系。学校主导下的家校关系体现为学校对家庭的干预;家庭主导下的家校关系,强调家庭文化的反哺作用。

一、家庭与学校:青少年社会性学习的不同场域

“家”和“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回溯一下人类文明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先有家,后有校”是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我们今天讲的学校实际上是现代学校制度下的产物,在现代学校制度之前,中国经历过“师徒制”“书院制”“在家教育”等不同形式。从人类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家庭是青少年最早的学习生活的场所,它凝聚了学习的最原初样态。新冠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就从“学校学习”回归到了“居家学习”,即人类文化学习的重要场所——家庭。当然“居家学习”给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今,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学习不仅在学校发生,也在家庭、社区等更广泛的场所发生。

家庭作为人的一生中第一个社会化场所,对“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具有重要的影响。孩子从家庭走出来面对的第二个社会化场所便是学校,接下来还要从学校走向社会。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在这里孩子们除了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之外,还要习得与人相处的文明礼仪,以及作为公民的重要素质。家庭和学校分别代表了社会生活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和学校相比,家庭是一个更加私人化的空间。

在现代学校制度下,学校和教师往往致力于建构“理想的家长”和“理想的家庭教育”,即家长和家庭要无条件服从或服务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没有其他的存在可能?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养育中的优良家风、家训能否进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这是一个时代性话题。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家庭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家庭不能够也不应该完全被学校教育“殖民化”。当前家校关系的普遍现象是,家庭越来越演化为学校的辅助机构,其中较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督促孩子写作业。家庭生活中亲子之间互动交流的时间是比较少的,跟孩子一起吃饭的时间也很短,家长下班以后的主要任务是陪孩子写作业。过重的“学业负担”挤占了亲子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家校关系中家庭的重要性,不能把家庭变成学校的一个辅助机构。

二、反思学校主导的家校关系

班主任是学校家校关系的重要维护者,现实生活中班主任面临的学生问题、家长教育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对于年轻教师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而言,与孩子沟通交流可能相对容易一些,但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当前家校沟通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信息不对称。中小学班主任事务性工作多,各种指令、作业要求都发到家长微信群里,如果每个任课老师都有一个微信群,一个家长手上可能就有七八个微信群,信息查看不及时,就可能错漏重要信息,给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家校沟通一定要考虑家长存在的多种可能性。

二是一对多的关系。班主任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岗位,面对家校沟通中的问题时,大多都是单打独斗,没有集体会诊、集体诊断,没有一个合作的教师团队,很难化解家校沟通中的压力和冲突。

三是单向度的家校关系。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大多是围绕考试成绩展开的,“理想的家长角色”就是督促孩子写作业、检查作业。学校应给家长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参与权。

那么,在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具体而言可以包括这样几种角色,即学校教育的支持者、学习者、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等。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决策,例如,南外仙林分校建立了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简称班教小组),这是一项体现全员育人的制度设计。在班教小组中,家长代表可以参与班教小组的工作。另外,学校还有校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班级家长志愿者等形式,家长力量的介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活力。

家校合作中的家长参与有六个层次,分别是信息传递、参与子女学习、应邀参加学校活动、培养对学校的兴趣、协助学校工作以及参与学校决策。这体现了从知情到参与决策的逐级递进关系。家校关系中的家长参与,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因为涉及孩子的身心发展,家校作为一个育人的共同体,不是学校自己说了算,更不能完全把家长撇在一边,家长参与的层次和水平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此外,我们还需要看到学校“理想生活”和家庭现实生活可能带给学生的矛盾与冲突。学校生活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理想社会”和“理想生活”,强调“今天的学校是为明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生活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生活,而家庭生活却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比如,面对急剧加速的社会转型,很多家庭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如父母下岗失业等,这样的家庭经济状况无形中也给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在家校关系中要处理好“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家校关系应走向一种差异化生存。教师在班级里应做到“见人、见己、见众生”,如果老师能够看到班上孩子来自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家庭,体会家长的艰难,了解养育孩子的不易,在班级里不仅仅看见了孩子,还见到了众生,便拥有了教育者应有的一种格局。好的家校关系应该是量体裁衣、私人定制的,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为此,应形成关于家校关系的开放多元的想象力,认识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家长的教育期望是有落差的,家长的期望跟孩子的理想也是有落差的。理想的家校关系,不是只有家庭一味地配合与支持学校(当然配合支持很重要),家校关系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在当下学校教育的语境中,家庭或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化”倾向。例如,老师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每个有问题的儿童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试问,哪些家庭没有“问题”呢?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家庭都出现了问题,那么谁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是当下家校关系的一大误区。如何面对学校教育中不断被问题化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应该看到,一些家庭的问题其实是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的缩影。比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家庭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不能把这样的“问题”一股脑推卸到家长身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有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一是强调父母和其他监护人要树立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责任人的主体意识等;二是中小学幼儿园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甚至列入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并非天然具备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而是首先要学习如何做家庭教育指导。

为此,需要反思以学校为中心的家校关系,以及家校关系中那些不言自明的假设:学校总是正确的,家长要无条件地配合学校;学校、班主任有条件有能力对所有家长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家校关系中,家长总是处在被动无助的一方……如果我们一直弱化家长的作用,学校和班主任就成了“无限责任公司”。现实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在人生成长中需要不断面对和克服的。缺陷和不完美恰恰是我们的一种真实样态,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家庭和家庭教育。

三、建构以家庭为中心的家校关系

家庭主导下的家校关系,更加强调家庭的文化反哺作用。家校关系中的文化反哺,意在关注家庭的养育功能。回溯到人类文明的原初状态,回到家庭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延续的重要场所,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演化为一种知识技能的训练,养育的教育内涵越来越被挤占,而家庭中的“养育”功能恰恰是学校可以从家庭中汲取的重要资源。

