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研究

2023-12-09 15:19
文教资料 2023年14期
关键词:导向思政理念

王 伟

(天津体育学院 传媒与艺术学院,天津 30000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20 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大学英语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融入课程思政体系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理论维度上,借鉴文秋芳教授对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的概括[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以解读为: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主导,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在实践维度上,如何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将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语言技能与价值塑造融合在一起是大学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框架,探讨该框架下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特点,并为教学流程中如何融合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提出建议与反思。

一、产出导向法(POA)研究综述

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用分离”“文道分离”现象,文秋芳教授于2007 年提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英语教学法——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从最初的“输出驱动假说”到POA 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POA 理论框架得到不断发展,现已演变为一套比较成熟的外语教学理论,在国内外皆有一定的影响力。最新修订的POA 理论体系(POA 3.0 版)由三部分构成: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其中,POA 教学理念包括 “学用一体说”“学习中心说”“文化交流说”“关键能力说”;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以评为学”;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

目前,产出导向法应用研究涉及的课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通用英语、专业英语、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等。产出导向法应用研究涉及的语言技能也比较全面,覆盖英语写作、阅读、听力、口语、翻译等。随着产出导向法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也逐渐意识到产出导向法与课程思政理念的契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特点

(一)“学用一体”理念有助于教学设计一体化,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该理念旨在实现语言学习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连贯性,克服我国外语教学“重学轻用、学用分离”的弊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外语教学的流程由驱动、促成、评价构成,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若干循环,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评价为学紧密结合,增强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各环节的逻辑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整合为一体,还有利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学和用的不断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二)“学习中心”理念有助于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思政教学的时效性

学习中心说强调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发生,这一理念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保证: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实施者,应具备高度的思想素养和文化素养,在课堂设计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深入挖掘课程和教材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另一方面,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课堂参与者,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与同伴的协作中,完成各种语言任务和认知挑战,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三)“文化交流”理念有助于教学内容多元化,推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传统上,大学英语的教学材料以论说英美国家的社会现象为主,偏重英美语言和文化的单向输入。在文化交流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的资源选择更加丰富和多元,同时兼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不但要读懂外国,更要理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重新审视教学材料的价值,丰富教学材料的选择,在跨文化的双向交流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

(四)“关键能力”理念有助于培养目标系统化,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在最新的POA 理论框架中,“全人教育说”被调整为“关键能力说”,该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系统性的育人目标相吻合,理念的变化不仅更加清晰地阐释了外语学科“育人”功能的核心内涵,而且为外语课程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融合增强了可操作性,更易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具体来说,关键能力共包含六种能力,分别是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2]其中,处在基础地位的是语言能力,它是构成外语学科核心的基础要素,其他五种能力与语言能力相互联系,共同实现育人目标。关键能力说体现了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一步突出了外语教育的丰富内涵,也对新时代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关键能力的框架体系下,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厘清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和思政元素的内在关联,构建目标明确、逻辑清晰、组织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从而将各种关键能力覆盖到教学活动中。

三、基于产出导向教学流程的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一)在驱动环节设置潜在思政场景

如前文所述,POA 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评价构成。其中,驱动环节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在单元总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结合教材话题和思政目标,设置产出任务。驱动任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尝试完成驱动任务,认识到自身在语言表达、知识储备、逻辑思辨方面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产出活动具有潜在的交际价值是影响驱动环节是否有效的关键,这是因为,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未来可能面对的交际任务不是情景化活动,而是潜在的场景化活动。一般而来,交际真实性、认知挑战性、产出目标恰当性可以作为评判驱动任务有效性的标准。

具体而言,以《新编大学基础英语综合教程2》第6 单元“Food to Go(饮食习惯)”为例,驱动任务可以设置为“你的外国朋友对中餐很感兴趣,但听说西餐如今在中国也十分流行,请你比较一下中西饮食的差异,并说说你对健康饮食的看法”。从交际真实性来说,用英语发表自己对健康饮食的观点,符合大学生的身份和特点,便于话题讨论的展开。从认知挑战性来说,学生在表达饮食差异时,会发现自身在关键词汇和句型上有所不足,无法找到准确的表达方式,如基本食材的英语表达方式、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等专业词语,因此,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完成产出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从产出目标恰当性来说,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写作任务,通过产出性的活动,使学生把从阅读、听力获得的语言知识以产出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二)在促成环节有效融入思政元素

