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霞霞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书信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人们沟通思想、抒发情感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常常以书信为媒介保持同社会各界的交流联系,这也成为其治国理政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多次以来信和复函的形式与青年密切互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指向,为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新时代的语境与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群体系列回信赋予了当代青年新的职责与使命,指明了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激发了当代青年的奋进力量。
“时代的变革,常以青年为先锋;社会的前进,必以青年为主力。”[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赋予青年时代的荣光与责任。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无不充满着青年的担当与奉献。
当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2]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来自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时代与青年、党与青年的关系,指出新时代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守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初心和使命,才能不被云谲波诡的世界风潮所迷惑,这也为广大青年清晰指明了时代使命。
当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群体始终是我党各项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3]在给青年群体系列回信的结尾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总会语重心长地寄语青年要不负时代重任,发出了广大青年在接续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的动员令。今天,时代的接力棒交到了当代中国青年手上,要精心引导他们传承报国之志,接力复兴伟业。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毛泽东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中,指明了当代中国青年奋进的正确方向是“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
当代青年要永葆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热爱。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们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他们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中勉励学生“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在新时代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深刻话语既给当代青年教育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更蕴含着当代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对人民的赤子情怀。
当代青年要对崇高价值理念不懈追求。“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的精神。”[5]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当前,面对泛娱乐主义、加速内卷化的竞争等对主流价值的解构,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关键时期的青年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就要求当代青年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6],这是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和时代号召。
当代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如周恩来总理少年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而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南京大学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们要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当代青年需要“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才能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当代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骨气,多指刚强不屈的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深处,铸就了中华民族刚强不屈的凛凛风骨。尤其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和人民利益,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始终不渝。“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代青年需要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和自强不息的铮铮铁骨,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非凡的成绩。
当代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底气,一般指一个人依靠一定的财富、学识、技能等所形成的根植于内心的强大力量,是干事创业的自信和信念。底气源自实力。今日之中国,因强大的经济实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完整的制度体系、高效的治理效能等而有足够底气平视这个世界。对于青年群体来说,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新时代青年传承中华文脉、茁壮成长的源泉和沃土。“打铁还须自身硬”,当代青年要矢志不渝地学习知识、磨砺本领、提高能力,以明锐的眼光、坚毅的意志、高强的能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核心立场,结合时代语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围绕“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重大问题,深刻指明了新时代青年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精神内核。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及自己主观的需要即希望、向往和追求,通过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纵观党史、新中国史,就是中国进步青年不懈追求美好梦想的奋斗史。青年的理想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1.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在马克思看来,作为“批判的武器”的理论与作为“武器的批判”的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两把“金钥匙”。尤其对于青年群体来说,青年的发展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武装。“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 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8]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和团结凝聚青年群体。而“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广大青年要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此,可在书籍刊物、舆论宣传、专题培训、主题教育等方面下功夫,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理论武装青年,提高青年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汲取榜样力量,激励奋勇前行
榜样是承载一定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价值符号。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榜样往往是凝结民族感情与国家意志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彰显和传递着鲜明的价值观与人格范式。尤其对于一个国家的青年来说,学习榜样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榜样教育,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组成部分。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树多样化的榜样人物,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示范导向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广大青年领悟榜样的作用、学习榜样的精神、精准定位前进的坐标,从而汲取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
3. 发挥教育合力,助力健康成长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单一主体无法有效开展。尤其是近年来部分青年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历史使命感不足、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必须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力量,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间的良性联动。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青年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教育,更离不开良好的家风。由此,必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化家庭育人责任。而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是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一环。各教育主体必须充分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和育人优势,牢固树立育人的主体意识,精准施教、共同发力。于社会而言,其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大课堂。一方面,必须充分挖掘、统筹利用好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各领域的实践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宣传,创设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敢于担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品质。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力量。青年在国家的战略认知和宏伟蓝图中居于关乎未来与希望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1.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增强敢担当的动力
历史主动精神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立足所处的历史方位,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自觉定位历史责任,主动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勇于开辟未来”[10]的精神品质。积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求广大青年树立大历史观,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准确判断历史发展大势,精确把握历史发展机遇,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探究历史规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2. 发扬斗争精神,锤炼敢担当的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1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而我们所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12]。青年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培育其斗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广大青年要有永不懈怠的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掌握斗争策略,练就斗争本领,坚决摒弃一切消极思想,突破固化思维定式,面对风险挑战主动出击,用担当与奉献谱写青春之歌。
3. 发扬实干精神,养成敢担当的习惯
邓小平曾在改革开放初期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古往今来人们在实践中达成的重要共识。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实干”一词,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立志成才的主题词。广大青年必须要立足“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理念,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用知重任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涵养实干品格,积极投身实践,永葆奋进姿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红旗渠考察时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1. 要有不怕苦的意志品质
这里的“吃苦”,不是自我制造麻烦、自我折磨,抑或自虐,而是在身处安定环境时能够居安思危;在面对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时能够保持战略定力;在面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时不怕鬼、不信邪、不怕压,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高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理论和实践中全员、多角度、全方位地培育青年学生的吃苦精神,助力大学生养成不怕苦的意志品质。
2. 要有能吃苦的闯劲干劲
能吃苦,展现的是一种刚健自强、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一不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这就要求广大青年要在内心深处把困难当财富、把吃苦当收获,乐于扎根艰苦环境,首选吃劲岗位,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锤炼能力、增强毅力,涵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要有甘吃苦的奉献精神
甘吃苦,展现的是一种不惧困难、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梳理百年党史,回顾国家各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总有一群默默付出、甘于奉献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殷殷嘱托:“衷心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奉献精神,自觉地把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在担当与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13]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将“青春”“奋斗”“幸福”相联系,深刻阐述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等充满辩证意蕴的青年奋斗观,为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于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新年贺词中说道:“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家国情怀作为“在一定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以国为家、家国一体、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博大胸怀和价值追求”[14],是精神坐标和时代责任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广大青年要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胸怀“国之大者”,立足大局、长远地看问题,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因此,广大青年一方面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涵养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要坚定理想、牢固信念,进一步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2.要锤炼自身修为,担当时代重任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首先,要锻造优秀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15]其次,增强学习本领。一方面要勤于学习,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进一步提升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在“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中,将学习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再者,勇于创新创造。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创新创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需要广大青年尊重创新,注重创新,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这就意味着必须要自觉摒弃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时刻保持推陈出新的意识和干劲,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历史新方位和时代新特点,通过回信的方式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阐明了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时代理论特征和实际要求,逐步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作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根本遵循,其对于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党的青年工作守正创新、促进青年一代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此,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须系统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想脉络、内在逻辑、现实关切,明晰重大观点,把握实践要求,强化行动自觉。