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进程与实践逻辑

2023-12-10 00:13刘纪兴
社会科学动态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刘纪兴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独特文明符号、文化理念和社会革命实践,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自由幸福的奋斗历程中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这一成果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推进途径更加明确、成熟和定型。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202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概念:“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7 月6 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光明大道走下去,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②。2022 年10 月16 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和建设实践的高度浓缩概括横空出世,以高屋建瓴的全新姿态和创新锐气,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责任担当。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推进途径三个主要方面: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立足人口规模大的国情。我国14 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从18 世纪60 年代工业革命到19 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最强盛国家,经历了近百年时间。而英国人口到1950 年才5000 多万人,到2022 年为6700 多万人,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规模。美国的工业化始于19 世纪初,到19 世纪末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加速发展,逐渐拉开了与英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列强的差距,冷战后成为唯一的世界超级强国。美国人口在1950 年约为1.52 亿人,2022 年达到3.35 亿人。④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的时间或长或短,人口规模有大有小,但都达不到美国的水平。因此,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任何西方国家都不可能办到的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从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西方列强依仗侵略扩张、殖民掠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主要靠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领导,靠国家内部积累、人民勤劳创造,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推动,靠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现代化的目的也不是像西方那样为了统治集团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发财致富,而是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反对贫富悬殊,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物质、精神、制度文明协调统一。物质富足、精神康健、制度完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贫弱更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⑤按照邓小平生前的估计,这方面的制度大概需要30 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他说:“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全面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更要在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上狠下功夫,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协调统一,全面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

第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随着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到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环节,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推崇合作共赢的和平理念。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某些西方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邪路,不走国强必霸的霸权主义歪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邪路、歪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也使本国人民深受其害。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命运与共的光明正道。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应对错综复杂的安全挑战,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同时,走和平发展道路也需要由强大的国防来保障,必须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备打赢现代条件下任何形式战争的实力,别人才不敢欺负我们,才能为人类和平提供安全保障。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也不惧怕战争,将永远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行了精辟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⑦这一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其本质要求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障,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最显著的标志。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方向、误入歧途。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经济文化社会、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为什么要搞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习近平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同习近平所说:“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⑨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路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壮美图景,是一种特色鲜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所彰显的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原创贡献,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和社会发展价值。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以更加宽广的世界视野,勇于登高望远,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与全球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自己的广度和深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事,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绽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亮丽风采。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途径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决定了新阶段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途径新任务。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层面而言,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2020 年4 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党中央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路越来越清晰,党的二十届中央政治局专门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举行第二次集体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的认识,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着力破除主要矛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措施。“我们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⑩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攻克的难关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二是加快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着力破除制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加快建设好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物质和技术支撑,不断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力和可靠性,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

第二,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的关键环节。一是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进一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紧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协调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⑪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巩固和深化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创新性政策方面的改革成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三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要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四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因素。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五是实施农业强国战略。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强实力。六是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保障条件。

第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的。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第四,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中国文化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共产党说话是算数的,向来言必信行必果。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繁荣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繁荣。中国人民真诚期待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途径。根据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健全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的团结统一。二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三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四是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五是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要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确保党的健康肌体永远朝气蓬勃。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符号或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连互通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代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时代特色。

(一)过渡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党中央制定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⑫这条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伟大任务,是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特点,集中体现在国家的工业化基础建设上,尤其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较量后,奋起直追、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特别是没有重工业的状况显得尤为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要求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项目工程的完成。在突出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不放松加快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1956 年4月,毛泽东根据过渡时期的中国实际,鉴于苏联走过的弯路和教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其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非,中国和外国”这 “十大关系”,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这一时期,以156 项重点工程为骨干的中国工业体系初步形成,鞍钢、包钢、武钢等大型钢铁工业,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厂、武汉重型机床厂等大型机器制造业,成渝铁路、青藏公路、鹰厦铁路、川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先后建成投产,走出了自己不能造汽车、拖拉机、坦克和飞机的历史,并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我们党是经过长期残酷的战争后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对于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国以后还缺乏全面认识,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下来的成功的阶级斗争经验,使人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沿用和照搬旧的认知,把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阶级斗争,把只在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仍然看作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运用大规模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譬如把土地改革后已经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的地主、富农仍然作为专政对象,其子女政治上受歧视,应有的公民权利如参军、入党、招工、提干、上大学等机会被剥夺。这种“极左的”思维定势加上国际外部环境的影响,是党内产生浮夸风、盲目性、急性病和弄虚作假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20 世纪60—70 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一些重要领域仍然取得辉煌成就。如国防尖端科技“三弹二星”的试验成功;外交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到1976 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 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1971 年10 月25 日第26 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先后访华,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相继缓和改善,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良好基础;“三线建设”中的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焦枝铁路、宝成铁路的建成通车,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南京长江大桥、攀枝花钢铁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投产,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葛洲坝等大中型水电工程和林县红旗渠以及全国8 万多座中小型水库等农田水利设施的建成使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籼型杂交水稻等民用科技项目的研制培育成功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方面的突破,标志着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从一般领域开始向高端水平迈进,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战略防御威慑能力,而且打破了超级大国和霸权主义的核讹诈与核垄断,对于保卫世界和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正如邓小平曾经讲过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⑭这些成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排除干扰、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曲折中奋勇前进的实力基础。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制定到21 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让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最早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1979 年3 月21 日,他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达到这个水平,也还要做许多努力。”⑮同年12 月6 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的谈话中,首次对“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内涵明确定位,指出“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落后是要受人欺负的。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⑯此后,1982 年9 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把“20 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先前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从战略指导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问题”⑰。