促成是POA 教学流程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产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值得指出的是,促成活动并不严格区分输入还是输出,既包括对输入的加工,也包括对输出活动的完成,整个促成过程应体现“学用一体”的理念。[3]促成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同时体现教材语言知识点的编排规律。在促成环节中,教师要按照认知难度依次递增、语言单位递进的原则,适时地融入思政元素,有的放矢地展开语言学习任务。

以《新编大学基础英语综合教程2》第7 单元“Money Talks(金钱万能)”为例,认知维度,本课的认知能力可以分为信息归纳能力、思辨能力和议论能力。通过设计阅读、听力等相关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归纳不同人的“消费习惯”,就如何理性看待“逆全球化”的现象,对“金钱不是万能的”这一观点给出自己的解释,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在语言单位维度,教师可以按照“词汇—句子—篇章”的顺序布置语言活动,为学生搭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脚手架”,对接产出任务,克服产出困难。词汇层面,学习相关的短语搭配,了解常见品牌的英语表达,为描述消费现象做铺垫。句子层面,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金钱观”的问卷后,进行读后续写活动,为问卷补充2—3 个问题和相关的备选项。同时,结合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用法,翻译本单元相关的句子。篇章层面,整理和确立论据,为“金钱不是万能的”提供3 个合理的论据,扩展为一篇100 词左右的文章。

(三)在评价环节引入整合性评价

评价反馈的整合性意味着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整合到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中,坚持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4]在评价形式上,可以灵活采用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师生合作评价的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形式,使学生重视评价的反馈作用。在评价内容上,需要紧密结合产出任务,科学设计评价焦点,将思政目标与语言目标融为一体,发挥评价促学的反拨作用。

在产出导向法的评价环节,评价活动不仅要聚焦在产出语言的形式上,而且要关注语言活动的内容维度,如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例证选择的代表性、产出文本的思想性等,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对中国文化的涉猎和积累。以《新编大学基础英语综合教程2》第4 单元“Sportmania(体育狂热)”为例,教学活动中涉及对奥运会会标的解读,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增加体育人文内涵阐释力的相关指标,对学生在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上进行评价;再以第1 单元“The Concrete Jungle(水泥丛林)”为例,教学活动中涉及创编城市的宣传语,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增加语言感染力的相关指标,对学生的语言丰富度、篇章连贯性等进行评价。

四、教学反思

(一)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衔接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强调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提升和文化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将产出导向法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产出导向法深深扎根中国大地,提出了学用一体等教学理念,同时借鉴了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构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外语类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实施路径。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对该理论的理解不足、对教学情景的系统思考不足、对教学案例的设计能力不足,要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仍然面临不少困难。为避免教学中的“生搬硬套”,教师需要在吃透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重建知识体系,基于“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建构新的教学步骤,搭建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支架,从而真正实现产出导向法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

(二)育人目标和产出活动有机结合

育人目标和产出活动同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但二者侧重点不同。育人目标对应的是培养学生的行为或品质,它是通过隐性方式实现于教学过程之中。产出目标对应的是学生的语言产出行为,是通过学生完成产出性目标实现于产出任务之中。与此同时,二者又紧密相关,有机结合。

一方面,有意识地将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要点相结合,设置场景化的交际活动,融入思辨性的思政元素,产出性活动才具有方向性,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活动赋予精神价值和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另一方面,育人目标无法在真空中进行,学生需要在语境中借助语言材料完成挑战认知、锻炼思维的产出性活动中,体会语言学习的满足感,提高自身对目标语的理解和表达水平,提高用目标语解决潜在交际问题的能力。

(三)系统设计与选择学习深入整合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需要整体把握“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促成大学英语教学从以往的单一语言知识灌输向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设计中抓住英语学习中的主要矛盾,以产出目标为导向,根据学情特点进行实践,在课中选择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分散性的语言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或翻转课堂,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在课前或课后完成,课堂进行汇报,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关注与产出困难有关的语言结构,同时将课堂评价作为教学的延伸;对于重要的语言知识点,则需要精心设计产出性任务,有机融合渐进性、精准性、多样性三个判断促成有效性的标准,促进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获得感。

五、结语

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顺应了新时期对外语课程的新要求。在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依照驱动、促成、评价的流程开展思政教学,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有利于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思政内容,完善课程评价,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政意识。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在课程教学中研究和实践产出导向法,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设计的意识,为今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导向思政理念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偏向”不是好导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