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写作的内在要求

2023-12-10 00:13:18李春辉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10期
关键词:学术

李春辉

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写作有什么内在要求?这一问题的提出,基于如下思考:所谓学术研究真问题、回应时代呼唤、保持学术个性、加强学术对话等要求,难道不是学术应有的品格和天职吗?显而易见,本文的论题都是常识。但最近几年学术界发生的种种光怪陆离、不可名状的事件层出不穷。就在不久前,所谓“学术妲己”的花边新闻又一次让学术界这个相对宁静的领域火上热搜,一时间“学术纣王”“学术太后”等颇具娱乐化的调侃,带着几分愤怒、几分无奈,成为描述学术界乱象和内卷现实的标签化意象,而学术界绝大多数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学术工作者对这些反常的现象产生,无不有着让人痛心的愤怒感和无力感。这一切引起笔者的深入思考:重提学术的常识和底线是非常必要的,此乃本文写作的缘起。

一、学术写作的概念和特点

(一)学术的概念

“学术”在古今中外的科学发展史中,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下,“学”与“术”是两个不同的词汇。“学”是指学问、学识,或是指学习知识、探究道义的过程。“术”是指方法与策略、技艺和技巧。蔡元培先生曾精辟地解释“学”与“术”的关系,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借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体现出“学术”具有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的双重品格。①在这里,“学”更多侧重于理论与道的层面,“术”则侧重于应用与实践的层面。

在西方学术发展史中,作为最早的学术和教学机构的“academy”,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建的学园,亦被称为“柏拉图学院(园)”。在这所学园里,柏拉图及其追随者以研讨、交流和辩论的方式开展探求数学和哲学知识的活动,这是西方传统文化语境下“学术”最初的含义,即探求高深的理论知识。这种知识与人们的生活体验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这种知识是学者在大学里经过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之探究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真谛的结果。可见,作为知识形态的“学术”具有普遍性、理论性和高深性等特征。

“学术”是在大学里完成的,并与大学的产生存在必然联系。大学是以探究高深学问为目的的“象牙塔”,学术是大学的本质和生命。综合中国与西方对“学术”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学术”既包含了学问、知识等内涵,也包含了探求学问的过程的意蕴,同时,“学术”大都与学校特别是大学存在天然的联系,这也就构成了“学术”的定义。只不过,在当代科学发展史语境下,“学术”的定义更为明确:一是指专门而系统的学问和知识,是对客观存在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变化规律的学科性求证,当代学术常以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来划分,并且随着人类探究知识的进程而不断细化;二是指以探究真理和真知为目的人类活动,亦即科学研究,包括人文学科研究、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及工程技术研究、医学科学研究等领域。

(二)学术写作的特点

一般观点认为,学术写作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应用性等特点。其中,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根本特征,是评价学术论文有无发表价值的重要标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内容的科学性;结构和表述的科学性;结果的可重复性。这已是学界基本通识,此不赘述。

二、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写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术写作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出现与信息过载有关。知识和信息的增加,以及知识和信息的专门化,使得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知道所有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分门别类的专家去研究不同领域和方向上的问题,这便带来了知识分科,学术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人们之间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学术写作随着知识和信息的逐步增长和积累而出现。人们不仅需要对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述,而且需要对过去知识和信息中存在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对新的和未知的现象进行研究。学术写作的所有功能正是在于此。

(二)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写作的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

从数据上看,我国几年前已成为论文发表第一大国。目前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已然是世界第一,然而真正值得担忧的是,这些论文中的大部分并不具有真正的学术参考价值,而且这种论文的大量存在,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混乱和困扰,更带来研究方向上的误导。由于国内长期实行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规定,发表论文一定意义上成为广大学术工作者的“生存之道”。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之下,为应付层出不穷的考核,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在所难免。因此,许多为发表而发表的现象见惯不怪,有的论文设立伪命题自我圆谎,经不起推敲;有的论文炒冷饭,罔顾学术前沿动态,自说自话;有的论文不注意论证,逻辑难以自洽;甚至有的论文存在抄袭、乱挂名等不良现象。种种问题背后,透视出的是现阶段学术创新能力与论文大国身份不符,我们距离学术强国还任重道远。

三、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术写作的内在要求

(一)研究真问题,坚守学术诚信

研究真问题,拒绝伪问题。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梁启超说:“能够发现问题,是做学问的起点;若凡事不成问题,那便无学问可言了。”②1938 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文中表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们强调,要发现真问题,即要为追求真理而进行进行真正的研究。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说:“为什么研究学术呢?一不是为了做官,二不是为了发财,为的是求真理,这就叫‘为学术而学术’。”③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大学为纯粹研究学术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学术道德。”④学术写作要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务必要拒绝伪问题、摒弃伪研究,这看起来似乎是学术的天职和本分,但受现实种种情况影响,研究真问题实际上也成了学界必须坚守的学术理想。

坚守学术道德,特别是坚守学术诚信。学术道德的若干内涵中,学术诚信强调的是遵守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学术伦理强调的是科研工作者要将学术研究成果引向符合人类伦理道德良知的方向,即不得将科学研究引向危害人类生活、危害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的歧途;学术责任强调的是科研工作者要有利用学术研究成果去改善人类生活,提升大众福祉的社会责任;学术精神强调的是科研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要具有艰苦朴素、坚忍不拔、刻苦钻研的毅力和品质。简单来说,学术诚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研工作者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心理和行为上秉承的一种诚实可信、公平尊重、责任担当的精神状态,这是“学术诚信”的本体论内涵;二是其他科学研究者和科研共同体及全社会对某一项科学研究过程的价值判断,对某一个学者的学风和科研作风的价值判断,这是“学术诚信”的底线。在当前学术界,强调底线可能比强调创新突破更加重要。

