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育”为导向的高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路径研究
——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12-09 15:19芮明珠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五育劳动素质

芮明珠

2022 年5 月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行动能力培养等,是高校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最终目标。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突出。为此,为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各高校以“五育”培养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强化过程体验、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建立长效机制,是实现素质教育全面、科学、有效培育的根本需要和重要保障。

一、以“五育”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育人新内涵

(一)“五育”的早期内涵

早在1912 年2 月蔡元培就提出了“五育”理念,他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之教育所不可偏废。”其中军国民教育可以理解为体育,在体育竞技中培养互相合作、团结奉献精神;实利主义教育理解为智育、劳动教育,学习先进文化知识解决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民道德教育即为德育,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世界观教育即教育学生要树立大局意识,要有正确的“三观”;美感教育即为美育,要求学生要有赏析诗词歌赋的能力。

(二)高职教育开展“五育”的新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彰显更高水平。”“五育”是指在现代化的教育中通过重视并实施德智体美劳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教育的综合目标,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五育”需相互支持,缺一不可,是一个共同促进的培养过程。高职教育创导以“五育”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多元评价为载体,创新教育方法,监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五育”为导向的高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一般为普通三年制或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其生源为普通高中或中职学校。为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生源、学制以及培养方向,科学制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内容,以便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实施。

(一)德育

品德教育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导。品行修养是决定这个人可以走多远的关键要素。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专门开设思政理论课,让思政教育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涯。除此之外,学校应进一步开设思政实践课,让德育课堂走进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德育魅力。这些德育内容包括德育讲座、公益活动、日常行为以及参与社团组织等。同时,根据不同学制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德育考核标准,实现不同考核目标。

(二)智育

传统意义上的智育往往指的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专业成绩等,但职业院校的智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学习。为此,以“五育”为导向的高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关智育内容的构建应该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步推进。特别是第二课堂要将人文精神讲座、职业技能培训、知识类竞赛、学术交流、阅读比赛等均纳入其中,以补充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

(三)体育

体育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来适应未来现代化的建设。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不仅是增强人的体魄,更要注重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为此,体育素养构建应建立在体育课、心理健康课基础上的阳光晨跑、体育竞技赛、体育知识竞赛、心理素质讲座、培训、自我减压活动等,将学生参与的这些活动制作成体育素养清单,落实学生体育素质培养。

(四)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内在美的过程,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当日常行为符合美的规律时,就会促使行为的改变,突显从善需求。为此,高职生的美育素养构建,一定要摒弃说教的方式,将说教改为行为,通过艺术类比赛、文艺晚会、诗词歌赋赏析等,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接受“美”的教育。

(五)劳育

传统意义上的劳育培养更多强调的是让学生掌握劳动生产的技能、参加劳动的行为习惯等,但是对劳动专业能力、参与劳动意识以及提升劳动精神方面的培育涉及不足。高职学生注重一线劳动,更加需要培养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创新性、创造性的劳动精神。为此,劳动素养构建要在传统劳动素养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劳动精神层面的学习,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志愿者服务等纳入其中,实现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目标。

三、以“五育”为导向的高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体系顶层设计不足

高职院校普遍认同把“探索实行体现‘五育’全要素全过程学生评价制度”作为体系构建的核心目标,也认为评价体系构建势在必行。但各高职院校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精力投入各不相同,特别是学校各部门之间联动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相关保障还不够到位,导致评价体系构建进度缓慢,成效不足。

(二)评价内容设置不够科学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以一、二课堂有效衔接为目标,争取多视角、多侧面、多渠道采集评价要素;根据学生第二课堂表现,设置加减分项,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但评价内容创建上还不够科学,其自主性、主动性还不够,降低了综合评价开展的效果,特别是结合高职学生的潜在能力挖掘还不够深入,从而导致量化评价设置上不够全面。

(三)评价标准还不够统一

高职院校明确综合素养评价对象为在校全日制全体学生,认同根据高职学生在校三年不同阶段,分别明确“五育”评价重点内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标准存在偏差,导致评价缺失公平性。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分工、职责、标准均还不够科学、统一。

(四)评价工具、评价结果应用不够

高职院校已围绕“五育”分别理清了评价指标,设置了不同的指标完成要求。但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并未实现“一生一方案”目标,评价工具数字化也还不够先进,对于日常表现记录做不到实时跟踪与监督,评价结果的应用上还未创新,评价制度还需创新与修改。

