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程
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对发挥事业单位职能,保证财政资金合理化使用有重要意义[1]。然而,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单位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建立独立预算管理部门或工作专班全面负责预算编制管理工作,调动部门或工作专班共同参与预算编制积极性,充分掌握财政资金收入和支出情况,提升单位整体预算编制管理水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内控机制建设与完善是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必由之路。实施预算编制管理,基于此建立规范化的预算编制管理流程,管理者也可据此掌握单位资金收支情况、预算编制执行情况,了解实际情况与预算编制之间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调控预算执行,参照实际情况对预算编制执行内容进行动态化调整,使预算编制执行情况尽可能符合预算编制计划,有效利用和分配财政资金,将各种资金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提升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预算编制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核心,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看,高效高质的预算编制管理可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和使用信息透明度,对单位各项经营活动有一定引导和约束作用,及时提醒管理层调整和修改不合理部分,解决收支不平衡问题,不断提升单位经营活动合法性和有效性。还可有效增加单位各项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和遏制事业单位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等问题产生,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最大化实现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公众的价值,以满足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2]。
现阶段,仍有部分管理者对预算编制管理认识不到位,预算观念陈旧,管理意识淡薄,认为预算编制管理属于财务部分工作范畴,不积极协调统筹预算编制工作,令编制工作受到诸多方面限制,预算项目信息不全面,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部分事业单位认为预算编制管理,单纯围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认识存在偏差,导致预算编制管理走过场形式严重,理财意识淡薄。预算编制管理意识淡薄导致队伍建设滞后,部分事业单位缺乏专业预算编制人才,相关岗位通常由财务部门人员兼任,预算管理能力不足[3];人才培养资金有限,限制了财务预算编制人才引进,现有人员工作积极性不足、责任心缺失,不利于预算编制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全面落实。
预算编制管理水平的偏低是事业单位财税体制改革限制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预算编制时间较短。一般在每年7月份中下旬下达预算编制通知,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预算编制,很多事业单位不重视事前调研,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及指标、权重部分预算编制方法不符合规范要求,具有较为明显的基数增长法特征,再加上财务信息不准确,批复部门无法完全掌握申报部门真实需求,只能在前一年基础上增加百分比,久而久之,就成为事业单位普遍使用的预算编制管理方法。二是预算编制管理权责不清晰。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确定预算编制范围、项目及金额等,与项目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执行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纠错,导致预算编制执行效果不佳。在预算编制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财务部门过度干预的情况,导致财务部门工作偏移,给自身增加大量事务性工作,导致财务部门原有职能错位或缺位。三是预算编制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事业单位的资金存量、财政资产等情况会对预算编制成果及资金安排产生直接影响,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较为突出的“就资产论资产”现象,存在“重资金,轻实物;重购置,轻管理;重增量,轻存量”等问题,导致预算编制管理约束和监督作用无法真正展现,难以真正发挥资产配置、控制和使用价值。
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工作浮于表面,根源在于缺乏具体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化执行流程,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落实预算编制内容时,缺乏有效约束,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持续出现较大差异。首先,部分预算项目没有应用项目库管理,仍采用传统项目预算申报、资金审核分配方式,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足。其次,项目预算执行周期较长。各事业单位预算审批通过后,必须按照审批指示和预算计划严格执行,但部分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频繁发生预算调整,欠缺规范性。预算编制调整属于正常行为,但频繁调整、随意调整或者大篇幅调整,将引发严重问题。例如,专项项目预算执行不严,变化调整情况较多;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项目支出范围管控不严,存在随意调用公用经费支出预算款项,导致超标准支出、超范围支出或者无预算支出等问题。最后,预算执行和决算分析报告应用效果不佳。在完成预算编制及执行后,事业单位需要对各指标完成情况,指标执行中存在的偏差及偏差产生原因、问题解决措施等进行综合把控,将其纳入财务预算分析报告中,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及执行提供有效参考。但是,部分管理层并没有重视和利用该分析报告,导致预算执行和监控工作流于形式。
预算编制管理体制缺失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财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因为部分事业单位未建立常态化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信息共享、传递不畅通,导致信息孤岛情况屡次发生,相关政策难以准确执行,整体管理效能不佳。另一方面,绩效考评机制缺失。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绩效考评机制还处于初步阶段,预算项目及指标考核仅仅停留在表层,未设立健全预算考核奖惩机制,没有具体落实到个人,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