其一,家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家校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班级里的家委会和志愿者可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其二,一些非常优秀的家长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值得老师们学习。家校关系的可能创生点是优秀的家庭教育案例、家校合作的成功案例,以及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努力。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编写家庭教育案例,收集优秀家长案例、家谱、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研究的资源。其三,发挥现代家访的作用。家访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有走进孩子的家庭,才会发现孩子身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其四,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既然《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学校以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这种责任也是学校应有的一种担当。

学校之所以能够对家长进行指导,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观点:第一,不是每个父母天生都会做家长,好的家长是需要不断学习的。第二,学校教育能够为家长提供丰富的教育指导。一个家庭可能只是养育了一个或两个孩子,但是班主任老师见证了许多孩子成长的案例,包含成功的或者不成功的,所以老师可以给家长提供丰富的家庭教育指导。第三,老师能够站在家庭之外,看到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校可以发挥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第四,班主任可以有效地整合家长资源。班主任的作用就是协调班级里的教育力量。在南外仙林分校的班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学生代表、家长代表都要参与班级教育和管理,家委会和志愿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学校层面开展家长会之外,南京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顾琳老师,每个月还会开展家长学堂,议题来自家长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轻松步入一年级,如何培养专注力?优秀的孩子是陪出来的?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作业要辅导吗?……具体内容都是顾老师在长期家校关系工作中总结的实践做法。她的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学校和班主任工作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一定会事半功倍。

四、文化反哺:创生家校关系的新生态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知识文化传递的单向度关系,人类文明的传播方式不再遵循从古至今、从老到新,从学校向社会的唯一路径。我们提倡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当然教师也要向家长学习,家长参与成为学校变革的第三种力量[1]。家长对学校的监督、督促或参与,释放了学校变革的另外一个空间,文化反哺为家校关系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文化反哺”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更多地体现为教育研究中的平民视角。这里借用了南京大学贺晓星教授的观点。与把家庭作为教育改造的对象相反,他把家庭作为方法,认为这是教育研究的一种新的视角。他提出,对于何谓教育的追问,不是从哲学观念角度去展开——我的教育哲学是什么,我的教育观是什么。而是要实现平民转向,把眼光转向民众的日常生活,去关注普通民众把怎样的行为看作是教育。[2]比如,家长是把送孩子上各种辅导班看作理想的教育,还是高质量的陪伴,每天给孩子准备一日三餐,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尤其是将亲子之间的谈话看作是教育。家长与孩子一起用餐、一起聊天,就是家庭的文化传承。“平民视角”是学校教育应有的底层关怀,应当去看看家长把什么样的行为看作是教育。要理解教育,先要理解家庭。家庭是每个人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我们一生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我们在家庭里出生,终老的时候还要回到家庭,不能把家庭排斥到学校教育之外。

家庭的主要功能是养育,日本话语中“教育”的本意等同于“养生”。“养生”的概念是日本走向教育现代化之前的本土概念,“养生”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养智、养德、养身、养财等。这一概念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很有启发。关于中国社会中民间教养的研究,最近有一本书《拉扯大的孩子:民间养育学的文化家谱》,写的是山东省一个平民家族100多年来的养育实践。作者认为这个家族最大的成功就是在十几代的家族繁衍中,没有出现一个危害社会的孩子,都是社会的好公民,而不是培养了多少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3]民间养育是我们国家本土化的教育概念,而今天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越来越失去了养育的内涵。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受到西方学者的批判,而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恰恰是让我们的研究走进家庭生活的内部去关注家长,分析他们的亲子观念、亲子关系,然后返身回来更加深入地研究究竟什么是教育,进而为我们提供学校研究的另外一个视角。

通过上述对于教育和养育的简单梳理,我们试图从人类文明起源的角度重新审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可以形成这样几个基本认知:一是家庭先于学校而存在,家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家风、家训,还有宗教仪式、礼仪风俗等;二是家庭并不天然成为学校教育改造的对象。在这样一个高度内卷,家长越来越焦虑的时代,家庭本来非常丰富的养育内容变得越来越单一,变成了学校的“衍生物”,就是要辅助孩子写作业,家庭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源头”。三是从人类学角度关注家庭,可以为我们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进而丰富对于“适合每一个儿童的教育”的理解。不同的家庭,家庭文化氛围不同。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当然也是家庭教育的资源。四是将关注的重点从学校转向家庭,改变当下单一的学校主导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断寻访成功家庭和家庭教育的案例。

此外,隔代教育为家校关系中的文化反哺创生了新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大,往往都是祖辈在帮忙带孩子,很多老年人在隔代养育中又花钱又出力,但费力不讨好,年轻人说老年人观念不行,生活习惯也不行等。如何面对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问题?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话题,值得我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探讨。浙江海宁的费玲妹老师坚持开展的隔代教育实践很有启发借鉴意义。费老师指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制订祖孙互学计划,开展隔代互学的研究,比如挖掘祖辈身上的教育资源,祖辈可以教孩子生活技能、学做人的道理、传统文化等;孙辈则可以教祖辈网络时尚、健康理念等。

总之,当我们遵循“文化反哺”的人类学平民立场,树立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家校关系思维,就会从一味强调学校指导家庭、家长服从学校的单一思维中走出来,发现与创生家校关系的新的可能性,也为学校文化创生和制度变革提供了人类文化的“源头活水”。

猜你喜欢
养育家校家庭
家校距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启蒙(3-7岁)(2019年8期)2019-09-10 03:09:08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幸福(2019年21期)2019-08-20 05:39:12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6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中华家教(2018年10期)2018-10-30 01:43:32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