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欣蔚
“双减”政策对小学阶段的作业量提出了如下要求: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作业时间的缩减,意味着作业“量”的减少,这就对课堂教学和作业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采用“题海战术”,机械化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是需要将原来批改作业的时间,花在教学和作业设计中,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业上“减负提质”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还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和时间,使儿童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1]此外,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的发展,除了需要“六大解放”,还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习惯”。[2]也就是说,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中提出的“自由生活”,并不是一味地放任孩子,而是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但是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能让学生留有拥有自我意识的空间,以此来实现孩子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后作业的取消,是时间的“解放”,学生有了更多可以支配的时间,但是,鉴于低年级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进行一些趣味活动,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对教师而言,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机会,合理设计课堂活动与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对校外时间的安排提出建议时,可以设计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小活动,让学生在实现时间解放的同时,手脑并用,实现感官和思维的解放。这样看来,“双减”政策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渠道,课堂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虽然低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但是要做到对当天的学习内容有所巩固,还是需要有一些课后的活动设计。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顺应要求,结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好课堂与课后学习任务的设计工作。本文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为例,谈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
师生间的言语交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中发现,一部分低年级学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回答时的用语比较生活化,他们极力想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但往往是越说越复杂;而另一部分的学生则比较胆小,不敢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此,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开口,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训练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精炼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注意自身用语的规范性,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还要注意用语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述,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外在表现。某些数学用语的不规范,体现出学生对这些知识并没有理解到位;一些话语的啰唆与重复,则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混乱。所以,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敢说,又要让学生有逻辑、严谨地表达想法。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
例如在《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1 分米有了一定感知后,让学生在百宝箱中找出1 分米,先小组活动,再向全班同学介绍。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是:铅笔是1分米。这样的语言显然是不规范的,老师及时进行了引导,应说明铅笔的长度是1 分米,并让其他同学一起看着这支铅笔,完整地说一说。后面的学生再上来交流时,会意识到自己要说明是长度、高度、宽度或厚度,虽然对这些词的使用不是很精确,但是反映出通过规范语言的训练,学生对分米这一描述物体长度的单位有了较深的印象,能减少不恰当使用单位的错误。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今天学到的分米或毫米为单位,并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向父母介绍。第二天,再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这样既将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延伸到了课外,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内化分米和毫米的相关知识。
在课堂上,学生的手不仅仅用来完成书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一些实物的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这样做,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常用思路,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减少课后复习巩固所花的时间。由此减少重复刷题来达成巩固目的的举措就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促成了学生在课业任务上的解放。
低年级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既可以是使用学具或实物,还可以是用手来比划。如在《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中,有四次用到了手:第一次是用手捏住长1 分米小棒的两端,向学生展示1 分米有多长,第二次是利用尺来画一条1 分米的线段,来表征1 分米,第三次是借用尺,用手比划1 分米,第四次是不借助任何工具来比划1 分米,层层深入,由借助外物,用手比划,到最后不借助物品来比划,体现了学生初步建立表象到表象建立成功的过程。手的比划就是知识内化的外在表现,手脑并用,让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中动起来。
此外,在认识了1 分米和1毫米后,分别设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由1 分米或1 毫米过渡到几分米或几毫米,同时也巩固了测量物体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了测量物体长度的体验,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是十分有帮助的。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得到的“身体尺”来找一找生活中其他长度为1 分米或1 毫米的物品,再一次加深表象,使学生脑海中的1 分米和1 毫米有更多具体实物作为支撑,还可以鼓励学生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培养量感。
眼睛是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部位,“眼到”是学生做到“心到”的重要环节。观察往往是提出数学问题和获取数学结论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不同点,产生为什么会不同的疑惑;观察相同点,归纳得到一般性的结论,由此可以说,“观察”是数学学习的开端。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他们的观察往往无法自发地注意到关键部分,如果在课堂上直接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多会五花八门,很少是与知识的学习有关的,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意义上的观察,那么在这一环节花的时间可以说是无效的。[3]因此,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观察引导,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抓住观察的重点。如在《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中,由观察一根吸管的长度,引出学习新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其次,在学生已经建立了1 分米和1 毫米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了在百宝箱里找长度为1 分米和1 毫米的物体,让学生的眼睛成为“尺”。这个环节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概念建立是否有效的检验,又一次运用了知识。此外,在建立了1 分米的概念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估一估课桌面的长度,然后进行测量来验证自己的估算是否正确。这一环节中,通过用眼观察进行估计,这是对建立的1 分米概念的一种应用,也是对知识内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低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学生除了会在课堂上利用眼睛观察、能够与老师进行眼神交流之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能够注意到老师和身边同学一些比较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以此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自我管理。
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比较少,缺乏经验,在思考问题方面略显薄弱,教师可以适当启发,试着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样既使不同的知识点得到巩固,也使学生接触到了更多思考问题的方法。“一问多思”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在有效的课程资源中积累了更多数学经验。
如在《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中,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一种通过推算,以分米和厘米、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为依托,10 分米是10 个1 分米,就是10个10 厘米,就是100 厘米,100厘米等于1 米,最后得到10 分米就是1 米,从而得到了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另一种是在米尺上1 分米、1 分米地数,得到1 米里有10 个1 分米,同样也能得到相应进率。两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个比较抽象,一个较为具体,在掌握方法的同时,使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还巩固了之前和在本节课中刚学到的知识,将测量知识与代数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也为今后探索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建立了思考问题的模板,既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推理意识,也对其模型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课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一起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天让学生交流,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并在探究过程能够有所思有所得。例如,在本节课的课后,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题:一只蜗牛先向南爬1 分米,再向北爬3 分米;又向南爬3分米,向北爬2 分米,然后停下来。这时蜗牛停在起点的南面还是北面?离起点几分米?这道题综合性较强,学生有可操作的空间,可以像小蜗牛一样活动或者画图来解决。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对同方向爬的路程进行合并,再比较大小,从而得到是在起点北面还是南面;另一种是顺着题目意思来,反方向相减,同方向相加,利用这种方法解决的学生较多。最后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进行优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在思考问题时能有更多的方法和途径,使自己的思维“活起来”。
学习不应该只存在于课堂里的40 分钟,课堂的学习应该起到承接学生课前和课后学习的作用。课堂的时间、空间有限,所能提供的学习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仅靠课堂内的学习是不够的,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这一要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求较高,可是通过对这一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对学生今后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立都能打下坚实基础。
如在《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一课中,在课前可以布置预习任务,同时让学生再收集一些长度为10 厘米的物体,为课堂中感受1 分米做好实物准备,也让学生在交流生活中1 分米的物体时有话可说。在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其他的长度单位,以及这些长度单位的由来,这既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的历史,培养数学的文化素养,接触不同于课堂的学习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制作长度单位的手抄报,让学生以画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既不枯燥,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养成知识整理的好习惯。
“双减”政策的推行,把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下来,让学生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由此,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于课堂,也应该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到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让学生以一种自主的形式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合理安排好这闲暇的时间,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与助力。这样,学生在解放自我的同时,也能真正做到“增效提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