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文 (甘肃省民勤县南关小学)
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对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师而言,不仅要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阅读,如同观景一般,好似察物一样,应该依据一定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表及里、或由整体到局部。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引领学生从“浅尝辄止”式的阅读走向“深思细品”式的阅读,走进文章的创作背景之中,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理框架—品细节—悟思想”是一条有效的引领学生深度阅读的基本路线,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阅读方法。当学生熟练掌握这种阅读方法时,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大幅提高。
框架之于文章,就好比轮廓之于画作。在鉴赏画作时,应该先着眼于画作的轮廓,从整体上感知、理解画作的主题。同样,在品读文章时,应该先着眼于文章的框架,从整体上感知、理解文章的主旨。正因为如此,“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就成为了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同时也是初始环节。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的差异,其“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尽管学生感知的结果不同,但是文章的结构却是唯一的。此时则需要教师的启迪、点拨、引领,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对文章的框架或结构有清晰、准确的认识与理解,让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的框架粗知文章的大意。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六年级上册《草原》这篇课文时,在用一段展现草原绿草如茵、万马奔腾、牛羊成群的微视频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分析、归纳、概括这篇课文的整体框架。在接下来的分享与交流环节,教师从“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方面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框架。有学生用五个四字词语概括了这篇课文的框架,即“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有学生分别从“草原风景美”和“草原人情美”两个方面概括了这篇课文的框架;还有学生从“描绘草原美景”和“盛情款待客人”两个方面梳理了这篇课文的框架,并将“盛情款待客人”这部分内容细分为“远迎贵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和“联欢话别”等。显然,相比于前两名学生,第三名学生对于这篇课文框架的认识与理解更加细致、精准。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聚焦文章的基本框架,不仅能促使学生粗知文章的大意,还能为后续深入解读文章打下基础。
在粗知文章大意的前提下,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聚焦文章中的每一处细节,细细品读、慢慢咀嚼。当然,在学生品读文章细节时,教师不应该成为旁观者、局外人,而应该成为启迪者、推动者。一系列紧扣文章主题、彼此关联且环环相扣的问题,可以成为教师启迪学生品读文章细节的媒介,成为学生深度阅读的推手。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媒介,启迪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品读课文的细节。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粥”字,并绘声绘色地为学生介绍了“粥”字的由来。之后,教师提问学生:相信每个人都喝过粥,那么你们喝过哪些粥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我喝过小米粥。”有的学生说:“我喝过大米粥。”还有的学生说:“我喝过八宝粥。”教师鼓励学生说一说:小米粥、大米粥、八宝粥等各种粥有什么不同?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接下来,教师又问:你们喝过腊八粥吗?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感悟作者笔下让人垂涎欲滴的腊八粥,并对比分析腊八粥与小米粥、大米粥、八宝粥等有什么异同之处。另外,《腊八粥》这篇课文其实是以腊八粥为明线,以八儿的心理变化为暗线徐徐展开、层层深入的。品读细节,不仅要厘清腊八粥这条明线,还要厘清八儿的心理变化这条暗线。鉴于此,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在细致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勾画出描写八儿心理变化的句子,并用几个词语言简意赅地概括出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
实践证明,教师适当、巧妙地提问,既能够激发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阅读文章细节的浓厚兴趣,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细节,从细微处感知、体会文章的主旨,理解文章的意蕴。
思想之于文章,就宛如灵魂之于肉体。没有思想的文章,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文章中的语言文字,是文章思想的载体。文章的思想,或以直白的方式通过语言表露出来,或以间接的方式蕴含在文章之中。即便文章中的思想是以直白的方式流露出来的,为了让学生至真至切地感知文章的思想,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入情入境、联系实际地去感悟、体会。否则,学生对于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就会停留在“知”的阶段,而无法将这些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情感和品质。因此,悟思想,也就成为了教师引领学生内化情感的一种途径。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时,学生会对“小白蛇能开口说话”“海力布只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等情节特别感兴趣。部分学生甚至会突发奇想:要是我也有这样一块宝石该多好啊!下次我去动物园时,就可以听懂各种动物的“诉求”了。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在情理之中。对此,教师不应该过多干预,但是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这些“神奇”的故事情节转移到课文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上,教师应该适时、适度地予以引导。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是啊!能听懂动物的语言,那该是一件多么神奇、多么美妙、多么有趣的事情呀!现在,请同学们大胆想象,把自己想象成口中含着一块宝石的海力布,当你听到动物七嘴八舌、惊慌失措地议论着即将到来的“灾难”时,你会怎样做?是对这些动物口中所说的关于“灾难”的消息表示质疑?还是半信半疑?或是完全相信?如果相信,你是选择自己一个人逃生?还是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坏消息告诉自己的家人、朋友、街坊邻居,留下来帮助大家逃离困境?
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切入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追加了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逐渐代入了故事情节之中。当学生入情入境之后,他们对于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得就会更准、更深、更细,并会逐渐将这些文章中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品质或情感。
梳理文章框架、品读文章细节、感悟文章思想,是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一条路径。采取这些阅读策略,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浅表化阅读走向深层次阅读,并在阅读中汲取知识、涵养品质、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