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思考
——基于区域协同背景下

2023-12-09 15:19
经济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协同农民区域

付 帆

农业是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创收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乡村振兴这个复合的政策战略体系中,产业兴旺是关键点,而农村产业融合是其主要抓手和根本途径,促使农村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导致农村产业模式转变,其经济效率将由高素质专家、新知识和技能、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使用决定。为此,需要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机理,改革农村产业融合形式,并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区域协同”提供了农村产业融合实践很好的背景,解释了农村产业融合实践中的不足和矛盾。这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协调和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值得有关部门和政策制定深度研究和思考。

一、区域协同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机理

在实践中,农村产业融合度应与农民增收成正比,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当前部分农村的产业融合程度整体较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但作用效果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引入区域协同可以大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和程度,进而带动农民增收。

(一)区域协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机理

在现有环境下,区域协同从产业链、产业内部和产业集群三个方面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首先,区域协同对内帮助农民与农业供应链连接,对外在全球农业供应链中提高交易相关效率、降低阻力和推进可追溯性的协同性区域开放。在区域协同视角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定位于降低交易成本、改善物流、增加可追溯性和改善食品安全,通过这些实践,有望应对与解决延伸农业产业链融合过程中的挑战和障碍,发挥延伸农业产业链融合过程的优势,使农业供应链受益并实现农村产业融合的目标。

其次,农村农业产业内部融合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农村农业内部融合的成功取决于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各项活动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社会资本管理是否得到有效管理、产业方和农民是否相互信任、各方是否承担共同责任和具有相关经验。在此前提下,区域协同意味着创造有利的组织和经济互动条件;选择、评价和形成有效的互动形式和技术;调节区域内相互作用主体,如:政府、企业和农民,使其发展与其需求相协调并形成创新潜力。在区域协同影响下,农村农业内部融合的参与各方将在项目、目标、策略和系统性方面达成一致的关系,进而实现农村产业融合。

最后,农村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任务,是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展当地特殊农业品种或引入特色品种,以打造农村产业特色品种集群;引进先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制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农产品,以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由于单个产业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是孤立的角色,与其他产业彼此关联,现有的转型过程揭示了农村产业水平与现代技术过程要求的不一致,这就要求建立一个有效发展机制。而区域协同,是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知识、技术、资源、市场的一系列密切相互作用。基于区域协同的产业融合意味着区域产业创新集群,合理地要求采取与集群政策理论相关的方法,以便在供求领域精心规划的活动的帮助下,充分支持特定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机理

在纵向上,农村产业融合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将农业生产连接起来,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换句话说,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商业交易,从而可以跟踪整个产业链中的物品联系,实现农村产业的市场快速响应机制,有效规避因市场波动造成的农业生产风险,进而实现农民增收。

在横向上,农村产业融合以符合农村农业的专业能力结构为基础,加强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农村多产业一体化的实现,这包括物质技术基础发展方向上互利关系的不断改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农村产业个性化生产轨迹的形成等。同时,农村产业融合依托协调农民、企业、地方和国家的利益,调节农村功能的可能性,激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农村产业融合综合体,对农村产业进行有效的生产管理,来实现农民增收。

在资源集聚上,农村产业融合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传统的农业功能,使农业从传统的卖产品转化到卖风景(观赏)、卖感受(参与)、卖绿色(健康),农业产生巨大的价值提升,并最终得以增加农民收入。一言以蔽之,农村产业融合可以看做是以不同方式拓宽农村农业功能的维度,挖掘农村资源潜力,以多元性和灵活性原则来形成创新农业产业融合系统,以适应其发展程度,达成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区域协同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区域协同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确实具备促进农民增收的科学机理;同时,对于加速农村产业融合有着较高的指导意义。但是,受限于思想认知、资源环境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区域协同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影响到农村产业融合的实施,进而影响到农民增收的实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村产业融合的社会认知偏差

现阶段,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已经明确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坚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但是,受限于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农村产业发展的历史环境制约,使得部分农民、农村企业甚至政府部门负责人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认知存在偏差,由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在区域协同背景下,这些认知偏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农民中,部分农民缺乏甄辨能力,无法正确理解对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对待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的态度消极,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在农民群体中推进困难;其次,在农村企业中,部分农村企业管理层对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不求甚解,盲目跟随政府步伐,结果偏离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的本质,导致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浮于表面;最后,在政府部门中,部分农村产业融合的执行机构对农村产业融合的认知不深,创新程度不够,过程把控不严,政策落实不透明,结果导致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两层皮”现象,无法将区域协同和产业融合落在实处。

(二)农村产业融合的总体水平偏低

传统的农村产业融合通常面临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的不可持续、农业生产破坏环境、产生温室气体、由企业利益主导和对农村社会发展不利等。与之相比,区域协同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遵循向量线性原理,即个体主体的目标有助于解决产业融合任务,从而产生协同效应——主体集中力量协调各主体互动,由此解决了传统农村产业融合的后续问题,体现了区域协同对农村产业链中创造价值所需的关键资源的控制。但是,区域协同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对主体和客体的要求较高,而现阶段部分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多且杂,产业融合主体不明确,产业融合客体辐射力度不够。总体而言,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既不能有效体现区域协同对关键资源的控制,又无法发挥农村产业融合在农业发展中的高效作用,让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名不符实”,无法从创造的价值中受益,不能实现农民增收。