党的十二大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些战略任务的提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要求,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设想的“三步走”现代化战略步骤,提出到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作了归纳和概括,使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轮廓更加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方向更加明确。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继往开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任务也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拓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个文明全面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内容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⑱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为新时代全面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中国已经实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办好中国的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14 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在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不仅包括以现代科技革命为核心的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进步,而且更包括以社会革命为宗旨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权性质、生产关系、文化传承等上层建筑领域组织领导力的变革创新。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历史逻辑基础。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虽然中国在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里经历了诸如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引进了一些西方的近代工业机器和思想文化,在社会变革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企图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现富国强兵,但历史事实证明,这条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之路在中国走不通,“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帝国主义国家是不允许中国与它们平起平坐、并驾齐驱强大起来的,中国只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列强掠夺、国家四分五裂、内部战乱不息、人民生灵涂炭。“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⑲社会政治环境上如此,在工业化方面则更为落后,甚至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都被冠以洋名,如抽的香烟称“洋烟”,点灯的煤油称“洋油”,机器织布称“洋布”,火柴称“洋火”,铁钉称“洋钉”等等,对这些“洋名称”,现今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仍记忆犹新。可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旧中国留下来的是个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烂摊子。那时的中国,工业化几乎从零起步,正如毛泽东在1954 年6 月的一次讲话中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⑳邓小平也说过:“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㉑历史证明,在四分五裂、黑暗落后的旧中国,人们虽然向往西方的现代化,希望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但这种现代化在中国是无法实现的。至于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起者、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虽然提出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以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理想㉒,但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去世了。继任的蒋介石、汪精卫之流进而完全背叛孙中山先生的奋斗事业和革命理想,把中国拖入了内部军阀混战、外部强敌入侵、人民流离失所的国破家亡悲惨境地。而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就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自由幸福和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作为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致博古的一封信中就曾经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的与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㉓1945 年4 月在党的七大上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再次明确指出:“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许多好心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学生们,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不问政治,自以为可以所学为国家服务,结果也化成了梦,一概幻灭了。这是好消息,这种幼稚的梦的幻灭,正是中国富强的起点。”也正因为如此,则“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㉔1949 年3 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全国大陆的解放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将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战略规划开始实施。1954 年9 月15 日,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郑重宣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㉖自1953 年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题的大规模有计划经济建设序幕徐徐拉开,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纪元。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的。以“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156 个大型工业项目为中心,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初具规模。1954 年5 月23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㉗1956年,党中央根据“一五计划”实施头三年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方针。“这些方针的贯彻实行,对于后来中苏关系恶化时我国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独立自主立场,主要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㉘在1956 年9 月15 日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再次强调要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㉙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四个现代化”写进了总纲中:“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0 年3 月18 日,毛泽东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指出:“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㉚1964 年12 月,毛泽东审阅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了一段文字,特别强调“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㉛。根据这一思想, 1964 年12 月21 日和22 日,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争取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此后,虽然因“文化大革命”深受影响,但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抓住不放。1975 年1月13 日,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抱病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这一战略目标:“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㉜。1977 年8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大重申党的根本任务是要在20 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经过一年多的思想认识和组织准备,直到1978 年12月18 日至22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作出了“从1979 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党的十二大起,历次党代会都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一步一个新台阶不断推向前进,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内涵不断丰富扩展并日臻成熟完善。如党的十二大报告题目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三大报告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四大报告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党的十五大报告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报告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题目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的二十大报告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提出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综上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是一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辉煌成功史。如今,走过百余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新时代新征程。

