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果
高校校办企业主要是指由高校所创办的企业。长期以来,校办企业借助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地理位置、社会地位以及人才优势,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创造的收益,不仅能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更便捷的实习场所,更重要的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将更多的成果推向市场,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但是,随着校办企业的不断壮大,也出现了一些亏损严重、债务巨大等财务问题的企业,暴露了一系列的校办企业管理和监管问题,甚至对高校的发展产生较大的风险隐患。2018 年6 月,《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正式启动了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2020 年起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全面铺开。高校对所属企业体制进行改革,将和高校教学科研主业无关的企业进行剥离,推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聚焦主业,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某试点高校作为首批校企改革的试点单位,改革工作自2018 年底启动,涉及校办企业33 家,业务涉及住宿、餐饮与零售、商业服务、技术服务、加工制造、新闻和出版、教育、医药制造业、科技企业孵化等多个领域,历时两年多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本文选取清理关闭僵尸企业、脱钩剥离企业人员安置、保留管理企业股权划转几个企业改革实例进行探讨,力求对高校所属企业改革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学校所属企业涉及各类企业共33 家,其中资产经营公司、附属医院、信息技术所、华文学院、旅游学院各有相应的投资企业,企业层级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截至改制基准日2018 年6 月,各企业合并资产合计4.9 亿元、负债合计2.9 亿元,净资产合计2 亿元,各企业员工总数1475 人,其中事业单位编制人员80 人。
学校高度重视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改革伊始,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校领导为组员的企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负责改制方案的总体设计、整体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和监察小组,工作小组由财务国资部门牵头,人事、科技等部门参与,负责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工作的协调落实;监察小组负责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监察和检查。资产经营公司、华文学院、旅游学院、信息技术所、附属医院为各自名下企业改革的主要负责单位。各主要负责单位按照“一企一策”原则,负责全面推进相应企业的全流程改革措施。
改制工作持续两年多,学校先后组织27 次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最终对11 家僵尸空壳企业进行关闭注销,5 家与教学科研关联度不高的企业通过股权划转的方式进行剥离,剩余17 家保留管理企业全部划转至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进行集中监管。同时,学校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对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授权和监管,建立健全资产经营公司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资产经营公司及下属企业服务学校教育与科研的功能。
由于历史原因,高校校办企业有较多的僵尸企业、空壳企业,这类企业早已停止经营,有些企业处于吊销营业执照状态,但并未办理工商注销手续。这类企业继续保留对高校造成一定的隐患,本次体制改革中全部纳入清理关闭企业。
经全面摸查,学校需要清理关闭企业共11 家,其中有5家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基本都已停止经营多年,目前无从业人员、无债权债务、营业执照吊销时间久远、财务资料档案缺失、企业负责人无法联系。前期聘请了专业的法律顾问,协助查找梳理资料,办理相关注销手续,但由于资料的缺失导致办理税务工商等手续时仍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阻力,导致注销工作难以推进,一度陷入僵局。资产公司通过与当地税务局沟通,借助本次体制改革的政策支持,商请税务局按简易程序办理学校僵尸企业税务注销手续,同时,由学校发函至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商请协助办理工商变更事宜。在市场监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全程参与以及校内财务、人事等部门通力配合下,成立专项工作组,结合僵尸企业实际情况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先对一家企业先行先试简易程序完成了税务注销手续,并完成工商注销工作,后续其他企业复制推广,顺利推进僵尸企业清理注销。
学校有两家脱钩剥离企业,通过公开市场挂牌交易的方式进行股权转让,按照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安置方案、债务处置方案→内部决策→报批报备→股权转让→产权变更→整体交接的工作流程,顺利完成了本次体制改革工作。这两家企业涉及职工安置,学校高度重视,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指导思想,相关部门在充分考虑企业上级部门的发展规划、人员情况和实际困难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编制人员制定不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人员安置工作,保障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相关部门在人员安置工作前期,就多次开展摸底调研,对职工的真实需求进行摸查,通过对企业的高层进行动员,鼓励职工前往企业发挥专长,结合职工需求和学校岗位实际,稳步推进人员安置工作。通过设置“书记信箱”,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职工全覆盖的“一对一”谈话等,摸清职工的真实意愿。由于企业职工的专业技术方向,与学校主业相关性不够密切,学校可安置的岗位选择不多,考虑到职工的工作经验以及个人发展,上级部门在政策考虑中,更倾向于鼓励职工留在企业发挥作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补偿力度,给予优厚的待遇鼓励更多职工离岗创业或去企业工作。对自愿选择离校,限期退出事业编制的人员,人事部门协调办理劳动关系的解除;对五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富余人员,允许办理离岗退养;根据国家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政策的精神,允许原企业职工以办理离岗创业的形式,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离岗创业协议期限签订至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回到学校,按照学校退休人员管理;对于不选择离岗创业,不符合离岗退养条件的人员,按照双向选择、人岗相适的原则安排岗位。