(三)农村产业融合的要素制约突出

市场竞争条件下,农村产业融合被视为纯市场关系和等级(垂直整合)之间连续统一体中的一种价值链协调形式。在市场和层次结构之间,农村产业融合强调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价值链:模块化价值链要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独立性;受制价值链要摆脱农产品小供应商对大客户的依赖;关系价值链要反映占主导地位买家和卖家之间的复杂互动。在此情况下,区域协同旨在根据价值链竞争模式的特征,来解释或预测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一方面,它有助于预测在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出现或不出现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确保农村产业融合所创造的剩余分配的公平程度。区域协同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农业生产者方面和买方方面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然而,现阶段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和流动性障碍,正制约着区域协同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对生产要素的跨界集约配置: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融资困难,农民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人才流失严重,先进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普及。

(四)农村产业融合的风险防范不足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制度塑造、约束和促成行为,但围绕制度如何塑造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制度变革的来源,以及区域协同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制度瓶颈”。换句话说,在区域协同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必须放大“机构——机构”的关系,以考虑制度结构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决策和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风险。实际上,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迅速推进的同时, 部分融合项目的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而当前政府部门和融合项目参与主体仍以加快融合发展为重,对潜在的风险缺乏防范意识。

三、区域协同发展下农村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对策

区域协同由市政部门牵头,结合农村帮扶需求实际,通过产业合作、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宣传推介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组合拳”,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实现多方共建共赢。其实践经验对于区域互动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加强产业融合政策经验宣传

针对部分农民、农村企业和当地政府在农村产业融合上的认知不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区域协同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实践,应以宣传和教育为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现产业融合的信息普及,提升各级人员和机构的思想认知,满足产业融合发展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需求。为此,在区域协同发展下落实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建议通过印刷案例手册、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奠定良好的舆情基础,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互动注入内生动力。具体来说,建立大规模的公共农业推广系统,通过公共扩展结构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并通过一线推广代理向下延伸;建立农业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扩大对农民的培训,并授权开展农业推广服务。

(二)落实产业融合相关支持政策

区域协同下的农村产业集群主体互动的管理过程包括:创造有利的合作制度环境;选择、评价和形成有效的互动形式和技术;调节相互作用主体的发展方向,协调其需求,形成创新和教育潜力,以改变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互动成果的特点。考虑到全球化进程、区域决定论和协作技术的多样性。区域协同下的农村产业集群,通过区域合作,在区域农业综合体中的主体相互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基于此,在区域协同发展下落实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建议落实产业融合相关支持政策,在区域农业产业聚集内提供及时和一致的创新转变,以形成单个组织的一致发展战略。具体来说,需要建立专业能力形成的组织机制和经济机制,以提供所需的创新水平和产业融合潜力。由于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专业能力有效形成的主要条件是其主体之间联系的发展,在相关支持政策制定方面,建议当地制度环境为农村产业融合的激活提供所必须的政策条件,以便在地方层面产生独特的制度环境,指导当地农民、农村企业和当地政府的行为、合作和愿景。

(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相对于城市公共服务基础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普遍滞后,表现为缺乏卫生医疗机构、缺乏信息服务平台、缺少公共文化景观和道路交通等。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不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对此,区域协同从可负担性、可用性、可达性和可接受性四个方面着手,建设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居住福利机构、医疗福利机构、休闲福利机构和通勤系统福利设施,提供农民使用公共服务的平等机会。以此为例,在区域协同发展下落实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建议为所有农民提供公共设施。具体来说,兴建沼气池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建立一个农民培训中心,农民可以在那里参加改进技术和新耕作系统的参与式示范;启动一项健康推广计划,侧重于卫生和环境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家庭健康服务。

(四)多措并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即便农村产业融合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中的关键是提高生产力投入的采用率低、获得农业金融信贷和农村产业市场的缺失和不完整。因此,寻找可替代的创收方式来克服流动性约束和平滑收入对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收入多样化被视为农村家庭用来降低风险和应对机会以改善其福祉的一种深思熟虑的措施。为此,区域协同通过将部分劳动力分配到农作物生产之外,例如,牲畜饲养、有薪工作和其他非农企业中,构成了农民收入的多样化,让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收入的重要性得到了扩展。以此为例,可以将区域协同背景下的农民收入多样化表征为从低价值作物生产向高价值作物生产、畜牧生产或非农业生产的转变。基于这一概念,通过多措施并举,缓解作物歉收和经济困难的后果。例如,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农民得以在非农季节从事收入多样化以规避劳动力闲置并发挥他们的最大劳动能力;通过区域化的农村产业融合,增加拉动因素(机会主导的多元化)和推动因素(生存主导的多元化)在农民收入多元化中的影响力,其中,拉动因素是推动农民参与其他非农经济活动的有利因素,而推动因素是以生存为主导的农民收入多样化的参数变化。

四、结语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取决于三个基本系统属性:参与者、网络和机构(内生和外生)。其中,参与者主要关注农村新产业的形成和创新;网络存在于一个地区的特定部门内,也可以存在于一个地区的不同部门之间,也可以存在于地区外的参与者中;机构因治理质量、政策内容、规模和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异。考虑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需,区域协同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政策,被认为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新路径的发展。同时,探索区域协同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机理,分析区域协同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存在问题,提出区域协同发展下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对策,有助于同类型农村地区更好地实践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协同农民区域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协同进化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