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姝灿,杨盼盼,韩易桐
(1.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三农”工作》中指出“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民思想落后、思想不稳定,则国家解体、社会动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等是当代农业院校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只有将专业知识赋予人文精神,才能更好地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作为农业院校研究生,要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思想上认同、实践中践行,自觉自愿站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为乡村振兴作贡献。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探究其研究生培养路径,以期为其他农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授课就是教师身在讲堂之上,用自己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是学生多年来所接受的最普遍的教育模式。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教育现状,使得教育内容逐渐丰富、教育模式逐渐转型。互联网成为新媒体时代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最优载体,承载着育人使命。正确发挥网络平台的载体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育人成效。然而,教师依托线上教学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一定程度上会面临学生参与度下降、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教学资源的管理者,同时对教师的信息技能也提出更高要求。
进入研究生阶段,代表着学生迈入了新的领域,与本科的学习方式不同,课程学习在研究生阶段已经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了,他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科研计划、撰写规范的学业论文。但是,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这种转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没有给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没有正确理解攻读研究生的意义,只为获得硕士毕业证而被迫做科研;没有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在科研工作中当被动方,一味地等着指导老师指挥,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想依靠师兄师姐,想照抄下一步研究计划,懒于动脑。
针对以上问题,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采取适当措施积极调动研究生对科研的探索热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摆正他们的科研心态,树立“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奉献意识。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增设了《科研创新与实践》专业选修课程,由知名教授向学生讲解科研方向、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旨在提高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发散学生的科研思维,让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与兴趣,激发自己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订合理的课题研究计划。课程建设的宗旨是育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并利用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开展一系列育人活动。
利用增设选修课程的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学习理解,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科研实践更加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于乡村振兴,树立为乡村振兴事业认真学习、攻坚克难的理想信念。
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 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河南是农业大省,河南农业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以创新服务乡村振兴。动物科技学院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成立了“动科特派员”研究生工作站,坚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科技人才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提供精准服务;积极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倾情服务“三农”,为推动河南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不断强化“开放办院、行业兴院”办院特色,结合学院发展、畜牧业发展、相关企业发展、学生个人发展等综合因素,重点建设面向大众需求的畜牧专业学位特色课程,突出课程应用性和综合性,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集主干课程、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4 类课程于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大力引导学生进行校外实践以及科研训练,及时将农业科技成果和生产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并根据农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专业以及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动科杯”专业技能比赛不仅能够凸显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办学能力,也是学生展现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比赛紧密结合理论课程,让学生在实训中提升技能,学会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科杯”专业技能大赛每年都会举办,不能一成不变,要有看点、要创新、要发展。在实验课教学中,要以技能竞赛为抓手,结合技能竞赛技术要求调整教学计划与实训方式,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创新发展,利用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真正做到为畜牧业解疑虑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是动物科技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方向。下一步,动物科技学院将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上开设相关疑难问答专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展现农大人鲜明的人格魅力,为每个致力于助力畜牧业发展的人答疑解惑。此专栏将采取以一带多的方式,由研究生群策群力成立“智慧团”。“智慧团”及时总结问题并作出初步解答,再将问题与答案发给相关教师进行修改,修改后将汇总的问题以及答案公布在专栏上。这种方式可真正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专业知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积极推进科技兴农、产业富农,助力乡村振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及时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农业院校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农业院校研究生走进基层、服务乡村是其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性选择和客观需要。
“弘农”就是以弘大刚毅的决心和意志大力发展农业,矢志兴农,探寻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道,这是河南农业大学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始终不渝的责任担当和神圣的历史使命。“爱国”是农大人的天然情感和旷世情怀。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每年都会邀请知名校友、杰出教授来给研究生进行专业、就业相关讲解,邀请学长学姐进行学习经验分享,切实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动物科技学院学子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立志发挥自己所学专长为畜牧业增砖添瓦,切实将“知农爱农”铭记于心、付之于行。
“厚德质朴”是农大人鲜明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农大人百年来辛劳深耕中原沃土,性情不断得到大自然的洗练和陶冶,孕化出大地般的纯朴厚德。弘扬“厚德质朴”之风,一是靠内化于心的自觉。在新生开学教育之时,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生就迎来了“开学第一课”“笃实讲堂”“日新论坛”等课程培训,传达了思政精神、动科精神,希望他们用最简单诚挚的初心,去善待他人、虚心学习,从内心切实认同“厚德质朴”理念。二是有外化于行的实践。“创中国”鸡种质资源普查、“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都是动物科技学院教师人格魅力与道德品质的体现。在下乡考察过程中,部分研究生积极参与服务活动,今后可以针对研究生课外实践做出更好的规划与管理,积极弘扬“厚德质朴”之风。
“求真创新”是农大人应有的正确的治学态度,“求真”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求真的目标和归宿。奠定在求真基础之上的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大学活力之源,它体现了河南农业大学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动物科技学院致力于围绕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与研究。学院教授时刻关心畜牧业发展之中的瓶颈问题,积极保护河南省优质的、适合畜牧业发展的、带动畜牧业增收的畜禽品种,不断进行养殖技术与模式的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推动河南省畜禽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动物科技学院也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鼓励他们为农业技术进步贡献力量,为农业发展积极献策。
“包容”蕴含的是宽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奋进”为向前迈进。“包容奋进”体现了河南农业大学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即学校对于学术思想、教师个性特点、干事创业者、探索者等的无限宽容,以及一种建立在道德基本底线上的自由精神。在世界经济走向国际化、政治走向多极化、文化走向多样化的新时期,有包容才有奋进,包容成为奋进的必备条件,两者有机结合,成为具有民族感和时代感的一种精神态势。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生大多数来自国内,还吸引了小部分巴基斯坦籍、哈萨克斯坦籍学生来此留学深造。动物科技学院积极召开各类学术型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讲座,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传播“包容奋进”之声,就是要求学生广交友、广结缘,去乡村与农民交流经验、精准帮扶,在学校与各国同学并肩努力、共同进步。
河南农业大学提出“立足行业应用、服务国家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科研实践并重”的“耕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引导研究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现人才供需有效衔接,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保障,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的高校担当。除了注重对研究生的业务指导,河南农业大学还积极加强科研团队和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营造一个相对包容和宽松的学习、工作、生活氛围,厚植为民情怀,引导研究生实现自主管理和健康成长,促使其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以“老黄牛”精神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