在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预算编制管理属于“一把手工程”,需要管理层的支持和重视,若管理层预算编制管理意识淡薄,相关工作将难以落实,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事业单位要重视和支持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由领导牵头,积极贯彻亲自抓、亲自问、亲自管理念,各部门齐抓共管、资源共享、信息联通、协调联动,全体员工参与的预算编制管理氛围,包括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审计人员。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均要重视自我学习与提升,从思想认知、专业学识及操作技能、业务素养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还要加强对单位实际、项目运行及预算编制执行等了解程度,知晓工作任务或绩效目标及下一年度工作重点。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创新预算编制管理方式,健全管理制度,实现预算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展。另一方面,加强建设管理团队。事业单位应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强化财务管理人员职能,提高岗位薪酬水平和人才准入门槛,建立健全职位晋升机制和相关考核指标,确保相关人员在该机制激励下,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培训,参加财务职称系列考试和评审,提高个人预算编制管理业务水平。预算编制管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摒弃传统固有思维,强化个人财务预算编制管理意识,认真学习新文件、制度和政策,掌握新政府会计准则,熟练使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重塑预算编制管理机制,最大化发挥财务管理核心作用,为顺利开展预算编制管理各项工作奠定基础,为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在全面预算管理背景下,事业单位应坚持预算编制管理基本原则,包括收入与支出平衡性原则,避免编写超出预算的数额;全面细化原则,详细分析预算项目,在政府收入支出改革与国库集中支出实际需求下,全面提升预算编制水平;重点内容突出原则,确保预算编制重点内容突出,避免游离预算收入支出计划的收入支出项目存在,确保编制科学、规范性。在此基础上,首先,确保预算编制时间充足。做好预算编制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利用调查研究、项目论证等工作,全面考量事业单位各方事务、实际情况和需求、预测事业单位发展前景,确保预算编制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独立预算编制管理组织机构或者工作小组,明确该机构具体岗位职责,建立标准化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监控、预算考核与评价等程序,有效控制事业单位经营风险。其次,减少财政部门代编预算的行为,避免财政部门过度干预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保障专人专岗,将专项资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工作交由相关部门和预算管理小组负责,充分发挥财务部门职能。最后,强化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间的融合程度。制定完善资产配置标准、支出定额标准,规范开展预算资产支出活动,在科学配置资产的同时,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预算编制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效能充分发挥,需要先落实预算执行和监控工作。一方面,重视预算项目库建设及管理,负责项目库支出所有活动。事业单位应当督促部门加强项目前期调研工作,在坚持先项目后预算的基础上,完善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清理调整绩效目标不明确项目或者支付率较低项目,杜绝“钱等项目”情况发生,打破财政支出结构僵化情况。另一方面,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完善预算调整机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先预算、后支出、无预算、不支出”的原则,严格按照预算编制和项目列支范围进行支出,约束随意调整问题,着力推进预算调整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公开化,维护预算编制管理严肃性和权威性。事业单位可建立预算调整预警机制,以数据资源为基础,以分级分类预警规则为核心,在预算管理系统中增设预警功能模块,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管,一旦监测发现预算执行出现触发预警值,根据预警值要及时采取不同响应方式和应对措施,根据执行情况及时对接业务部门进行整改修订。另外,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内外部结合监督机制。预算管理小组要加强与会计、审计、纪检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对预算编制、执行、考核与评价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偏整改,并且每月、每季度定期在内部公开,确保实现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的全面落实。
1.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当以预算指标为指引,以按照预算执行各关键节点为参考,综合比对预算执行和预算指标,寻找偏差产生原因,分析偏差产生原因,并由此评价各预算指标业绩和工作质量。单位还要设置科学考核指标,采用平衡记分卡,多维度设置评价指标,如财务管理、工作效能、内部业务流程、服务对象满意度等,保障考核工作的规范性和公平性,考核机构应纳入年度综合评价报告中,为预算编制管理优化提供支持。
2.完善绩效管理机制
在坚持优化资源配置基础上,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确保“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性,这是促进事业单位提质增效的关键。事业单位可建立定期报告和通报制度,每月定期向管理层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要真实、客观,全面反映绩效目标执行情况,针对目标制定不合理、未完成情况,说明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单位要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包括财务信息、预算信息、绩效评价信息、内部控制管理信息等,确保实现各部门、多用户信息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信息不完整、不准确等情况。还能通过该系统为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实现提供数据信息,实现预算执行全过程、全方位预算控制和管理,发挥绩效约束作用。另外,健全决算事后监督机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遵循新预算法相关要求,全面推进各级单位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报、部门预决算公开等,接受社会监督,提升预算编制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预算编制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管理活动,在我国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事业单位财政体系改革也步入新阶段。为满足事业单位现代化财政制度建设目标,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重视资产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等控制,构建全周期闭环管理新形态。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及时转变思想,提高对预算编制管理的重视程度,明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加强内控过程中,应用预算编制管理的必要性,针对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对应管理策略,切实提升单位预算编制管理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