(二)紧扣时代脉搏,但不趋时、不跟风

学术必然是时代的产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时代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使命,因此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学术命题。如邓广铭在《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所说:“儒家学者之所以要抛弃汉唐学者的章句训诂之学而趋重于阐发经典中的义理内涵,其内在原因固在于对汉儒繁琐哲学的厌弃而要转移方向,而其外部原因则也是在于看到佛教的那些学问僧都在讲说心性之学,便也想在这一方面能与之一较高低之故。”⑤也就是说,宋学产生内因是汉学繁琐走向死胡同,外因则是佛学之明心见性之理论优势的刺激,在根本上还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⑥以问题为导向,用学术回应时代的呼唤和需求,是学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学术和社会政治向来密不可分。学术受到社会政治风向的影响,而政治的实施则需要学术的指导。在传统语境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观察自然万物,可以察知时序变化;观察社会典章,可以化育成就天下之人。⑦这里,根据社会文明的进展程度与实际状况,用合于“人文”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教化民众,引导民心向善,最终实现有差等又有调和的社会秩序。“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法度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化”是教化、教导(民众)并使之改变,“成”指社会文治昌明的实现。“人文化成”的核心在于强调文治,实际上是中华“文明”理想的又一表达形式。实际上,这里用诗书、礼乐、法度的教化作用,既是文化的作用,也是学术的作用。而在西方学界以马克思·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为代表性著述,他的《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两篇演讲中,将学术视为与政治对等的“志业”,认为学术可“启人清明,并唤醒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与学者的时代处境紧密关联,体现出学术所肩负的政治社会关怀。⑧

学术和时代、政治密不可分,但学术应有自己的品格,学术要不趋时、不跟风。要通过追求真理的品格、严谨细致的研究,紧贴现实又超越功利的态度,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共识,达到一种改良现实、服务社会的功效。这种独立品格既是中国古代儒道文化对现实政治干预和指导的固有传统,是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和素王、帝师追求的现代遗响,更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理论学术话语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观点、指导中国实践”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趋时、跟风的学术毫无意义,只会白白耗费纳税人的钱财,唯有具有独立品格的学术,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三)崇尚创新与重视学术传承和对话的辩证统一

学术写作是通过对特定研究领域的知识有针对地向具有批判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受众进行交流的写作方式,作者需要寻找和表达的,是值得写作和交流的思想和知识。一方面,学术写作必须在对话与继承中进行创新,在隐含着同学术与学科传统进行呼应和对话中,努力构建包括学术观点、学术方法甚至学术话语的创新。学术对话要有诚实的态度,无论中外,不用说人类轴心期的知识和叙述方式与我们今天已大不相同,甚至许多17、18 世纪人的叙述方式和我们现在也并不一样,必需“翻译”为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表述方式。同时要注意不要说学术“黑话”,要说学术“人话”,很多学者有很多不好的写作习惯,即喜欢说“黑话”,无非是想证明自己如何高明,却无助于学术传统的继承。一个好的文本,既要让人明白作者努力要表达的意思,又会使人们每次的阅读体验能有一种很新颖的感觉,即便已经对它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学术写作必须在保持中国学术的品格和个性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中西对话。

(四)学术个性与遵守学术规范兼顾

其一,保持学术个性。学术写作和所有其他的写作一样,是一个将个人知识转变成为可以交流的知识的过程。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认为有些事情(知识)是我们知道但又无法讲述的。波兰尼把这种知识叫做默识(tacit knowledge),或者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默识可以通过“默会”(tacit knowing)的方式来交流,这就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⑨《庄子·杂篇·徐无鬼》中郢人运斤的故事也强调这一知识的神秘性: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⑩

实际上,在隐性知识的传授中,可以通过师徒间的讨论来让学生领会师傅无法明确和确切表达的意思和观念。默识的存在也说明为什么尽管知识是一个公共的东西,但写作以及阅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还是非常私人的过程。真正的学术写作一定是极具个性的,是作者生命体验、人生感悟、对自然和社会种种现象规律的体悟与把握,是一个默会甚至如灵感的捕捉一样,具有某种神秘性。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⑪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疏瀹五藏、藻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⑫那种极具个性化的学术积累和学术输出的过程,所完成的必然是一件极具个人色彩和独特个性的精神产品。

其次,坚守学术规范。学术规范是学者在其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之中就如何进行知识生产及再生产和如何进行知识交流及传播等具体的学术活动中所达成的共识,科研工作者在学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学术规范强调的是科学研究行为,特别是通过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发表科研成果的行为要遵守学术共同体公认的学术准则和交流规范。学术个性和学术规范并非非此即彼、互相对立的关系。在人文学术尤其是文学研究及文学论文的书写表达中,应该允许有足够的自由性,也就是所谓的“文学例外论”。在中国现代学术范式的建立过程中,胡适和鲁迅是两个重要的人物。余英时曾论述过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范式意义。这一借鉴西方学术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学术范式,影响至今。另一方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写作,又呈现出现代学术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它既不同于中文传统学术书写,但和传统学术传统保持着极强的血缘和继承关系,同时又极大保留了写作者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堪称保持学术个性的同时坚守学术规范的典范。

猜你喜欢
学术
学术支持回顾
艺术研究(2023年6期)2024-01-06 02:48:02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社会科学(2021年5期)2021-10-27 04:44:46
学术动态
产经评论(2021年3期)2021-08-12 09:29:20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社会科学(2021年1期)2021-01-19 08:21:12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遏制学术造假需多管齐下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