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蓉
沙塔蠕虫的巢穴
沙塔蠕虫是一类独特的海洋生物,它头部的一个器官可以在海水中分泌天然黏液。这种黏液能将沙粒与贝壳碎片牢牢地固定在一起,从而建造出坚固无比的管状巢穴——这些巢穴位于潮间带,在海风和海浪的冲击下,依然能岿然不动。
沙塔蠕蟲分泌的黏液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粘合力呢?这可能与其黏液中的一些蛋白质有关。这些蛋白质有的带正电荷,有的带负电荷,彼此之间相互吸引,紧紧“团结”在一起。
水泥是一种粉状胶凝材料,在其中加水搅拌形成浆体,抹在砖、石等材料之间,待其硬化之后,便可以将砖、石牢牢结合在一起。但水泥的生产不仅要消耗大量能源,还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人类盼望着可以有新的建筑材料替代传统水泥。
仿生黏合剂的研发过程(绘图/ 闫丽真)
此前,有科学家利用壳聚糖(存在于甲壳类动物中的一种聚合物)和海藻酸盐(存在于海藻中的一种聚合物)制作出黏合剂,并成功用它把诸如沙粒、粉尘等颗粒结合起来。不过,如果直接将这样制成的材料运用到建筑物中,还是缺了点“硬气”——它们的机械强度(指材料受外力作用时,其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不大,建造出来的房屋不够坚固。
受沙塔蠕虫分泌的黏液的启发,研究人员把壳聚糖替换为季铵化壳聚糖,再与海藻酸盐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了“硬气十足”的带有正、负电荷的生物基仿生黏合剂(以下简称“仿生黏合剂”)。其中,季铵化壳聚糖带正电,海藻酸盐带负电——这种带正、负电荷的生物聚合物,就像沙塔蠕虫的黏液一样,可以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将沙粒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如此,在大自然当中普遍存在的固体颗粒(例如沙漠砂、矿物残渣、混凝土渣等)都带有负电。因此,如果把它们与仿生黏合剂溶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材料中便出现了两种电荷相互作用:一种是仿生黏合剂中带正、负电荷的生物聚合物即季铵化壳聚糖和海藻酸盐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种则是仿生黏合剂与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仿生黏合剂中还存在大量氢键(一种分子间或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力),也可以增加材料的机械强度。由于这些相互作用力的存在,使用仿生黏合剂将沙粒、煤渣、矿渣等固体颗粒粘合得到的材料抗压性能非常不错,具备了成为建筑材料的基本条件。用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这些颗粒紧紧贴在一起,难舍难分。
要想把这种低碳建筑材料应用于实际,光是机械强度大还不够,还需要为其添加“护盾”——在材料表面涂一层防水保护层。这样,即使在水里浸泡两周,材料也基本没什么影响。
除了检测这种材料的机械强度和防水性,科学家还模拟了紫外线致使材料老化的条件,把该材料在60摄氏度条件下紫外线照射1000小时。面对如此严苛的条件,这种材料居然毫无损伤,足见其抗老化性能也十分优秀。
沙塔蠕虫和人类建筑——这两个看似完全不搭边的事物,通过科学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看到仿生黏合剂在建筑行业中独当一面,为更加绿色的地球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 / 代竹蕊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