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击下单到手里真实地捧着这书,摩挲纸张,阅览那长长的目录,那一刻我心中的期待似乎与往常不同。
一本教科书,一本令人喜欢的教科书或许存在吗?这样想着,我在记忆里忽地捕捉到一丝微乎其微的明亮。那明亮是每个新学期开始的那天,教室明亮得稍显陌生,大家许久未见,我的桌上摆着崭新的、缤纷的教材,那一刻仿若有一束光照进果冻里。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翻看新课本,一时忘了课程、作业和测试,只看到知识的金色大门正向我敞开。在整个漫长的求学过程里,这样充满期待和好奇的心情总是按时地闪现,又转瞬即逝。
现在,不必再受课业压力的我,按自己的兴趣挑选了这样一本教科书——《津巴多普通心理學》,一本喜欢的教科书。我读得很慢,有时候一天只读两三页,但我享受这种知识安静流淌的感觉,并试图思考更多,使这些新的知识更多地浸润我原来的日常和当下的生活。你知道,那些与我们真正发生联系的信息,才会被记住。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只是对人的感受、情绪或者行为感兴趣,你都可以挑选这本书作为你的第一本“课外教科书”。它的体系如此之完整,内容如此之丰富,如我许愿要一颗星,它却为我铺陈开整个宇宙。当然,一切都围绕着“心理学”展开,不过那脉络延展的广度和深度,真叫人叹服。作者似乎知道你所有的好奇,它不避开任何的疑惑,将个中缘由、发展历程、学派演变一一为你呈现。
知识量虽然庞大,但读者不必心慌。章节的安排如此恰当,毫不凌乱,甚至如同有“收纳大法”般将我原来积累的心理学相关的认知进行了整合,包括前些日子观看的关于大脑的纪录片、日常进行的冥想练习、各种深浅不一的心灵类的读物等,这些统统触达,安放在“心理学”的体系中。连那些不明真伪的民间传说,都能在书中找到确定的答案。
但这还不够,这种收纳不止于过去的沉淀,它还有“未来”属性。我们每个读者处于各自人生历程的途中,个体具体的未来是未知的,可你的某些困惑却似乎确凿。比如大学时期的学习会让人震惊,知识并非存在唯一真理,观点分歧甚至冲突那么广泛地存在,但我们会逐渐接受观点的多样性以及世界的多元。又比如衰老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将为这些“站点”提供说明。
一本优秀的教科书最大的价值并非理论知识,而是在读者心中能画出“知识架构”。我总以为阅读是件自由的事、浪漫的事,不该拘泥,也不该被规训,可是过于散漫任性的阅读还是形成了一些信息的“冗余”,它们如幽灵般飘浮在记忆里,等待被收编或者等待消散。此时选择阅读这样一本教科书,感受那知识冗余被整理与收纳的过程,真叫人神清气爽。幸运的是,这样愉悦的体验不会就此结束,此刻画下的“知识架构”已经属于你了,并且会融合新的知识和体验,不断修正成为你独有的“地图”。
学海无涯,所以你值得拥有一份这样的地图,不,你会拥有更多这样的地图,标记来路,指引未来。
阿免
定居在南方小镇,一个留短发的普通90后,目前是普通的公司职员,也是一名长大了的儿童。12岁开始写诗,但绘画涂鸦的年份无从考证,始终热爱以诗人和画家的方式表达自我,擅长通过想象力、文字和图案将平凡日常变得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