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允
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琐事不放,分明是无心到可以忽略的过失,却会被父母无限放大。
博主“神奇妈妈木小暖”分享了一段经历:一次聚会时,朋友说自己14 岁的儿子性格有很大的问题。做事缩手缩脚,没有一点主见,每次看到儿子这样,她就会火冒三丈。博主还没来得及问为什么,孩子回来了。满头大汗的孩子刚坐下来,拿起冰镇柠檬水,朋友立马怒气冲冲地喊道:“说了多少次了,出汗后不能喝凉的,你怎么一点记不住?”吃饭的过程中,朋友也一直抓着孩子不放:一会儿说孩子坐得不端正;一会儿又嫌弃孩子这么大了,吃饭夹菜还能掉……短短一个小时,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孩子,在各种小事上挑毛病,纠正孩子,好像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是不可原谅的过错。眼看着一个刚才还充满活力的孩子,在妈妈的挑刺中被消耗到崩溃。
生活在语言暴力下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受到严重的摧残,甚至一生都会活在这个阴影的笼罩下。经常被挑剔的孩子,会变得尖酸刻薄,对身边的人拼命挑剔。
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天赋。但是,如果硬要用爬树来衡量一条鱼的能力的话,那么鱼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是愚蠢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成长轨迹,过度地在小事上打击孩子,结果只会与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驰。
与其事无巨细,不如顺其自然。
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脆弱,如果父母在处理小事情时过于苛刻或者粗暴,就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那些你不以为然的小事,正在消耗孩子的心力。你不以为然的唠叨,正在消耗孩子的热情。
如果亲子关系不好,一切教育手段都是零,没有任何意义。而父母怎样跟孩子交流相处,就会有拥有怎样的亲子关系。李跃儿老师在她的著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说:“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而父母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人父母,也是孩子的“原件”,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副驾驶,更是孩子人生路上共同成长的好朋友。
进家门前,掸掉身上的“灰尘”
回到家,你不再是职场精英,也不是谁的员工,你只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分子,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亲密伙伴。
学会转换思维
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对孩子的攻击和指责上,而是用耐心和包容理解孩子,换个方式和孩子沟通。你就能发现,孩子反而会欣然接受,积极改变。
收起你的控制欲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的风筝,迟早有一天,他要独自飞翔。做好孩子的副驾驶,收起你的控制欲,将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父母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