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信息时代公共服务领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以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模式的革新中,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手段规范工作流程,以降低会计风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
在行政事业单位传统模式下,会计的开展主要采用手工模式完成,由于手工的局限性、会计核算的繁琐性,经常会出现会计核算偏差,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引发会计风险。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会计信息质量提升提供了保障,也迫切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因此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意识到信息技术运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提升单位内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信息时代可以强化会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存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稳定性和真实性[1],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决策提供财务信息质量依据,降低了会计风险。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整体都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表现为工作标准提升、工作量加大、工作职责范围扩大,在这种情形下应用信息手段势必会降低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效率。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而言,庞大的会计信息量需要其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和识别能力,而仅仅依靠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要求,需要依托信息化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分析工作,突破了传统会计工作低效的模式,使会计工作人员从繁琐的会计工作中解救出来,从而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会计数据分析、评价等复杂工作中,进而提升会计数据的精准性,并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信息时代为行政事业单位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升了信息收集的便利准确,保证了单位能够在有效的预算范围内采购到最有价值的产品。同时利用各类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行政事业单位提升了会计数据的共享程度,实现了会计信息的更好更快处理,不仅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识别会计风险,还强化了会计风险的有效防范,将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能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对国家法律法规具备清晰的认知,深入分析会计风险,切实保证公职人员在执行权力时的合法合规。而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全面落实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包括资产使用效能管理、资产验收程序规范、资产处置安全等问题,切实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2]。
新《政府会计制度》完全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要求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要求预算会计业务和财务会计业务进行双分录进行平行记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财务岗位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进而引发会计核算风险。同时随着电子发票的广泛应用,电子发票电子签章的可重复打印特点,很容易造成报销重复行为,进而引发会计核算风险。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权力还比较分散,未建立起合适的监督管理体系,各部门之间也缺乏相互制约的有力监管,表现为资产闲置、资产采购审批制度不健全、资产验收程序流于形式、资产保管制度缺位、资产处置体系不完善等等,引发资产贬值毁损、资产质量不过关、资产私下交易、资产估值不准确,造成固定资产管理风险,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信息时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全面覆盖成为可能,大大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特点,在会计信息化的运用中往往会存在各种未知风险,如恶意插件、网络病毒等等,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泄露和数据的缺失。
在“双基础、双功能、双报告”的新政府会计模式要求,事业单位会计职能发生了转变,需要会计人员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以进一步深化会计职能、细化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具备综合素质。然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主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意识不强,使得会计工作人员不能够有效掌握各类信息工具的规范使用,从而不能灵活地处理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造成会计风险。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复杂的运行环境,政府会计核算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会计信息质量的精细化发展,势必会对会计工作产生一定的风险,需要相关人员增强专业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控意识整体不强,表现为单位主要负责人忽视风险防控,将风险防控等同于不违规违纪、不发生意外事故,不利于会计工作从单位整体层面进行管理风险的预防、控制。
信息时代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平台、系统,以促使会计工作由线下转为线上。然而线上会计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的不安全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篡改、泄露,给事业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损失。虽然现阶段事业单位已经比较重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但是在网络安全保障方面还缺乏一定的网络管理制度、网络管理措施,不利于对网络引发的会计风险进行控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需要提升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制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实现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首先,会计信息化不等同于会计电算化。相比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更加重视会计工作的服务职能,为相关财务数据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其次,会计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将会计工作与信息管理工作进行叠加。它是两者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优化传统的会计工作,通过规范会计行为来满足信息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符合自身会计工作的信息化系统,信息系统的模块打造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通过不断深化认知,来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功能,降低单位会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作用,以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要设立专门的内部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对会计风险发生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空中。同时要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流程,依靠全面的预算管理评价实现对会计风险的全程控制。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工作操作流程,还可以明确部门岗位职责。信息时代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风险防范的时候,要建立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内部控制优化会计工作,从而提高会计工作的内控价值。信息化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档案管理制度、岗位分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以提升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事业单位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拥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也是会计风险防范工作的基础,通过提升事业单位人员的素质来降低会计风险。一方面要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如职业道德、法治观念、会计知识、会计政策等等,通过这些培训来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对风险的专业能力水平。同时要加强财务风险识别、控制、解决的培训,掌握一定的会计风险应对技巧和实操经验,从而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和防范各类会计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通过讲座培训、实操训练等,来提升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精准收集、处理和运用,从而切实发挥会计信息化功能,降低事业单位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方面要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会计工作的风险意识,重视对会计工作的风险审视和解决,并通过与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相结合,来提高管理人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程度,提升其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能力,从整体全局出发展开会计风险预防;另一方面要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开展会计法律法规、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的专题培训,让全体员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网络风险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应用信息工具的必要产物,需要单位采取一定的技术升级手段来降低网络风险的发生率。一是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如权限设置、数据备份等安全保护工作,以提升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二是要加强对防火墙、病毒软件的升级、开发,构建完整的线上防御系统,以提升网络保护手段的有效性、创新性。三是定期对会计信息网络进行维护和优化,强化系统的网络风险应对能力[3]。
会计风险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风险预警体系,以实现风险的有效预防和控制。但是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信息时代需要引进信息技术进行防范,需要构建资源共享平台,需要建立协同治理模式等等,通过不断优化、创新管理模式,来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促进事业单位稳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