在人员安置政策确定后,相关部门召开多场征求意见座谈会,及时向职工公示安置协议文本以及相关文件,力求稳步推进人员安置工作。根据职工的最终选择,为离岗创业人员、辞职人员办妥手续,对于不选择离岗创业,不符合离岗退养条件的人员,先设置部分过渡期岗位予以安置,后续再按照双向选择、人岗相适的原则安排岗位。
学校原本就有资产公司,但也直接持股学术交流中心、劳动服务公司、医药开发中心、劳动服务公司等几家企业,本次体制改革中,所有保留企业要全部划归学校资产公司统一持有。学校持有H 公司20%股份,通过无偿划转方式转让给资产公司,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过程中,工商部门提出,有一名股东缺席股东会,需要在股东会决议上补签意见。学校通过多种方式与这位股东沟通联系,但其由于个人原因不予配合,导致公司股权划转陷入僵局。经咨询相关部门,也可通过向各位股东分别发出股权转让的通知书,如对方在30 日内不予回复,则视同同意办理股权变更登记。后续采用此种方式,学校分别向各位股东发出股权转让通知书,并向H 公司发出《告知函》,最终H公司出具确认股东收到股权转让通知的《承诺函》和《视为股东同意股权转让证明书》,股权划转手续得以顺利进行。
校办企业体制改革中会面临较多的风险,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提高风险意识,制定方案时就要评估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做好应对措施。试点学校在本次改革中主要有以下风险:
一是遗漏企业风险。虽然制定改革方案前,学校已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对所属企业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摸底清查,但在通过了第一轮改革验收工作小组验收后,又出现了一家遗漏企业。学校启动风险预案,按照预案对该遗漏企业进行清理关闭处理。即使全面摸查,还是有可能有遗漏企业存在的风险。二是个别企业国有产权难以界定。有些企业由于历史资料缺失,或资料中对于出资额、缴纳期限以及持股比例等的约定含糊不清;有些企业约定了收益权,无真实股东关系却在章程中被登记为股东身份等等各种原因,导致国有产权难以准确判定,需要寻找更多历史资料由专业机构进行佐证,影响改革工作进度。三是企业股东失联或不配合等风险。体制改革过程中,清理关闭企业可能遇到股东失联,资料收集困难,相关的审计评估类工作无法开展,影响改革工作进展;脱钩剥离企业或股权划转时,可能遇到个别股东不配合,可能给改革工作带来更多的成本,或者改革的进程受阻;有些股东不配合,可能陷入股权纠纷和知识产权纠纷,可能需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耗时较长并且耗费人力物力,还可能有相应的法律风险。
高校要全面梳理所属企业情况,逐一核实企业与学校的产权关系,理清企业的资产情况、债权债务关系、财务资料档案、从业人员等情况,做到不遗不漏,全面清理。在校企改革中坚持“一户一策”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企业实情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的机构确保方案的落实。对于长期亏损、盈利无望的企业,必须选择清理关闭。谨慎对待财务资料缺失、企业人员失联类僵尸空壳企业,可采取措施进行税务和工商注销或强制注销;如无法正常流程注销,充分争取地方政策支持,商讨简易注销程序,力争彻底完成这类企业的注销。对于与教学科研关联度不高,或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企业,应该果断通过公开挂牌、减资、打包整体转让、无偿划转等形式进行脱钩剥离。
校办企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劳动关系处理、债权债务处置、重大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制定政策时要细致周到,实施过程中要依法依规,要严格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程序,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为应对改制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学校聘请了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从专业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与监督,力求做到改革全过程合法、合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清理关闭企业充分考虑历史遗留债权债务及人员安排;对脱钩剥离企业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资产评估及挂牌交易,并尽量减少改制支出,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在改制的过程中,针对资产处置、股权转让等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难题,要寻找相应的政策支撑,严格决策程序和工作流程,集体决策把控风险,才能顺利推进校企体制改革工作,改革后加强对校办企业的公司治理、监管,使得校办企业发展得更好,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职工安置工作是校企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事业编制人员与企业聘用制人员各自的安置政策,人员安置的资金安排,留校人员的岗位安排与薪酬待遇如何确定等等会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难点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这次改革工作的成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稳妥有序、分类安置的原则,充分考虑职工本人意愿与需求,安置专项资金保障,企业配合学校整体部署,人员安置过程中做到过程公开透明、方法民主科学、结果职工认可,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首先要高度重视人员安置工作。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学校与企业实际情况,按照积极稳妥、因地制宜的原则,拟定详细人员安置方案,切实做好人员安置和社会保险衔接工作。其次要有序组织实施安置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摸清职工的真实意愿,尊重职工个人诉求,结合学校具体岗位空缺实际情况,区分事业编制与聘用制人员,按照方案分类有序实施安置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跟踪人员安置的每个流程环节,做好安置政策的解释宣传,确保人员都能够清晰了解政策,遵循内心选择去留。加强人员安置过程的检查与监督,确保人员安置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人,保障到位。最后要保障安置资金到位。在制定安置方案时,同步做好人员安置资金测算工作,根据职工的选择实时调整资金预算,合理预估企业自有资金留存情况,是否存在安置资金缺口,及时向学校申请安置资金补充,也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企业职工安置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