四、以“五育”为导向的高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路径

(一)紧扣综合素质培养内容,全程跟踪构建关键环节

和普通高校一样,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需要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外,还要紧扣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紧扣高职院校中心工作,为“五育”培育提供政策保障,确保综合素质培养方向的正确性。二是紧扣职业教育特点,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梳理综合素质培养的模式、比重,将“五育”纳入人才培养。三是要紧扣学校、企业、行业特点,积极发挥三级联动机制,为综合素质培育提供资源以及评价群体。特别是学校、政府、企业要紧密合作,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四是要紧扣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要结合高职生的特点以及发展成长规律,紧扣高职生生源特点,根据专业特色,进一步设计活动内容,为综合素质评价提供载体。同时,学校上下要形成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事关人人的理念,党政领导在关键环节要亲自过问、亲自把关,特别是关系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教育教学部门和学生服务管理部门,一定要打破壁垒,形成互相支持、联动发力的氛围,以确保体系顺利构建并落地。

(二)科学合理顶层设计,全力保障体系构建实践

学校要根据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要求,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或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各职能处室、各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改革”领导小组,落实领导分工与具体责任,接受上级部门指导,统筹各部门、各单位有关综合素质体系构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为更好地推进体系构建工作落地,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综合素质体系构建的日常管理、协调与执行工作。要进一步跟进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制订具体内容,落实具体进程及经费使用方案。比如,有关《劳动教育评价改革》就要落实学生处具体人员对劳动教育进行三年培育细化,建设劳动教育子目标并进行落实与跟踪,形成单项教育评价改革。学校要根据体系构建进程,合理安排资金,确保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三)合理设置评价内容,量化评价过程

结合高校发展特点以及大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根据高职学生三年在校发展要求和重点培养要点,设置更多生动形象的评价活动内容,将学生品德表现、实习实训、劳动实践、社会服务等,有效整合到日常教育与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活动成效的量化评价,进行相关学时赋予。同时,合理设置第二课堂总学时以及各分模块的分学时,制定第二课堂相关模块在达到一定学时后,剩余部分可以互相替换,最终实现总学时达标的评定办法。

1.德育为先,建设多元内涵。通过构建师生、家校、社会等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多元评价为主体,多方联动评价为载体,根据参与活动实际,设置分数,实现以分数激励学生成长,明确规定各类评优评先、入党推荐等德育评价必须为优秀。

2.智育为重,融合创新创业。以第一课堂为主评价,将学术创新、第二课堂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申请发明专利、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纳入其中,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依托职业院校专业特色、职业特点,从培养学生情商、智商并重出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健康至上,确保身心健康。测评以体育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成绩为依据,体测包括体育课程成绩、课外体育锻炼、第二课堂体育项目等;心理健康成绩包括心理健康理论成绩以及心理活动成绩等,确保学生拥有健康体魄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4.美育为根,提升审美素养。测评以美育课程、第二课堂文化艺术活动等成绩为依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美育比赛、高雅艺术、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及诗词歌赋欣赏等,在各类竞赛、活动、赏析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新以及对美欣赏能力的提升。

5.劳动为荣,实现知行合一。新时代劳动不仅仅包括生产劳动,还包括专业技能劳动。为此,劳动测评要实现以“理论+实践”“生产+专业”“日常+专项”为目标,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建立劳动教育清单,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实现知行合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劳动观。通过实践活动、劳模进校园等方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四)完善各项制度,统一评价标准

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梳理管理办法,实现评价标准统一,使评价结果在全校范围内具有参考性、可比性。科学制定职责,理清评价主体责任,根据活动组织方、学生、教师、行业专家、家长等评价主体,分别制定评价职责,理清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过程性考核过渡到“过程+结果”考核的评价机制,实现“一做一评价”“一做一记录”目标。完善《大学生德育操行分评定办法》:将日常评价分数每学年折算成一定学时,统一评定办法。《大学生学业过程性考核评定办法》:注重“过程性+结果性”评价,形式评定办法。《大学生体育评价实施办法》:加强平时性锻炼,体测双成绩评定。《大学生美育评价实施办法》:加强美育赏析,美育活动评定办法。《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办法》:加强理论、实操、专业劳动评定办法。《“五好学生”评选办法》:在“三好学生”评选办法基础上,修订“五好”学生评选办法。《大学生综合测评评定办法》:把“五育”评价进行综合折算,形成综合测评评定办法。

(五)打造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改革迭代升级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全面素养提升工程。但学生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完全复制的模式,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校要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评价核心,最大限度地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制定“十个一”养成共性方案清单以及一个个性自我发展清单,创新性地制定出符合每一个大学生实际特点的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案。同时,信息化平台搭建是构建学生综合素养体系的关键要素,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综合素养平台建设,赋予不同群体不同的评价全责,整合大学生档案信息,全程记录大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确定评价周期、公示周期,随时修正或补充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档案,让学生能够随时关注自身综合素养学分的取得情况。最终在学生毕业前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直接呈现学生大学期间综合表现并合理、科学、有效利用报告单成绩,为各类评奖评优、学生就业等提供可靠依据。

猜你喜欢
五育劳动素质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热爱劳动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