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高校要认真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将其合理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以此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高校思政课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重要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现思政课教学的现存问题,并探究与之相关的有效路径,对于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十分重要。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德”就是要体现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德,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赋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全部力量。“人”就是承担民族复兴与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将道德归结于经济社会关系的重要体现。而道德的形成和改变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但对其有着决定性影响的还是经济基础。目前,处于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的立德,体现了与广大民众息息相关的根本利益,其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力量的同时,也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品德[1]。立德是人们立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也是引导人们体现价值的精神动力。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体现的重要一点就是如何立德,而在明确这一重点的基础上进行思政教学将会收获更大成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及高度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并使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自身的才能与力量。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并将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切入点,为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必要条件,以推进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其一,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有利于学生思政素养的培养与形成。立德树人在促进学生政治觉悟提升的同时,也为其政治方向的明确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二,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体现在学校的多个方面。这种恰到好处的渗透,不仅对学生的个人素养与社会公德产生有利影响,还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其三,秉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益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高校课程体系具备显著的健全性及全面性等特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完成各项科研及实践活动,从中学会客观地对待相关问题并进行有效解决,从而确保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2]。
高校思政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及组织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思政课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一方面推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不断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个别高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中,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导致重理论而轻实践现象的产生。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同时也不能忽略实践活动。一般情况下,思政课教学分四门课程。由于课程不同,其教学目标与内容也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教师课程的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思政课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难度。有些高校在实际教学中,甚至会选用不同的教师分别教授对应的思政课,以至于各个教师之间的教育理念无法统一,最终使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虽然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对象应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但一直以来的实践教学多是针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而忽略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且在评价过程中,由于只针对学生展开评价,因此,评价主体为教师,而缺乏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只在意结果,而对过程不予重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道德品质、综合素养以及各项能力等。总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才能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及公平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保障机制的大力支持,如师资队伍、相关制度、资金及环境保障等。通过实践发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产生制约的因素主要有:其一,师资保障不足。师资队伍是确保思政课顺利开展及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虽然国家对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愈发重视,但就目前而言,少数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学内容较多,任务繁重,教师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同时,部分年轻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由于缺乏实践操作,因此,导致教学质量不佳[3]。其二,资金保障与基地保障不足,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不仅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也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至于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基于立德树人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需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施:
第一,要给予思政实践教学足够的信任与重视。鉴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的实践性,高校思政课在做好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强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应用中,以达到提升其政治觉悟及政治热情的目的。第二,思政实践教学中要充分结合时代要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也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思政课务必要顺应时代发展,明确时代任务,以时代需求为切入点,重视实践教学,使其在新时代要求下顺利开展。第三,明确新的教学理念。高校要始终在创新理论的指引下开展各项工作,并围绕国家和人民需求,明确全新教学理念,以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其一,德育目标。德育是教育的根本,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规范,这也同时决定了德育目标的重要地位。其二,智育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付诸实践。其三,体育目标。身体素质也是思政课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从中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与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以确保其身体素质过硬。其四,美育目标。思政课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现实中的各种美,包括画面、语言、行为等;还要教学生分辨真正的美,以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并付诸行动。其五,劳育目标。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通过劳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在体验劳动氛围的同时,学会尊重,并养成勤劳的品德[4]。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在实施过程中依托相关教材,不断对内容进行丰富,并设计出更为科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使其顺利开展:其一,在校内,组织令学生感兴趣并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教师在完成一段理论知识的教学后,应及时按照教学目标的特点而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中,以促进其思想理论体系建设的完善性。其二,在校外,组织学生参加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思政教学中,可多开展一些校外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等,以此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认知,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学校还要顺应时代发展,多组织一些类似夏令营与冬令营的活动,以强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要从以下几点做起:其一,完善评价模式,高校思政课要尽快将只针对学生单方面评价模式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双方评价模式。其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同行教师、相关领导等。其三,完善评价内容。首先针对教师展开的评价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案等全方面展开,以促进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其次针对学生展开的评价不仅仅包括结果评价,还应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加以重视。其四,体现教学评价结果的重要意义。教师的绩效考核、发现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及教学模式的改善均离不开准确的教学评价结果。从教师层面来看,其务必在重视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学问题,并做出相应改变,最终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保障机制的完善主要从师资队伍、实践基地以及资金等方面做起。其一,师资队伍。高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及考核,并鼓励各科教师通过进修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高校还要想方设法引进校外的优秀教师及其他类型人才,包括返聘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教学水平较高的新生力量、优秀劳模、企业家等,使师资队伍在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促进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其二,实践基地。对于校内空间充裕的高校,可在校内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对于校内空间无法构建基地的高校,可积极与当地主管单位联系,与相关单位展开合作,构建教学所需的实践基地。其三,资金保障。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资金保障,首先,高校必须将其列入预算;其次,这笔款项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并做好监督措施[5]。另外,高校还要在原则范围内,尽力争取政府及社会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以确保学校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始终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与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既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首要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明确立德树人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确保立德树人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以此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入更多道德品质高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