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但任重道远。以未来长远发展观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战略层面必须解决好三大问题:

(一)科技原始创新与“卡脖子”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工厂”和“第一贸易大国”,但在高精尖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仍然处于弱势而受制于人。据行业研究分析,被称为“工业母机”的机床产业我国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和中端市场,且多采用外购零部件+自主生产加工模式,在高端领域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严重不足,80%的数控系统高度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自主生产能力低下,整体国产渗透率仅为6%,外资企业主导国内高端机床市场的格局在中短期内仍将持续。例如,我国科学研究实验室里的高端仪器仪表、医院的CT 机核磁机等仪器设备大部分进口自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但汽车的一些重要零部件却要依赖进口;高铁是中国的亮丽名片,但车轮和轮轴等核心部件要从德国、日本进口;还有被卡脖子的高端芯片等等;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虽然进步巨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粮食生产仍未摆脱望天收成的落后状态,2023年麦收时节的一场大雨就使河南等省的成熟麦子因无法收割而发芽变霉减产,滥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更使土地肥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普遍感到肉、蛋、鱼、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不好吃了。更为严重的是,经过应对全球新冠疫情的战斗洗礼,面对美西方在生物技术、人类和动植物基因领域对我国的恶意攻击破坏,我们如何进行自卫反击以确保我国的生物安全和人民健康,必须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警觉和重视。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从解决科技原始创新和“卡脖子”问题入手,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在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解决问题的应用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开发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高素质上扎实推进,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更多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颠覆性、综合性科学技术,将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国家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安全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雄厚的物质条件、人才优势和实力基础,构建起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科技防护网和钢铁长城。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解决好自己的问题

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复兴崛起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全球发展和安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当前情势下,我国发展将受到日益严重的保护主义和地区冲突困扰而增加困难。习近平在会见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时指出:“中国首先专注于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 亿多人口的大国,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就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重大贡献。我们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不断提高农村卫生健康水平。”㉞显然,努力做好国内的事情,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是我们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定力。在这方面,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农村,城市也同样存在,医院人满为患、收费昂贵,各类检查名目繁多,广大低收入群众没钱看病、不敢看病;医院服务日益贵族化、金钱化,正在日益远离救死扶伤的仁心根本。又例如,现在留在农村干活种田的基本上是六七十岁的中老年人,年轻人都进城上学打工,已经不愿意种田也不会种田了,农村和农业劳动力的后继乏人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将是很大的制约,未来的粮食生产前景难免令人担忧。此外,就业、养老、生育、多层次社会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诸多问题,都是令人“时时放心不下”的国内大事,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三)和平发展与遏制打压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奉行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和平理念,从不欺负和压迫他国人民。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为维护自身霸权和世界警察地位,惯于使用战争和遏制打压手段,掠夺资源财富和剥削奴役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就世界范围看,远的不说,近几十年来局部地区的战争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英阿马岛之战、美军入侵巴拿马、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北约空袭南联盟、利比亚战争、索马里内战、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阿富汗战争、俄乌冲突等等。这些战争的共同特征,就是美西方国家参与其中,要么背后支持其代理人捣乱,要么直接出兵干涉,要么组织盟国发动战争。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成为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西方的政客们颇感恐惧和妒火中烧,为防止霸权旁落走向衰败,开始采用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遏制打压乃至颠覆破坏,在多年来策划挑动藏独、疆独、港独等卑鄙手段失败后,从特朗普开始,美西方已经不顾脸面和文明道德底线,公开对中国进行造谣中伤、颠倒黑白、诬蔑诽谤,从贸易战到疫情战,从脱钩断供到遏制打压,其政治操弄阴谋无所不用其极,大有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之势。在这一切伎俩遭到我们强烈反击宣告失败后,目前美国及其盟友已将遏制打压的重点集中在支持“台独”和搅乱南海上,扩大对台军售、政客窜访台湾、派遣军事教官、军舰骚扰南海、玩弄印太战略、组织美菲和美日韩军演、抵近我沿海侦察、网罗反华小圈子等一系列军事政治威胁挑衅,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打压套路,今后势必还要进行下去甚至变本加厉,其目的是给我们制造麻烦困难,阻止中国实现统一,破坏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