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腾腾 崔 丹
吉林外国语大学 长 春 130117 中 国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球课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强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如美国相继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等相关法案,以弘扬美国精神,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要求作为国民教育的目标(刘梦慈 余玉花,2021:16-28)。俄罗斯已经连续颁布四个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五年规划,推广从政策纲领到全民行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徐娜 肖甦,2019: 10-16)。韩国选择从重构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和探索世界公民教育四个方面对公民教育施以改革(梁荣华 孙启林,2017:124-128)。国内对爱国主义的研究范围广泛,如学者成勇(2022:70-72)认为高校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作用,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氛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实践。庄兴忠(2023:109-114)认为马克思主义课程教学中需要注重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目前,我国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于学科路径的探索较为单一,主要体现为在专业课程思政探索方面缺乏对应的探索机制。具体就翻译课程教学而言,翻译教学对象、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思政元素、教学路径的研究与探索,值得深入探讨。
事实上,翻译是社会化的人类活动,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媒介。通过翻译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东北抗战文学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因此东北抗战文学的翻译教学可以培养MTI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多学科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索提供一种思路。并且,翻译课程内容包罗万象,与其他学科可协同,形成合力,突出跨界融合,在培养外语翻译复合型人才方面突出其独特优势。
“九一八”事变后,以萧军、舒群、李辉英为代表的东北抗战作家以笔为矛怒斥日寇,展现东北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愫。东北抗战文学的书写是对东北人民以及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记录,不仅具有强烈的文学性,而且以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原始语料,字里行间充满对历史与爱国情感的描述。
通过对东北抗战文学的翻译研究,MTI专业的学生可以对东北抗战文学的特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如通过翻译李辉英的作品《万宝山》和《松花江上》,可以了解到李辉英的作品行文朴实但文笔细腻,多用散文式句子,但字里行间又体现出了抗战作品的历史性、革命性,和爱国主义色彩(张腾腾,2022:100)。MTI学生可以总结翻译中遇到的难题,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在进行翻译实践时,能够从爱国主义、革命性和历史性出发对文中的词汇、句式、句法进行更加细腻、专业的处理,从而有助于提高翻译者的翻译思考和实践能力,并且突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性、协同性与互动性。
爱国主义是民族心、民族魂。东北抗战文学也正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如罗烽长篇小说《满洲的囚徒》以自己的真实经历来诉说革命者的抗战决心,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不怕牺牲、不怕反抗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李辉英的作品《万宝山》以“九一八”事变前的“万宝山事件”为蓝本描写东北地区农民保卫土地,进行的一场抗日救国运动,充满中国人的革命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张腾腾,2022:97)。文学作品可以触摸到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核(于波,2018:169-170),而“革命”话题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密不可分(齐慕实 翟亚柳,2014: 64)。通过对东北抗战文学中历史意识和革命意识的研究,能够培养MTI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对历史的理解与翻译,也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与文学历史性、历史文学性等宏大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外交理念,也是一种基于某种共同利益、态度、价值及情感认同等的人组成的团体或相互支持、同情的关系。如萧红作品在面对日本问题上应持有的公允态度与客观立场,并展现出其对日本善良与进步的国民所持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之感(崔丹,2022:80)。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和平与解放,但不仅是中国东北、朝鲜和日本之间的解放,更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性自由的解放。东北抗战文学传达的是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MTI专业学生对东北抗战文学的研究能够对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新时代MTI专业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实践路径的探析,可以为爱国主义路径探索进行补充。
就集体翻译而言,MTI学生通过在校内宣传招募东北抗战文学翻译兴趣小组,研读东北抗战文学相关作品及评论,参观“万宝山事件”旧址、东北抗联博物馆等,就相关内容进行集体翻译,并与校内翻译专业教师、校外行业翻译专家进行交流探讨,提升翻译能力与素养。
项目式引领能够加强MTI学生对翻译研究的积极性、投入性与实践性。MTI专业学生可以通过申报校级大学生科研研究项目、省级高教研究项目,参与导师或他人申报的有关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翻译项目或相关爱国主义题材的研究项目进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与翻译实践能力拓展。在项目申报准备过程中,前期翻译实践成为重要研究基础,在研究设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安排等方面撰写与思考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会深入了解东北抗战文学的写作风格与思想内容。项目入选后,学生们进行相应的翻译实践,和相关研究论文写作。通过参与项目的全部流程,MTI学生能够具体、深刻地了解爱国主义故事和内涵。
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通过阶段性线上探讨可以增强MTI学生对东北抗战作家及其作品的认识。组内成员在导师的带领下汇报自己的翻译实践、文献阅读、作家作品背景了解等情况,并且安排专人做笔录,记录现阶段翻译心得和对爱国主义的认知。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可以增进对学生对爱国主义文学的了解,促进学生对爱国主义历史和革命历史的学习,从而提高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成果分享不仅能够深化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的反思,还能促进相关研究内容的传播。当今时代,大众传媒对知识分享与传播起着十分关键又高效的作用。东北抗战文学在翻译后可以形成网络成果进行分享,如将审校后的译文及小组讨论后的思考、对东北抗战文学的介绍等上传至新媒体平台;在平台发布关于东北抗战作家、相关旧址和博物馆的图片,以扩大宣传,将爱国主义学习成果进一步推广,尤其将其翻译为相关外文进行推广。
新时代MTI专业学生爱国主义培养的路径可以以实践为依托,依靠个体翻译与集体翻译、项目式引领、线上讨论、和线上成果分享来完成。具体框架图如下:
【东北抗战文学翻译实践路径框架图】
东北抗战文学中流露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相关的抗战作品进行翻译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路径的探究。翻译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动力,MTI学生的遣词造句会受到爱国主义因素的影响。通过翻译实践,可以锻炼MTI学生对抗战文学作品历史性、革命性、文学性的感知度,从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个体翻译与集体翻译、项目式引领、师生线上讨论、和线上成果分享四个路径进行探析,助力完善MTI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