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魁 尹镜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指出了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前景。对此,应该立足于“大思政”的整体布局,多方调整现存问题,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体系,加强劳动教育的时效性。劳动与德育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处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中充斥着众多的不良信息,此时学校更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引领学生朝向积极、正向的方向迈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完善德育教育体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前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家若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处于优势地位,需要不断提升生产与研发的创新能力。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中,中国的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若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国家。而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这一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向国家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基地,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责任,响应国家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劳动教育中德育思想的渗透,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尤其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对于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更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的劳动,具备一定的抵御外界风险的心态和能力,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六个下功夫”,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提供了方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承担此责任,提高对于学生日常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立足于实际,找到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开设方式,落实各环节的细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学生展开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德劳结合的教育方式,协同推进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各项劳动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通过日常行为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思想精神,筑牢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1]。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主要有三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综合三门思政课程而言,书籍内容对于劳动教育的涉猎较少,可能导致教师对于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视不足,并未认识到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无法实现德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真正融合,导致思政课程对于学生的教育深度不够,缺乏对劳动教育观念等内容向学生的渗透,给德劳融合视角下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实造成了阻碍。
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涉猎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思政理论、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内容。但是当前部分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追求形式,只是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举办,追求表面数据。部分高校理论教学只是从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出发,引进一些时事热点问题,简单完成课堂内容的教学,并未将课程真正上升到提升学生思想水平的认知[2]。在实践课程中,一般由教师带领,之后交由学生小组讨论。活动形式流程化严重,并未做到真正丰富学生的劳动生活。在开展志愿类劳动服务的过程中,只是在学生完成后为其颁发志愿者证书,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展开的劳动教育,未能聚焦于学生在志愿类活动中劳动能力的提升以及劳动精神的传承,缺乏劳动教育的规划,造成志愿活动流于形式,无法将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理念相融合,劳动精神方面的渗透有所欠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兴起,各类智能化产品层出不穷,新时代大学生大多都在享受智能产品带来的便捷,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有所忽视。据调查,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电子设备,在智能领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忽视了劳动对其成长的意义。而教育者只是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对于劳动教育同样有所忽视。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学生对劳动活动兴趣缺失的现象,对于劳动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教师作为对学生开展德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直接引导者,其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以及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结果。为国家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加强对院校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劳动教育水平[3]。对于部分教师存在的素质较低的问题,学校应该对教师展开全面的劳动教育培训,从德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教学的目的、内涵与价值等角度出发,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工作,使得教师真正认识到德劳融合在当前时代教育的意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为校内德劳融合工作的落实提供基本的支撑。其次,学校可以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聘请专业化的劳动教育人才,优化校内思政教育师资结构,在日常做好教师的榜样工作,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中不断传递给学生正向、积极的劳动观念。最后,学校可以聘请专家开设讲座,完善教师头脑中的劳动教育意义与价值,切实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此外,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劳动,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无形中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高职院校内开设思政课程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这也是学校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支撑。近年来,随着各国家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社会对于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重要程度的关注度随之升高,高职院校也在立足于自身学校实际,分析自身开展劳动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革新劳动教育模式,打造德劳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参与,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通过设置奖励或者与集体荣誉相关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具体要求院校立足于实际,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贯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体味实现中国梦的真谛,将爱国主义情怀扎根在学生的心中[4]。同时,思政学科课堂教学的开展可以聘请专门的德劳融合教育专家,邀请大国工匠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通过“大国工匠走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将抽象化的教育理念以实践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切实提升学校德劳融合教育的效果,满足未来学生的就业需求。
良好氛围的创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熏陶,使得学生适应劳动,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一是,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动,聘请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对创新创业活动存在的误区,拉近创新创业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亲身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营造校园良好的劳动氛围。二是,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微博、抖音等平台,宣扬劳动精神,播放大国工匠的视频,大力推崇劳动最光荣的理念。三是,将劳动教育与校园的文化建设相融合,例如在教师内张贴与劳动光荣相关的事迹与标语、对于班级内热爱劳动的同学进行表扬、将每位学生劳动的事迹贴在墙上,使得学生在劳动光荣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此外,学校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为学生播放有关大国工匠的视频,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劳动教育。四是,聘请大国工匠走进校园,拉近劳动光荣模范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劳动热情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之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辅导员与各任课教师是对学生展开教育活动的直接引导者,为切实提升辅导员教师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强调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是辅导员老师的工作。学生的日常事务中劳动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精神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可以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出发展开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多角度强化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例如,对于宿舍卫生,可以长期举办文明宿舍评选活动,以此督促学生完成清洁任务。在班级劳动文化的建设中,鼓励学生在课间完成擦黑板、调整座椅等劳动,为下节课整洁的环境做出一份贡献,同时减轻保洁员的压力,在长期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得学生从被动的劳动转化为主观的开展劳动,将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扎根在学生的心中[5]。
要使劳动教育真正得到实施,就必须把它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并不断地改进课程体系,建立评估标准。对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响应政策要求,对学校制定的劳动教育评估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强化教学规划中的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要针对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总结与修正,使其更接近于现实。学校可以根据目前在学校劳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将其列成表,然后通过讨论、调研等方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例如举办家用电器维修、礼仪宣传等活动,丰富的形式可以吸引不同院系的学生,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
劳动教育现阶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但其发展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时代发展在不断丰富着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劳动与德育教育相融合,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积极响应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落实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爱国意识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只有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学生,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